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这种古老而神奇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2亿多年。它们从险象环生的陆地,走向漂泊不定的海洋,除了极地的海域,各个大洋里都有它们的身影。
海龟家族都有哪些成员?
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世界上有7种海龟。其中最大的是棱皮龟Dermochelyscoriacea,它背甲长度可以达到2米,重900多公斤。背上深蓝色或黑色,带有白色星斑和七条显眼的浅色纵棱。和其他海龟不同的是棱皮龟体被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1],所以人们也叫它海鳖。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而玳瑁Eretmochelysimbricate的背甲鳞片具有规则的放射状花纹,黄褐黑三色交杂,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了其中的美学价值。玳瑁最大特点是上喙像鹰嘴,背上有13枚背甲,像瓦片一样一枚盖着另一枚。边上的背甲叫缘盾,越靠近屁股的缘盾锯齿状越强烈。此外,玳瑁的腹甲有两条明显的纵棱。目前,分类学家认为玳瑁有两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大西洋亚种)Eretmochelysimbricataimbricata和太平洋亚种Eretmochelysimbricatabissa。
和玳瑁背甲花纹有点类似的是绿海龟Cheloniamydas,因脂肪偏绿色而得名。绿海龟大部分个体背甲有不规则的深色花纹,有些个体像玳瑁,中间背甲的数量也和玳瑁一样13枚。但绿海龟的背甲是平铺的,缘盾也不呈锯齿状,而且头部的前额鳞是长长的一对,上喙也不像鹰嘴,腹甲也没有强烈的纵棱。绿海龟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平背龟,也叫平背海龟Natatordepressus,前额鳞只有一对,背甲颜色呈灰绿色,中间背甲鳞片13枚,也是平铺的,缘盾不呈锯齿状。它们体色单一,几乎没花纹。缘盾边上是棕黄色,而背甲边是漂亮的深色。更有趣的是,它们的背脊不是凸的,而是平的(所以才叫平背龟)。平背龟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周边海洋。
红海龟,也叫蠵(xī)龟Carettacaretta,中间背甲鳞片是平铺的,缘盾也不呈锯齿状。不过它头上有两对前额鳞,中间背甲鳞片数量是15枚,颜色和名字对应,是红褐色没啥花纹。腹甲(也就是胸部)是平的。和绿海龟一样,也广泛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和红海龟相似的,是丽龟家庭。这个小家庭都是橄榄绿色,有两枚前额鳞。和其他海龟不同的是它们个头小,身材是扁圆形的,而且背甲中间的鳞片特别多。这个小家庭的祖先早在三四百万年前被隆起的中南美洲分隔为两个种,分别是大西洋丽龟Lepidochelyskempii(也叫肯氏丽龟)和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olivacea。其中,太平洋丽龟头很小,背甲中间的鳞片最多,可以达到17枚以上,腹甲淡橘黄色。这个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区域。大西洋丽龟个子最小,背甲鳞片有15枚,腹甲颜色是白色或微黄色。主要生活在大西洋以西热带海域。
海龟也怕溺水?
相较之于其他陆地或者淡水龟类,海龟的身体更接近纺锤形,流线型的身体更适合游泳,但也因此减小了壳的容量,所以它们的头和四肢不能像大部分龟类那样缩进壳里。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海龟也用肺呼吸,所以需要不时地到水面换气。它们不能通过收缩舒张肋骨来呼吸,只能靠肺周围的肌肉来完成这一过程。
海龟的潜水能力取决于它们的活动状态,觅食的海龟能在水中停留5-40分钟,睡眠状态下则可以长达4-7个小时。如果被渔网缠住,海龟会因紧张而更容易被淹死。
海龟为啥能长那么大?
海龟产卵地点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传承生命,从水到陆
海龟性成熟之后每2-4年就会产卵一次。产卵往往在晚上进行,海龟妈妈会艰难地拖着自己庞大的身体来到岸上,在海里游刃有余的桨状四肢,这时显得有点笨拙。它们用鳍肢在沙滩上挖洞,有的海龟一次产卵能达到三百多枚。产卵完成之后,它们会小心地用土盖住卵,抹平挖洞的痕迹,并用植物伪装自己的巢穴,然后精疲力竭地回到大海里。
一只正在挖洞准备产卵的绿海龟
生命的赛场
海龟的一生充满着各种危险与挑战。在它们还是卵的时候,蝇蛆、真菌、螃蟹、野狗、浣熊、鸟等都时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对于刚出生的小海龟而言,这个世界更是危机四伏,现在它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海洋。捕食者们在它们出生之前就已在海滩附近等候,准备饱餐一顿,即便到了海里还有鲨鱼、渔网在等着它们。平时人类载歌载舞的沙滩,这时却成了小海龟们残酷的生命赛场。不过一些海龟想出了应对方法,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海龟在夜间产卵,大西洋丽龟则选择在白天集体产卵,巨大产卵量和孵化量增大了个体的存活率,这就是著名的阿里巴达现象(Arribada)。
哥斯达黎加的小镇奥斯蒂欧娜(Ostional),每年都会迎来壮观的阿里巴达现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的人们便被允许在阿里巴达现象期间有限制地获取海龟蛋使用或售卖。
辛勤的海洋园丁
国产海龟去哪些儿了?
海龟似乎跟中国八竿子打不着,怎么还会有国产海龟?其实在我国分布的海龟有5种,分别是绿海龟、红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它们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南海海域,尤其是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2]。根据1959年至1988年间的统计数据可以估计,海龟在我国的分布的数量曾在16800到46300之间,其中绿海龟的比例最大,占据87%,其次是玳瑁,占据10%,红海龟、太平洋丽龟和棱皮龟构成了剩下的3%[3]。根据记录,五种海龟中只有绿海龟、红海龟和玳瑁会在我国境内筑巢产卵[4],近几十年伴随着栖息地的丢失和种群数量的减少,海龟的产卵地点已经缩小到南海诸群岛,台湾以及大陆少数几个地区。
海龟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直到19世纪,海龟种群的数量还很庞大。然而今天,除了极少数地区的海龟没有受到威胁,绝大部分地区海龟的数量都在急剧下降,许多种群甚至濒临灭绝,它们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多年来,海龟在我国已极少被发现,只偶有捕获。
它们的生存正受到哪些威胁?
海龟的生存威胁主要来自人为捕杀。在世界范围类的许多地区人们有煮海龟汤喝的陋习。这一恶俗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尤为盛行,人们认为海龟汤营养价值高,能治各种疑难杂症。具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中期至今,每年大约有30多万只成年海龟被捕杀[5-6]。
此外,渔业俘获、栖息地退化、海洋垃圾、疾病等也是海龟生存的威胁因素。捕虾拖网会导致海龟大量溺死,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5万只海龟死于虾拖网[5-6]。人类在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严重破坏了海龟的繁殖场,另一方面对海藻等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石油泄漏等造成的海洋污染严重破坏了海龟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增加了海龟患纤维乳头瘤的概率。纤维乳头瘤几乎能在海龟身体的任何部位生长,进而影响海龟的视力和运动,最终导致死亡。
除了污染与资源占用,城市的现代化还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干扰。在BBC《地球脉动》第二季最后一集中,有一段讲述了一群小玳瑁因为误把城市的灯光当做月光,没有爬向大海,结果误入街头,死的死伤的伤。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也给海龟的生存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拯救海龟行动
为了响应国际拯救海龟行动,从1979年起,我国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的海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1986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5种国内海龟评估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禁止非法贸易和捕杀。同时,大力开展海龟资源普查,建立海龟保护区。
尽管国际国内为保护海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海龟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人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民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欠缺,没有正确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其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民众甚至不知道私自养殖和售卖海龟属违法行为,由此可见民众法律意识十分薄弱。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途径。三是没有完全解决海龟放归的问题。水族馆和动物园并不是海龟放归的终点,海洋才是它们的家。基于以上各种原因,2015年最新《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已将5种国内海龟评估为极危等级[7]。
我们离海龟有多远?我们还能在大海里见到它们吗?广袤的海洋竟容不下几只海龟?拯救海龟,刻不容缓!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蜥游记团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2]LiangWL,DaiYR,LiuYQ,etal.1990.TheinvestigationofseaturtleresourcesintheSouthChinaSeaandthedevelopmentofartificialhatchingtechniquesforseaturtles.ReportoftheConservationStationsofSouthseaTurtleResources,GangdongProvince,China,PRC.
[3]SimonKin-FungChan,I-JiunnCheng,TingZhou,etal.2007.AComprehensiveOverviewofthePopulationandConservationStatusofSeaTurtlesinChina.CHELONIANCONSERVATIONANDBIOLOGY,Volume6,Number2:185-198.
[4]CHENGIJ.1997.StudiesonChineseseaturtles.SichuanJournalofZoology15(Suppl.):27-50(InChinese).
[5]牟剑锋,陶翠花,丁晓辉,吴福星,妙星,王先艳,祝茜.中国沿岸海域海龟的种类和分布的初步调查[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32(2):238-294.
[6]夏中荣,古河祥,李丕鹏.全球海龟资源和保护概况[J].野生动物杂志,2008,29(6):312-316.
[7]BoCai,YuezhaoWang,YueyingChen,JiatangLi.2015.ArevisedtaxonomyforChinesereptiles.BiodiversityScience,23(3):36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