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折旧额=(10×100+10×100×10%)/8=137.5(万元)
购入时的现金流量=-(10×100+10×100×10%)=-1100(万元)
第1~5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150×300×100×(1-25%)/10000-(2000+3500+500)×100×(1-25%)/10000-20.5×(1-25%)+137.5×25%=311.5(万元)
第6~8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150×300×100×(1-25%)/10000-(3000+3500+500)×100×(1-25%)/10000-20.5×(1-25%)+137.5×25%=304(万元)
方案二:
年折旧额=(20×50+20×50×10%)/10=110(万元)
购入时的现金流量=-(50×20+50×20×10%)=-1100(万元)
第1~6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840×250×20×(1-25%)/10000-(5000+30000+5000)×20×(1-25%)/10000-10×(1-25%)+110×25%=275(万元)
第7~10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840×250×20×(1-25%)/10000-(10000+30000+5000)×20×(1-25%)/10000-10×(1-25%)+110×25%=267.5(万元)
净现值=311.5×(P/A,12%,5)+304×(P/A,12%,3)×(P/F,12%,5)-1100=311.5×3.6048+304×2.4018×0.5674-1100=437.18(万元)
净现值=275×(P/A,12%,6)+267.5×(P/A,12%,4)×(P/F,12%,6)-1100=275×4.1114+267.5×3.0373×0.5066-1100=442.24(万元)
净现值的等额年金=437.18/(P/A,12%,8)=437.18/4.9676=88.01(万元)
净现值的等额年金=442.24/(P/A,12%,10)=442.24/5.6502=78.27(万元)
要求:
购入时的现金流量=-(10×100+10×100×10%)=-1100(万元)
年折旧额=(10×100+10×100×10%)/8=137.5(万元)
第1~5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150×300×100×(1-25%)/10000-(2000+3500+500)×100×(1-25%)/10000-20.5×(1-25%)+137.5×25%=311.5(万元)
第6~8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150×300×100×(1-25%)/10000-(3000+3500+500)×100×(1-25%)/10000-20.5×(1-25%)+137.5×25%=304(万元)
购入时的现金流量=-(50×20+50×20×10%)=-1100(万元)
年折旧额=(20×50+20×50×10%)/10=110(万元)
第1~6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840×250×20×(1-25%)/10000-(5000+30000+5000)×20×(1-25%)/10000-10×(1-25%)+110×25%=275(万元)
第7~10年运营期间的现金流量=840×250×20×(1-25%)/10000-(10000+30000+5000)×20×(1-25%)/10000-10×(1-25%)+110×25%=267.5(万元)
净现值=311.5×(P/A,12%,5)+304×(P/A,12%,3)×(P/F,12%,5)-1100=311.5×3.6048+304×2.4018×0.5674-1100=437.18(万元)
净现值=275×(P/A,12%,6)+267.5×(P/A,12%,4)×(P/F,12%,6)-1100=275×4.1114+267.5×3.0373×0.5066-1100=442.24(万元)
方案一净现值的等额年金高于方案二,所以应该选择方案一。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生产车间有两台设备,其中一台属于高端智能制造设备,另一台属于手工加工设备。A、B产品均需先后经过智能制造和手工加工两道作业工序方可完成。A产品主要由智能制造设备完成,B产品主要由手工加工设备完成。
(1)本月生产量
(2)传统成本计算下A、B产品成本计算单
(3)产品毛利
(1)月末在产品A在产品40件,全部处于智能制造阶段,尚未进入手工加工阶段,平均完成智能制造作业的50%;B在产品50件,智能制造作业全部完成,手工加工作业平均完成60%。
(2)作业成本
A产品定价不合理,因为A产品单位成本1148元高于目前的单位售价1000元。B产品定价合理,因为B产品单位成本3407元低于目前的单位售价3600元。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目前公司股票每股45元,预计股价未来增长率8%;长期借款合同中保护性条款约定甲公司长期资本负债率不可高于50%、利息保障倍数不可低于5倍。为占领市场并优化资本结构,公司拟于2019年末发行附认股权证债券筹资20000万元。为确定筹资方案是否可行,收集资料如下:
资料一:甲公司2019年预计财务报表主要数据。
单位:万元
甲公司2019年财务费用均为利息费用,资本化利息200万元。
资料二:筹资方案。
甲公司拟平价发行附认股权证债券,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6%,期限10年,每年末付息一次,到期还本。每份债券附送20张认股权证,认股权证5年后到期,在到期前每张认股权证可按60元的价格购买1股普通股。不考虑发行成本等其他费用。
资料三:甲公司尚无上市债券,也找不到合适的可比公司。评级机构评定甲公司的信用级别为AA级。目前上市交易的同行业其他公司债券及与之到期日相近的政府债券信息如下:
甲公司股票目前β系数1.5,市场风险溢价4%,企业所得税税率25%。假设公司所筹集资金全部用于购置资产,资本结构以长期资本账面价值计算权重。
资料四:如果甲公司按筹资方案发债,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比2019年增长20%,财务费用在2019年财务费用基础上增加新发债券利息,资本化利息保持不变,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利润总额,营业净利率保持2019年水平不变,不分配现金股利。
长期资本负债率=40000/(40000+60000)×100%=40%
利息保障倍数=(9000+3000+2000)/(2000+200)=6.36(倍)
5年后预期股价=45×(F/P,8%,5)=45×1.4693=66.12(元)
1000=1000×6%×(P/A,i,10)+20×(66.12-60)×(P/F,i,5)+1000×(P/F,i,10)
1000=60×(P/A,i,10)+122.40×(P/F,i,5)+1000×(P/F,i,10)
i=7%时,
60×(P/A,7%,10)+122.40×(P/F,7%,5)+1000×(P/F,7%,10)
=60×7.0236+122.40×0.7130+1000×0.5083=1016.99(元)
i=8%时,
60×(P/A,8%,10)+122.40×(P/F,8%,5)+1000×(P/F,8%,10)
=60×6.7101+122.40×0.6806+1000×0.4632=949.11(元)
利用“内插法”:
(i-7%)/(8%-7%)=(1000-1016.99)/(949.11-1016.99)
解得:i=7.25%
附认股权债券的资本成本为7.25%。
税前债务资本成本=5.75%+[(5.63%-4.59%)+(6.58%-5.32%)+(7.20%-5.75%)]÷3=7%
(提示:乙公司的信用等级与甲公司不同,故不纳入计算范围。)
β资产=1.5/[1+(1-25%)×40000/60000]=1
β权益=1×[1+(1-25%)×(40000+20000)/60000]=1.75
筹资后股权资本成本=5.75%+1.75×4%=12.75%
长期资本负债率=(40000+20000)/[60000+40000+20000+9000×(1+20%)]=60000/130800=45.87%
利息保障倍数=[9000×(1+20%)/(1-25%)+2000+20000×6%]/(2000+200+20000×6%)=17600/3400=5.18(倍)
方案可行。附认股权证债券属于混合筹资,税前资本成本应介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和税前股权资本成本之间。此方案税前资本成本(7.25%)大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7%),小于税前股权资本成本[17%=12.75%/(1-25%)]。甲公司长期资本负债率低于50%、利息保障倍数高于5倍,符合借款合同中保护性条款的要求。
甲公司是一家小家电制造企业,只产销X产品。公司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每年按实际产量分配固定制造费用,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
2022年末,总经理收到会计部门转来的利润表后,比较了2022年和2021年的税前经营利润,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2022年销量比2021年增加24%,但税前经营利润却大幅下降。公司管理层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财务经理建议采用变动成本法重新核算产品成本,然后再作分析。
(1)公司2023年年末总资产2000亿元,负债800亿元,优先股200亿元,普通股1000亿元。公司负债全部为长期银行贷款,利率8%;优先股票面价值100元/股,固定股息率7%,为平价发行,分类为权益工具;普通股200亿股。预计2024年息税前利润360亿元。
(3)公司普通股β系数为1.25,预计发债回购后β系数上升至1.52。
(4)无风险利率为4%,平均风险股票报酬率为12%。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肖先生拟在2023年年末购置一套价格为360万元的精装修商品房,使用自有资金140万元,公积金贷款60万元,余款通过商业贷款获得。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期限均为10年,均为浮动利率,2023年年末公积金贷款利率为4%,商业贷款利率为6%,均采用等额本息方式在每年年末还款。
该商品房两年后交付,可直接拎包入住。肖先生计划收房后即搬入,居住满8年后(2033年年末)退休返乡并将该商品房出售,预计扣除各项税费后变现净收入450万元。若该商品房用于出租,每年年末可获得税后租金6万元。
肖先生拟在第5年年末(2028年年末)提前偿还10万元的商业贷款本金。预计第5年年末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至3%,商业贷款利率下降至5%。
整个购房方案的等风险投资必要报酬率为9%。
甲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A产品。根据客户要求,公司也承接将A产品继续加工成B产品的订单。A产品市场售价210元/件,B产品市场售价350元/件。
公司设有两个分部,第一分部生产A产品,按品种法计算成本。直接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性投入,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随加工进度陆续发生。月末采用约当产量法(先进先出法)分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A产品完工后,转入产成品库,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销货成本。
第二分部根据客户订单将A产品继续加工成B产品,一件B产品消耗一件A产品,按订单法计算成本。第二分部可从产成品库领用A产品,也可以外购。A产品在开工时一次性投入,其他直接材料于本车间加工程度达50%时一次性投入。A产品和其他直接材料按订单分别领用,可直接计入订单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分配,固定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分配,计入订单成本。
甲公司为了激励第一、二分部对企业利润作出的贡献,将其分别设定为“利润中心”。为评价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第二分部领用A产品按内部转移价格200元/件计价。
(1)月初在产品成本数据。
(2)A产品月初在产品15000件,平均加工程度40%;本月投产81000件,完工80000件;月末在产品16000件,平均加工程度50%。订单#601B月初在产品10000件,平均加工程度55%,月末全部完工;订单#701B本月投产8000件,领用A产品8000件,本月全部完工;订单#702B本月投产12000件,领用A产品12000件,月末均未完工,平均加工程度30%。
(3)本月生产费用。
(4)本月第二分部工时与间接生产费用。
(5)本月第一分部对外销售A产品62000件,转入下一车间继续加工20000件。A产品完工产品月初库存10000件,成本l500000元。第一分部对外销售A产品,每件销售佣金提成17.3元。
假设全年固定成本是月固定成本的12倍。2023年机修车间预计提供1200小时机修服务,根据该模型测算,最接近预计机修总成本的是()元。
2022年10月底,甲企业短期借款余额8000万元。月利率为1%,企业没有长期负债。该企业正在编制11月的现金预算,在确保月末保留最低现金余额1000万元但未考虑借款利息的情况下,预计11月现金短缺6000万元。现金不足时,通过向银行借款解决,银行借款金额要求是100万元的整数倍;借款本金在借款当月月初借入、在还款当月月末归还,利息每月月末支付一次。该企业11月向银行借款的最低金额是()万元。
下列关于资本市场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甲公司产销一种产品,有两个基本生产车间,第一车间半成品直接转入第二车间,第二车间继续加工成产成品,每生产1件产成品耗用2件半成品。第一车间原材料随加工进度陆续投入,投料程度与加工进度一致,加工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第二车间耗用的半成品与其他材料均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加工费用陆续均匀发生。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留存的月末在产品相对于本车间的完工程度均为50%。公司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法(加权平均法)在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
甲公司设有机修、供电辅助生产车间,分别为第一、二基本生产车间提供机修和电力服务,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相互提供服务。公司采用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甲公司2022年7月成本资料如下:
(1)乙公司投资项目。
乙公司按目标资本结构(净负债/股东权益=2)进行项目融资。税前债务资本成本为6%。该项目可比公司的资本结构(净负债/股东权益)为4/3、普通股β系数为2.6。
(2)丙公司投资项目。
丙公司按目标资本结构(净负债/股东权益=3)进行项目融资。
(3)丁公司投资项目。
2023年年末投资9600万元,项目净现值1632万元。丁公司按目标资本结构(净负债/股东权益=2)进行项目融资。
(4)无风险利率为2%,市场风险溢价为4%;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假设投资项目相互独立,均不可重置,且仅能在2023年年末投资,所有现金流量均在当年年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