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线路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研学宿营地、研学基地、交通线等组成的综合体,是研学实践活动运行的基础,是研学实践课程资源的载体,是联结实践主体(中小学生)、实践食宿地、实践课程资源的重要纽带。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政策,要求:“……要以基地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1
精心设计线路,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
研学旅行发展体系包括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学基地和营地建设、精品线路打造、工作机制建立等内容。研学旅行属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其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关于课程的本质,一些学者认为,课程是基于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的文化选择、重组和安排,既是学习方案、学程内容、学习经验,又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统、活动计划……研学旅行既“读书”又“行路”,其课程内容是在研学线路上实施的,而研学线路上的各个节点“处处是课程”,且二者的活动目标一致,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交叉的。同时,从“大课程”角度看,研学旅行线路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中小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科学规划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大多是直接套用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一味地采用旅游攻略;在活动中通常没有考虑地域特色、学段特点、时代要求确定主题,使主题泛化和课程内容单一片面;有的课程内容及顺序安排的随意性强,也有社会机构安排“贵族化”“简单化”的研学线路滥竽充数;有时还让庸俗、粗俗甚至迷信的内容进活动课程,忽略了思想性,忽视了“必备人格”的打造。究其原因,这与学校、研学基地等没有形成合力,未重视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未聚焦研学线路中的活动目标有很大关系。
2
四种关键能力,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的价值指向
学生能力发展的“重点”到底应该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早在古希腊时期,“强调理性”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四大特征之一;在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学目标。这些教育思想成为“四种关键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滥觞。当前,应大力倡导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详见下图表1)
四种关键能力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凝练,是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能力,必须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实现,但是,目前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课程标准》尚未制定。因此,研学旅行线路设计应该紧扣“四种关键能力培养”,参照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参考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课题设立与选择、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实施实践活动、活动评价等关键节点,设置研学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实践形式和课时,实现研学旅行线路安排的科学、规范、高效。
3
凸显六个要点,研学旅行线路优劣的度量标杆
1.贯穿立德树人,彰显“思想性”
譬如,研学在设计意图中,通过探究“船政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永泰乡村之旅,体验住农家宿、干农家活、吃农家饭、悟农民情;通过福州工业科技研学,探讨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联性;通过对谷文昌事迹的了解和对当地群众的走访,感知共产党人为民奉公、东山渔民勤劳勇敢的高贵品质;通过了解集美学村和闽南侨乡建筑风格,感知海外游子爱国爱乡情怀。
2.合理设立课题,行动“有方向”
研学课题的设置与呈现努力做到:一是“个性化的课题”,尽量由任课教师、研学基地、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设计,教科研部门和高校专家参与论证与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并选题,实现学生“感兴趣、有新意、能做到、多收获”。二是“拓展性的课题”,形成“年级或班级研学主题—小组课题—成员子课题”或“学校或年级研学主题—班级研学课题—小组子课题—成员分课题”的管理层级脉络;考虑活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促进研后“延研”,留下“余香”“余劲”。三是“行前的课题”,赴校外研究之前就确定研学课题,避免毫无准备就匆匆开展。
3.提高思维含量,促成“会探研”
一是研学问题的“适切度”,必须避免课程设置各校“清一色”、各年级“同一版”;必须分年级开发、分学校微调、多研究课题汇集“建库”供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把握好“度”,关键看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学力和心智,是否让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才能完成。
三是实践形式的选取,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特质”的学生,可以安排参观、体验、简易观测、技能训练、调查、户外实验、考察等实践形式,上述不同形式的“思维含量”是递增的。
表2.研学实践形式统计表
4.给予合作机会,培育“社会人”
线路中合作机会的安排,必须做到:基于全体成员讨论的“小组选题”,不是个人自主选题;基于成员参与的“小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不是制定“个人研究方案”;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研究过程,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综合、系统地呈现研究成果,不是个人获取信息和想法的展示。
5.鼓励质疑创新,服务“新时代”
创新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变化更快、竞争更激励、不确定性更强、社会更加复杂的21世纪,唯有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学科活动具有实践性、思维性、自主性、主动性、完整性、独立性、教育性等特性。行走在研学的路上,运用原始的经验、思维和情感,面对“似曾相识”或“崭新”的学习情境,需要仔细观测、调查、比对,深度思考,认真分析,勇于质疑,追求新发现。
在研学线路设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旧知”,引导重新检视教材内容和惯性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例如,“华东地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探究”这一课题研学时发现,福州至上海乘坐飞机的票价低于火车的票价,与初中地理教材观点(运输方式飞机、汽车、火车、轮船的运价递减)不符,这与科技进步、高铁建设有关。二是鼓励、引导思维发散,增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数量。据统计,其中共21处涉及“影响因素”、31处涉及“原因分析”;26处涉及“产生的影响”、16处涉及“造成的后果”。
6.创设体验平台,助力“有梦想”
同时,尝试职业体验,在体验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坐标。“隔行如隔山”,学生单纯的课堂经历难以“读懂”职业特点,也不易准确发现自己的“特质”。研究表明,不同特质,适宜于从事不同的职业。在研学研学线路中,通过提供手工业、现代工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工作岗位,创设生产情境,并指导学生融入工作场景,促成有所感、有所悟。鉴于能力形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小学、初中阶段侧重“职业体验”,高中阶段则可侧重“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