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医疗费用,别人报销得多?
医保能报销为什么还要自费,看病不能全都报销?......
关于医保报销的误区,一起来看看吧。
误区一、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
很多参保人都这么认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实看一下医保的全称就知道了,比如职工医保的全称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的全称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什么都加了基本两个字?
因为国家设立基本医保的初衷,是帮助大家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而不是全部解决,毕竟咱们国家的医保基金也是有限的。
所以即使有了医保,不是所有的医疗费用都能报销。
误区二、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
很多人只要一生病,就喜欢往大医院跑,总觉得大医院好。
当然大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肯定好于基层医院,所以国家为了鼓励患者小病去基层医院,大病去大医院,在设定医保报销比例时,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会高于大医院。
所以,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如感冒、咳嗽等,可以优先考虑社区医院或者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大病如果经过治疗好转后,可在遵从医嘱的前提下,转到等级低一点的机构住院进行康复治疗,这样会更省钱。
误区三、门诊看病每次超过起付线才能报
医保的起付标准称为“起付线”,是指医保统筹基金对参保人员发生的属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的计算起点,在该起点以下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承担,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再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按比例报销。
简单说,我们看病累计达到一定的费用,医保才按规定报销,起付线分为门诊起付线和住院起付线。
门诊起付线按一个年度累计计算,年度内医保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达到起付线后,就能享受医保报销待遇,所以门诊看病不是每次超过起付线才能报的。
根据地区、医疗机构等情况的不同,门诊起付线标准也各不相同,从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而住院起付线是每次住院都要扣除的,国家主要也是担心有人小病大看,浪费医疗基金。
误区四、同样的费用医保报销应该相同
其实影响医保报销比例的因素是很多的,一个因素不同就会导致报销的例比不同,比如:
1.参保人身份不同,报销比例不同
一般情况下,退休职工的医保报销比例会比在职职工的报销比例要高,而在职职工的报销比例又会比居民医保要高。
当然,具体医保报销比例的高低,不同城市的医院也会存在差异。
2.定点医疗机构等级不同,报销比例不同
按《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我国的医院分为一、二、三级,每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共分三级十等。
同一参保地,同等级别的医院,医保报销比例都是一样的,级别越高的医院,报销比例往往会更低。
比如你在北京看门诊,如果去的是社区医院,可以报销90%左右,而如果去的是三甲大医院,就只能报销70%左右。
3.不同类目药品,报销比例不同
很多人以为看病就医的费用,医保都能报,实则不然。
医保有《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三个目录,目录内的费用才能按规定报销,三大目录以外的药品、耗材、诊疗项目等,医保不能报销。
《药品目录》分为甲类目录和乙类目录管理,甲类药品全部按比例报销,乙类药自付一部分,报销一部分,具体的自付比例根据各地政策和具体药品而有所不同,目录外的药则无法参与医保报销,完全由个人百分之百自付,一般是较为昂贵的自费药和进口药。
药品目录查询:
社保目录内药物是公开透明的,大家可以自查,进入“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网站,点击“药品目录查询”即可。
也可以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查询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4.存在异地就医的情况
如果是异地就医,在参保地就医的报销比例可能与就医地的报销比例不同,目前异地就医的报销政策是报销比例由参保地规定,所以就可能存在参保地就医和在就医地就医的报销比例不同的情况。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参保类型、连续缴费时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报销比例,所以即使是花了同样的医疗费用,都很难说能够报销相同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