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通过代理退保、保险升级、退保购买高息理财等借口骗取消费者信任,进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到底是啥呢,让我们听听下面几位的故事:
李先生
两年前给孩子买了份三年期的保险,今年对比新出的保险,觉得原来买的又贵又坑,但现在退保却只能退三分之一,正犹豫时发现网上有机构能帮忙全额退保,声称只要是在中国境内买的保险都能退,缴多少退多少。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联系了他们,对方表示只要同他们签订一份非诉代理委托合同,再支付40%当作手续费即可,其中20%的费用还可以等退款成功后再缴。算一算,相比正常退保还是很划算,我便照做了。
后来,确实收到了退回的保费,但没想到的是,等我再次投保时却发现我竟被纳入了黑名单????
小栈有话说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保单未生效,或者在犹豫期内两种情况下,才可全额退保,甚至有很多短期意外险,不支持退保。
一旦轻信了某些机构所谓的代理全额退保,您可能将:
1.被收取30%至50%的保费资金作为代理费等。
2.代理过程中要求提供的身份证、保单、银行卡等信息存在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
3.涉嫌恶意退保,被保险公司纳入行业黑名单,影响日后投保。
匿名
我想着反正也免费,有便宜还不占吗?也没多想就按他们要求的签了几份文件。直到回家仔细看才发现,所谓的升级其实是新买了一份保险,原来的保单也在我签字的文件里确认退掉了。
这下好了,便宜没占着,还亏了一笔退保的钱。
emmmm可以算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了。
一般来说,保单升级确实存在,如扩大保险赔付范围、增加赔付次数或提供增值服务等。但常见的套路是以保单升级为由,诱导退旧保新,而此时就可能导致以下局面:
1.投保人在犹豫期后解除保险合同的,可能会遭受一定损失,同时将失去已有的保险保障。
2.再次投保时,保险条款中约定的保险责任免除期或等待期会重新计算。
3.某些人身保险对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和投保年龄等有限制条件,再次投保时可能面临保险公司拒绝承保、要求增加保险费等情况。
暴躁小黄
不久后真有个人来家里,说我爸妈买的保险有问题,上级监管部门在严查,必须退保才能自保,否则连本金也拿不回来。作为补偿,他们对现在退保的消费者推出几款收益率很高的理财产品,通过他购买的话还可以获得额外返现或者旅游券。
那都不知道是啥理财,收益率高的吓人,要不是我及时赶回家,我爸妈八成要被忽悠去退保买理财,亏个血本无归。
现在,部分社会人员打着“高息理财”、“保险新产品”的幌子诱骗保险消费者将退保所得现金投入没有资质的公司或平台私自设立的非法理财项目,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妨碍正常的保险经营秩序。
对此,请一定要抵制高息理财诱惑(敲黑板了!!
一般来说,固定收益类的投资产品,都有一个相对基准的利率。
对于所谓高回报的理财产品,请铭记下面这句话——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可以看到,上面三位小伙伴的经历看似接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却不承想踏进了“退保”的陷阱。
那么为了远离套路,小栈提示:
明确自身保险需求
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产品的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投保前应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货比三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谨慎办理退保业务
一旦退保后如想再次投保,由于投保年龄、健康状况等变化,可能会面临费率上涨、被拒保等风险。建议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保单升级”“高收益”产品等宣传,防止上当受骗。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不要轻易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转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