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者的盘点可能需要去翻看日记、工作日志、任务管理系统等等,来回顾这一整年的作为。相比之下,后者的盘点倒是有迹可循的多,如果你从年初就开始养成了记账习惯,那么回顾起来会更加轻松一些。
在开始回顾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再次清点一遍你的所有账户,从账户的角度出发更新你的「记账系统」。简单来说就是3项:
如果你有良好的记账习惯、并且坚持定期记账的话,这一步基本上可以省去,因为在每月对账的时候你基本上就会主动地更新你记账App中的账户。
但是如果你暂时还没有养成非常良好的习惯的话,你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审视你当前的账户:
账户越多越有一种「我好有钱」的感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你的钱一定是固定的,而账户越多反而越有「钱会跑」的风险:比如说有的银行卡会有年费,比如说为了追求返现充值各种礼品卡会有过期的风险,再比如说闲钱太过分散会丧失最佳的理财机会。所以账户的数量保持在「够用就好」的状态是最佳的。
所以年底盘点是一个淘汰垃圾账户的最佳时期,淘汰的顺序同样可以按照上面的4点:
除了实体账户之外,我们往往还会在记账App中记录一些虚拟账户,比如:未报销款、礼品卡、借给别人的钱,以及向别人借的钱。相比于在实体账户中,钱可能会因为交年费、错过最佳收益而「跑」掉一些,这些虚拟账户的钱一跑可能就是跑走一大笔:
所以,在勤勤恳恳记了一年账之后,我们就可以分别解决这两个诉求。
虽说是年末盘点,但是仅仅在盘点之时搞清楚当下有多少钱是完全不够的,一个有良好记账习惯的人随时可以知道自己当下有多少钱,所以在这个重要关头,我们还要多做一些:
一年过完,你有没有变得更有钱?
除了与去年同期进行对比,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每个月的支出与收入对比图来了解今年12个月的单月储蓄情况。
比如在MoneyWiz中你可以选择「现金流」,并按照「月」来分解今年每月的收支情况,然后你就可以得到一张包括12个月收支情况的柱状图了,通过这张图你可以回顾与反思每月是否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储蓄投资。
毕竟,无论你处于哪一个年龄层次和社会阶层,储蓄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相比于职场成熟人士储蓄更多地是为了投资,学生和职场新人更需要将眼光放在「存钱以急用」之上,月光只会让你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而主动,就是从储蓄开始的。
对于「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就是用过输出饼状图来查看各个类别的消费比例。但是在年末盘点之际,仅仅使用这一种图标并不足以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当年的支出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最基础的就是调出当年所有支出的比例分布图:选择「比较支出类别」之后将期限更改为今年,就能输出一份当年所有消费的类别比例图了。
如果仅仅是看,自然不够,光看的话可能只会觉得MoneyWiz的图标设计得并不好看,然而我们是要分析其中之内容,也就是说这个比例的支出是否合理。
合理的中心思想就是:消费层级是否与自己的经济水平相吻合。对于学生和刚走出社会的职场新人来说,恩格尔系数高是常态,但是在分析支出配比的时候,单项配比过高只能说明你的消费层级并不合适。比如说一个月薪4000的人租一个3000的房子并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这时候就需要对单个类别进行分析了。我在我的教程中对于类别分类的建议是:一级类别可以按照「衣食住行乐」这五大类进行划分成「购物、餐饮、生活、交通、娱乐」等,然后再进一步进行二级分类的细分。
以餐饮为例,在MoneyWiz中选择「支出类别走势」报表,并将期限更改为「今年」,然后你就可以看出这类常规支出在当年的波动大不大了。
单独拎出来分析有两个好处:
对于在上一环节中发现的特殊支出,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拿出来审视。
最常见的特殊项目就是「购物」中的大件支出,比如你年初入手的皮大衣现在还穿吗?比如说你年中入手的Kindle现在还看吗?比如说你双十一头热买的大疆之后飞过几次?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在报表重的详细记录中查看。比如一旦我在MoneyWiz中发现该类别在11月份花销最大,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下方的当月详细记录查看详细情况。
再比如说,你还可以对当年发生的大事件统计开销、并进行回顾,比如旅游、结婚等等。如果你使用的是MoneyWiz,并且有良好的标签管理系统,那么你就可以用标签筛选的方式调取某一事件的总支出和类别占比。
你可以使用「比较支出类别」报表,并在筛选器中添加相应的标签。比如在这张图中,我想知道我今年去GoldCoast旅游的总支出,就在期限中选择今年,在筛选器中选择GoldCoast的标签,就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报表了。
在上一步中,你已经对你当年的财务情况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了,下一步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规划(或者升级)明年的预算。
对于目前还没有将预算付诸于行动的人来说,你需要做的就是规划一个全新的预算体系,具体的规划基础就是你今年的所有账户,你可以通过这四个步骤来完成: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出每一个类别的预算,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当下已经通过预算来管理自己的人来说,步骤就简单多了,你只要考虑一个问题:我有没有严格执行当前预算?
如果你一直严格遵守,且预算项目并没有变动过,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查看你当年的执行结果。比如在MoneyWiz中你可以选择预算中的「结余走势」报表,然后选择相应的预算项目,它就会帮你输出一张包含12个月的预算支出(绿色)和实际支出(红色)的对比图,并且在图标下方会显示具体金额。
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该数据对明年的预算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数字消费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但是这个词在2017年被进一步地细分到了2个领域:
一下让你想出来你都订了什么确实不容易,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使用情况和账单记录。
首先先从使用情况出发:
先查看你的电脑软件,有多少是基于订阅制度而非买断制,比如Microsoft365,Dropbox,Setapp等等。
再看看你为知识付费订阅了哪些服务,比如少数派的Power+,Medium,端传媒等等。
然后再从账单记录出发:
刚才在查看软件订阅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到手机平台上的订阅,这是因为在iOS平台上的订阅全部可以在AppleID的「订阅管理」中查看到,比如Focus的订阅、AppleMusic的订阅。不过iCloud的订阅需要单独在iCloud的「管理存储空间」中查看。
通过以上的查找,你就能知道你这一年订阅了多少付费服务,如果你想很好地管理它们,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记在Bobby里,它能让你知道你每月、每年的花销,以及,何时开始下一期的续费,并且选择让它在续费前夕提醒你。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的订阅服务,你也可以选择将它们记在你的记账App中,设置成重复性周期事件。比如在MoneyWiz中,你可以在预定中记一笔每年重复的支出,在续费日时它也会发送通知提醒你。
信息的唾手可得有时候反而会带来信息爆炸的负担,所以不妨乘着年末盘点这个机会,重新考虑一下你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订阅服务?
如果它确实给你带来了价值,那么就在App中设定好续费日,让它到期提醒你;如果你甚至都忘记了它的存在的话……在官网中/写邮件/在AppleID中取消它们吧。
通过以上的盘点,你应该已经对你今年的开销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为明年做准备了,准备可以分成两种:
一般来说,你的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只会越来越复杂,所以如果你现在用的是比较轻量级的记账App,那么年底是个好机会来考虑转战到「大而全」的记账App上去,比如说MoneyWiz,MoneyPro和MOZE。关于数据迁移问题,只要你之前的App支持记录导出,这3个App都可以将你的原始数据导入;如果不能导出今年的消费记录,那么就在原App中生成一些能反映出你今年消费情况的报表、然后截图保存下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新的征程。
如果你很满意你当前记账App,也不妨趁着年末盘点之际调教一下细节部分:
至此,你已经可以对你今年的账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一共有这5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