一是活动行程与合同约定不一致,一些研学旅行项目在参观地点、活动内容、住宿餐饮等方面与合同约定有较大出入。
二是研学机构傍“名校”误导消费者,有些研学旅行项目声称与名校等机构合作,可以深度游览和感受名校氛围,但实际只是带学生到校门口打卡拍照。
三是研学服务质价不符,有些研学旅行项目收费高昂,但参观的地点却是免费景点,实际成本远低于收费标准。
今年6月,深圳市消委会联合深圳市福田区消委会发布研学旅行消费监督调查结果,经营者主要存在七大问题,涉及:退改产品收取高额违约金;经营者资质参差不齐;通过格式条款单方获得消费者的肖像权;研学宣传内容与实际行程不符;设置单方免责条款;不必要、不合理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单方享有最终解释权等。
去年,10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研学旅行消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存在游而不学、质价不符、安全措施不到位、师资存疑四大问题。
消费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游时,要仔细查看合同主体、合同内容、合同责任等,并注意举办方的过往案例和评价信息,不跟风,让学生在研学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非法“一日游”普遍通过发放传单和网络渠道,尤其是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线上揽客,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行程安排吸引游客报名,在实际行程中以强制消费、缩减景点等方式坑害消费者。
避免“拉练式”旅游
“种草”感知评价落差大
北京市消协二季度旅游消费调查显示,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在线旅游平台,在实际信息呈现上都存在较大感知价值偏差,表明平台信息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导致“看上去很美,实际体验感觉落差大”。
消费建议:消费者莫轻信社交媒体内容,考虑景点、网红景点时多看“差评”,少刷“种草”,以免拉低整体行程的满足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