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上万的心脏支架降到700块,继心内科之后,灵魂砍价来到了骨科。
骨科试点来了,全国集采还会远吗?国家对高耗材器械的带量采购还会一波接一波。
而老百姓迫切降价的医疗器械有哪些?如何真正意义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今天我们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主要内容如下:
在“以药养医”的黄金时代,骨科医生也成为业内人人眼红的高富帅。而对病人来说,骨科花钱,既肉疼又心疼。
10年前,关节置换的费用在10万块以上,现在也要3-6万不等。一根缝合伤口的倒刺线将近1千块;一块锁定板,上万块……
更有网友称骨科为“钉当猫”、“钢板侠”,每个手术日能放十几个钢钉钢板,客观推动了厂家产品线的更新换代。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贵的科室,让老百姓有苦说不出?
由此可见,这些烧钱的科室,对普通老百姓来讲,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国家对纳入集采器械的标准也很有针对性:用得多、卖得贵、有竞争。
在这个标准下,一些需要砍价的科室将呼之欲出,例如:
心外科:瓣膜、人工血管、血管支架、搭桥稳定器、吹管等脑外科:各类特别贵的补片、免缝脑膜眼科:人工晶状体……
除了心脏支架、骨科,下一个集采的科室又该轮到谁?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11月5日,心脏支架打响了带量采购的第一枪,但大家都没想到,第二枪来得这么快。
1、骨科砍出“骨折价”,降幅高达94%
有药企代表心惊肉跳地形容这次骨科砍价:“已经不是见血见肉的砍,简直就是见骨头。”
山东这次集采包括骨科创伤和血液透析两大类产品,总采购量为589万个。我们整理信息如下:
不得不说,这个降幅还是很给力的。
以某款骨科耗材为例,最初报价1.72万,在最后关头报价2643元,整整降了1.4万多。
预计到2021年1月,山东这些城市的600多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都能用上这些降价产品。
这也无疑又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继心脏支架自由后,老百姓的“关节自由”也指日可待。
2、为什么是骨科?牙齿能排上号吗?
可能大家会好奇,国家带量采购,为什么率先拿心脏支架和骨科开刀?
带量采购,目的就是要挤出高值耗材虚高的价格水分,取消层层代理和回扣。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实际上,国家决心大力整治早有端倪。
今年1月,医管局发布了《第一批高值耗材重点治理清单》;11月25日,第二批带量采购也开始筹划,我们也整理了部分信息:
由此可见,心脏支架、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等骨科耗材赫然在列。
除此之外,很多朋友“谈牙色变”:随便看个牙,要成几百上千;补牙种植几万块……
那么,老百姓的看牙贵,国家几时能出手砍价?
基于国家带量采购的特点,我们给大家解读如下:
(1)用量要大
“带量采购”说白了就是以最低价格换取药企的薄利多销,但前提得先要有量。
比如这次山东集采的骨科创伤类耗材,单单这几个市,年使用量达到3万个,耗材费超3亿。心脏支架更不用说了,我国全年使用量高达几百万个。
从2018年蛋壳研究院的报告来看,我国口腔行业规模在1035亿左右,预估我国人均口腔消费支出在75-87元,仅有美国的3%。
可见,目前我国的口腔领域虽有市场,但销量还需挖掘。
加上很多牙齿矫治器都是个性化定制的,通常一副牙套只针对一位患者的使用,根本做不到批量生产。
(2)医保能报销
而口腔科很多耗材不进医保,镶牙,种植牙、牙齿矫正等,医保是不报销的。
只有补牙、拔牙以及治疗牙周病、牙龈炎等费用,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
有人欢喜有人忧,带量采购如同“狼来了”,流通环节几乎被砍断,动了哪些人的奶酪?
最典型的输家就是中间商,像各类医药代表、代理商等可能叫苦连天。
1、公立医院还能留住医生吗?
医生拿回扣,仿佛是普通人默认的潜规则。骨科、心内科医生“年入百万”的故事,常年在坊间流传。
其实,真正拿回扣的只有少数,并不是所有医生的红利。少数人吃香喝辣,不要让多数人背锅。
如果医院靠灰色收入留住医生,也不是一个恰当的手段。试问,哪位医生不想堂堂正正地获得有尊严的阳光收入呢?
医生吃饭靠的是技能和知识,而不应该是耗材。就像装修师傅,材料贵或便宜关系不大,他们只要安装好就有饭吃,如果技艺精湛,还能活得很好。
所以未来的医疗,更希望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医疗行为,而不是一门生意。
医生的合法收入提高了,才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否则,优秀医生都投身私立医院寻求发展,老百姓也就只能去私立医院,花高价做手术了。
2、药企还有动力研发吗?
带量集采让耗材价格打骨折,药企还有研发动力吗?这一点也不用担心。
哪怕价格动辄砍去一大半,还是有很多药企抢着参与,这说明仍然是有利润的,企业以价换量,薄利多销。
并且,中选后企业不用再担心销量,更可以节省过去高额的营销费用,不用再养一大批营销队伍。
这样药企就可以用更多的利润投入研发,力求不被行业淘汰,何乐不为?
3、耗材大降价,怎样才最省钱?
这场带量采购的博弈中,直接受益最大的就是我们老百姓了。
这些耗材大多数是医保报销一部分,个人自付一部分。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后,个人承担的费用也会少很多。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医保一定要交,这是国家给我们的基本福利。
但医保并非万能,很多东西报销有限,甚至有的无法报销。
像心脏支架和骨科耗材,大多数百万医疗险都能100%报销;一些进口抗癌药,也能100%报销。
等着国家砍价是一种被动的状态。更多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学会未雨绸缪,医保+商业保险的结合,能够更好地面对风险。
如果你想了解市面上有哪些高性价比的商业保险,可以查看我们每月的推荐榜单:
正如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的,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需要政策的平衡。
国家出手带量采购,灵魂谈判是好事。
一方面,药品器械的价格砍到老百姓能欣然接受,要让我们能病有所医,有能力医,还要医好。
另一方面,适当给予了药企应有的利润,使其能够维持研发创新;也要提高医生的阳光收入,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