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狗咬13天后去世#确诊为狂犬病,离第四针疫苗差两天#
唐先生的孩子在路上被黄色土狗咬伤,之后去打狂犬疫苗,第四针还差两天,孩子突然发病,于9月19日死亡。
当地卫计局表示,狂犬疫苗需接种多针,前后过程约一个月,但狂犬病毒潜伏期有长有短,如果潜伏期只有几天,患者在疫苗产生效果之前就发病,一点办法没有。
一个生命就这样没了,痛心。
今天世界狂犬病日,小诗妹想与你一定要探讨下关于狂犬病的问题。
人是如何感染狂犬病的?
人感染狂犬病的途径主要有3种:
(1)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
(2)粘膜、破损的皮肤或开放性伤口被患狂犬病的动物舔舐或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狂犬病病毒是不能侵入完整的皮肤的;
(3)移植了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组织。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人狂犬病病例都是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所致。近年来,也出现了通过移植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组织而感染的病例。
被咬后伤口应该怎么处理?
1.冲洗伤口
使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自来水)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较深伤口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冲洗至少15分钟。
2.消毒和清创伤口
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尽可能的清除伤口内的淤血、凝血块、碎烂失活的、可能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组织。
3.根据暴露情况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对于粘膜暴露者,应当将被动免疫制剂滴/涂在粘膜上。
4.缝合或包扎伤口
伤口轻微时,可不缝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气性敷料覆盖创面。伤口较大或者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时,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后,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当放置引流条。
5.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按照4针法(2-1-1,第0天、7天、21天)或5针法(第0天、3天、7天、14天、28天)程序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为什么少数人打了狂犬病疫苗,
还会病发死亡?
少数人被咬伤后打了疫苗也患病死亡,这是因为疫苗不可能保证100%有效。此外还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
咬伤当时没有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伤口;
疫苗接种方法不当;
疫苗质量有问题;
接种后大量饮酒、喝浓茶或吃刺激性食物,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制剂和氯喹等,可能会降低疫苗效果,以及从事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某些人免疫反应迟缓、有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肝硬化、情绪不稳等;
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完全一致。
因为未见完整病史,我们也无法最终确定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我们依然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能把医疗处置要努力做到最好,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流浪狗的管控。
Q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导致的一种急性脑炎,其按临床表现分为“躁狂型”和“麻痹型”,前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后者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一周以内发病或者1年以上再发病的情况均极为罕见。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后,几乎100%死亡。狂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全球范围内,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是由犬导致的。尽管狂犬病具有致死性,但却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不是。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这类动物都能传播狂犬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是由犬传播的。
犬是我国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
根据我国目前的狂犬病流行情况,致伤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可分三个等级:
高风险
1、犬、猫;
2、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
3、蝙蝠。
我国属于狂犬病高风险地区,因此,我们建议被高风险动物致伤后,一律应及时进行开展暴露后处置。
低风险
牛、羊、马、猪等家畜,兔、鼠等啮齿动物。
被低风险动物致伤后是否进行暴露后处置,应根据当地流行情况。一般不建议开展暴露后处置。若当地发现有低风险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或发现低风险动物有狂犬病的情况,建议按照高风险动物处置。
3
无风险
非哺乳动物不患狂犬病,如龟、鱼、鸟类、昆虫等,被其致伤后属于无风险暴露,无需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处置。
我国是狂犬病的流行国。几乎全部省份都有过狂犬病报告。最近一次疫情高峰为2007年,全国报告了3300例因狂犬病死亡病例。近年来,我国每年狂犬病例数持续下降,2017年全国共报告516例因狂犬病死亡病例。当前狂犬病仍然是我国第三大传染病死因,我国因狂犬病死亡人数仅次于艾滋病和肺结核。我国每个月均有狂犬病病例报告,夏秋季高发,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8月。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2倍;15岁以下儿童和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当前我国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其次是猫伤所致;此外个别地区发现野生动物(如獾)传播的狂犬病病例。我国也曾报道因移植狂犬病患者的器官而感染狂犬病毒发病死亡的病例。
狂犬病病毒属是人人易感。在狂犬病流行地区,如果被犬、猫、蝙蝠等野生动物咬伤,应该及时进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不能掉以轻心。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包括彻底清洗、冲洗伤口,及时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及必要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彻底的清洗伤口可以减少伤口处的病毒,疫苗接种可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从而降低病毒进入周围神经的风险。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则是在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之前,提供被动免疫,中和伤口部位的狂犬病病毒。
什么情况下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暴露分三级: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或者被舔,为I级;裸露的皮肤被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II级;皮肤被贯穿、破损的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舔舐或者暴露于蝙蝠,为III级。
对于I级暴露,要清洗暴露部位,无需其他处理。
对于II级暴露,需要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确认为II级且免疫功能低下的,II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也按照III级暴露处理,也就是说也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在上次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最后一针完成后3个月内(含3个月)再次暴露,无需加强免疫。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剂疫苗。既往完成过至少2剂狂犬病疫苗接种者(骨髓移植患者除外),以后均无需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
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1年以上罕见。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被确认的III级暴露者(即皮肤被贯穿、破损的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舔舐,暴露于蝙蝠等),无论数月甚至数年后才来就医,均可接种疫苗。然而,在狂犬病暴露后的12个月期间,狂犬病发生的可能性逐渐下降,12个月后再发病罕见。暴露后未及时处理者,伤口如未愈合,需适当处理伤口,并进行疫苗注射,必要时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伤口完全愈合者,建议接种疫苗。
世卫组织在今年发布的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表明,在暴露时立即启动处置措施是可以有效的预防狂犬病的。但是就医延迟、未被观察到的伤口、病毒直接侵袭神经、患者不遵守接种程序以及个体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暴露预防处置失败而死亡。如果头面部被咬伤,感染病毒量较大,病毒可快速侵犯神经,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可短至数天,患者在免疫措施生效前就可能发病,导致免疫失败。潜伏期短的情况罕见。
狂犬病死亡主要发生在那些无法获得及时和有效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人群。因此如果发生了狂犬病暴露,一定要尽早处理伤口,并尽早到犬伤门诊进行暴露预防处置,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从全球范围内,99%以上的人类狂犬病是由犬导致的。我国人类狂犬病主要由犬导致,其次是猫。在流行地区,大规模的犬只免疫达到70%的免疫覆盖率,可阻断狂犬病在动物中的传播,从而拯救人类生命。
因此我们呼吁文明养犬,及时给家养的狗和猫接种疫苗,不要轻易遗弃;
出门遛猫狗要拴绳,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我们也要学会与猫狗友好相处,了解猫狗的肢体语言;
如果被猫狗咬伤,要及时到犬伤门诊,进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