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一封《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公开信刷爆了朋友圈。
公开信称,200名投保人在多年前买了安盛公司发行的保险产品EVOLUTIONHKIF,宣传称该保险产品收益稳定,又基于安盛实力雄厚的品牌,于是他们投了该保险产品几十万甚至数千万元。
结果在2018年年中,投保人发现该保险产品的净值一夜之间暴跌了95%以上,在扣除了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为负数。
于是200名投保人和安盛公司僵持了一年,结果无果,最终拉横幅维权。
安盛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实力可以说是非常雄厚,去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安盛就位列第27名。
然而如此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怎么会发生这种令人咋舌的事?为什么保险产品又会一夜之间亏空了95%?
面对200名投保人的投诉,安盛公司在6月10日出了一份公告,大家来品品:
从这封公开信中,我们可以屡出几条重要的信息。
1、此次亏空的保险产品Evolution是一款投连险。
2、该投连险挂钩的基金HongKongInvestmentFundSP(香港投资基金,以下简称HKIF)是由投资者自己选择的,安盛没有参与任何意见,该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3、该保险产品主要由保险经纪公司分销,而大部分投了该爆雷基金的客户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AsiaOne购买的。
4、该基金是由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的,目前发现该基金涉嫌欺诈活动,安盛正在协助警方调查。
原来这200名投保人买的保险产品Evolution是投连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保险产品也会出现亏损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投连险是什么,我先科普一下。
在保险里,有保障型保险,纯保障的,也有理财型保险,既能保障,同时还兼具投资理财的功能,其中投连险就属于理财型保险。
投连险既能提供保障,但保障往往很低,它的保费还可以用于投资,比如投资股票、债券等,主要由保险公司自己投资运作,筛选出基金,按照风险的高低分成几个帐户,由我们自己选择投哪个帐户。
投进去的保费会根据投资标的的实际交易价值上下波动,投得好,就有很高的收益,投得不好,还会出现亏损,没有保底。
不过香港的投连险和内地的有些不同,投资哪个基金,怎么组合,什么时候退出,都由投保人自己决定,保险公司不参与运作,也不提供任何参考意见。
说白了,在投连险产品Evolution中,安盛公司只是一个代销平台,有点像支付宝,销售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要挂钩哪个基金,由我们自己选择,当然,风险也是我们自己承担。
安盛推出的这款evolution投连险里,放置了1000多种不同的资产供大家挑选,而这200个投保人恰恰就选了爆雷的基金HKIF。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明白了,既然安盛公司在这其中只是起到一个销售投资产品平台的作用,爆了雷找它们的确是没什么用,毕竟它们只是收取管理费,并不参与运作。
一只基金是否值得投资,还是需要通过基金的底层投资和基金管理人的资质、业绩等来判断,并不是看代销平台的实力。
在安盛的公告中我们知道,真正管理该基金的其实是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不过这支基金的底层资产却被网友扒了个精光。
在该保险产品的宣传资料中称,基金HKIF主要投资香港银行业的按揭业务,以及收购及改造香港的旧物业。
其中70%投资了按揭业务,但是实际上基金HKIF的按揭贷款,主要是次级按揭房贷和民间借贷,其中的民间借贷也就相当于国内的P2P。
也就是说,这些贷款人通常在银行是没办法获得贷款的资质,所以才寻求民间借贷,因此他们是否能按时还款,根本无法保证,显然风险非常高。
除此之外,水熊君还了解到这支基金的底层资产,是“第一亚洲控股公司”的股份。
然而这个公司的负面新闻却不是一般多。有新闻曾爆出该公司涉嫌跨国投资陷阱,还进行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
同时一些平台还有被这个公司欺骗的投资者维权页面。
因此安盛公告中提到的“涉嫌诈骗”,十有八九是真的了。
而这支基金会一夜亏空95%,也不难理解了。
这也在提醒我们,投资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听信宣传,最好还是需要了解清楚底层的资产,不懂的话可以请教专业的投资人士。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是通过安盛购买这款挂钩了HKIF基金的保险产品,主要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AsiaOne,至于为什么大家会买了这支基金,不得不说,AsiaOne对该基金的包装“功不可没”。
在他们的宣传PPT里,对安盛的介绍非常隆重,通过发展历史和世界排名等信息,360无死角展示了安盛的雄厚背景。
不过相信大家看了前文的介绍都知道,其实该基金的资质与安盛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支基金就是安盛管理的,安盛实力那么强,又是保险公司,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支基金安全又稳妥。
在该基金的宣传资料中,除了引入安盛做背书,资料还高调地展示了该基金的高收益,称该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过去一年为15.92%,历史投资收益达9%。
至于该基金的管理人的资质和过往业绩却很少提及。
有了安盛集团的噱头,再加上高收益的展示,有消费者不惜砸几千万,似乎可以理解了。
实际上据我了解,很多人都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他们往往以为通过知名度高的代销平台买到的金融产品就是好产品。
就比如买保险,很多人认为银行安全可靠,于是认为通过银行买的保险产品是好保险,至于该保险产品本身的保障是否真的优秀,他们并不会去做过多的深究,结果因为销售人员的误导,买了不少垃圾的保险。
上面我也说了,要判断一只基金是否值得投资,主要看管理人的资质和过往业绩等信息,然而很少人在投资的时候知道这些,以为是通过有实力的代销平台购买就非常值得信任。
发生了这种事,除了我们本身缺乏金融知识外,保险经纪公司AsiaOne的夸大宣传,虚假包装底层资产风险极高产品的恶劣行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究其根本,还是绕不过人性的贪婪。
去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经说过,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我们都知道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但大多数人还是只看到了高收益。
早在2001年的时候,平安其实也出现了类似的事情。
1999年,平安推出了第一份投连险,第二年由于中国的股市一片形势大好,投连险的收益也站在了风口上,享受了渔翁之利。
不过2001年下半年就遭遇了股市大跌,结果很多用户的投连帐户出现亏损,于是投保人们纷纷涌向平安公司要求退保。
不过投连险最火的时候,还是在2006年到2007年,那时候资本一片火热,各大公司扎堆推出了投连险,有的投连险帐户甚至收益达90%。
但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多消费者的投连帐户都受到了牵连,有些甚至出现了17%的亏损,于是很多保险公司和银行都开始停售了投连险。
当然理财险也有好几种,其中投连险的收益是最高的,好的时候收益也很不错,但是要知道,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要是遇上大环境不行,或者是投了底层资产极差的产品,往往会亏得一塌糊涂,这时候连最基础的保障都没有了。
但实际上,投连险能起到的保障作用根本就没多少。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保障和理财,一定要分开。
只有先做好了保障,再拿闲余的钱去投资理财,这时候就算遇到亏损,也不至于威胁到最基础的保障。
我相信安盛的事件,不会是个例,经济下行,各种妖魔鬼怪都会出来,擦亮你的眼睛,别掉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