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自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7年提及“保险+期货”项目,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简称阳光农险)也已经连续7年开展“保险+期货”项目。截至2021年年底,阳光农险项目总计承保面积510万亩,累计为黑龙江省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2.5亿元。
近日,从大连商品交易所(简称大商所)传来喜讯——在其公布的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大豆振兴项目立项中,该所共在全国8个省立项14个,其中黑龙江省有5个项目,而阳光农险就承办了4个项目。
同时,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阳光农险项目总计承保面积510万亩,累计为黑龙江省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2.5亿元。近日,记者走进阳光农险,去解开阳光农业险“保险+期货”惠农密码。
海伦市大豆遭遇严重的内涝灾害
“阳光农险通过开展大商所‘保险+期货’项目,为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提供更好的风险保障,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作用。”说到“保险+期货”项目,阳光农险副总经理杨庆华言语中难掩兴奋。
在此次公布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大豆振兴项目之前,大商所发布了《关于2022年“大商所农保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明确2022年“保险+期货”大豆项目申报要求,阳光农险积极参与项目申报,主动优化保险产品方案,将大豆收入保险的保障程度提高至774元/亩。
“2019年我种植了100亩大豆,由于受台风影响,大豆受灾严重。多亏我投保了阳光农险收入保险,得到了保险赔偿6600元,让我渡过了难关。”近日,海伦市豆农李会杰在接受回访时激动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9年,阳光农险在海伦市进行的“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工作,总保费6730万元,为5.5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7.6亿元。这一项目保障“豆农”在受到自然灾害或在大豆价格下跌之后收入不减,也逐步推进了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在稳定农民收入、提高“豆农”种植大豆积极性、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助农、惠农功能。
截至2021年年底,阳光农险共与15家期货公司合作,在黑龙江省17个农场、3个县市开展了18个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包括12个收入保险项目,6个价格保险项目。项目总计承保面积510万亩,累计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2.5亿元。
赵光农场“豆农”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
“通过‘保险+期货’项目的开展,尤其是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参保农户的风险保障程度,推动了农业保险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型,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今后大范围开展收入保险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阳光农险农险管理部副总经理李明波如是说。
2020年,阳光农险继续在海伦市试行大豆的收入保险试点工作,总计承保110万亩。面对复杂的灾情,阳光农险通过高精度遥感定期监测、手机APP实地定点抽查与校验、分级采点计算损失率等方式进行定损,理赔面积90.62万亩,理赔户次2.82万户次,赔款金额3284.16万元。
在此次试点项目中,平均保额由2019年的482.8元/亩提升至518.07元/亩,平均费率由2019年的9.14%降至9.07%,实现了农户种植大豆降本增效的目的。农户参与收入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改善,自缴保费比例较2019年显著增加,同时,本次项目还将部分土地托管面积纳入保险范围,为托管“豆农”提供保障。
依靠农业保险基本盘,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活跃了期货市场,增加了各类农业主体的期货意识,间接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发展“全程托管服务+保险+银行+订单农业+期货”的综合模式起到了有效的衔接与过渡作用。
今年,阳光农险获得“大商所农保计划”大豆振兴项目的4个项目分别在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北安、九三分公司和佳木斯市桦川县开展,预计承保面积79万亩,申请大商所补贴1300万元,较传统种植成本保险提高风险保障2.4亿元,有助于稳定“豆农”收入,提高其种植积极性。
阳光农险复合翼无人机正式起飞
此外,还有超赔风险等方面问题。保险公司参与衍生品交易,应当根据提供保险产品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综合衡量现阶段的风险管理水平,审慎评估参与衍生品交易的能力,科学决策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但目前开展的“收入保险+期货”试点中,权利金占保费比例接近50%,而近年来产量下跌才是影响收入保险赔付的主要因素,自留保费不足,保险公司存在超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