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城”,水连接起北京城的昨天和今天。
2022年3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该导则的愿景目标之一是“建设增进人民生活福祉的宜居活力之河”,内容如图。
【调研发现】
【参与协商】
【推荐1】近年来,L社区结合辖区实际,着力破解人与人之间陌生感强、信任度低的难题,推动“信用有价、守信有益”成为共识,助力社区自治,取得良好效果。
河北省石家庄市某村创新基层治理,探索创造了“1+3”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该村实行基层党建责任制,充分发挥支委成员、党小组长包联责任制的作用。村里遇到难事时,党员干部冲在最前面;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组织民主议政日活动,对涉及村民利益的征地、修路等重大事项,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做到集体的事大家说了算;设立村意见箱、意见本征集群众意见,并切实做到有“回响”;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联防队、志愿者服务队等,切实发挥村民的作用;设立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开设“法治课堂”,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创建《功德录》,记录村里涌现出来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敬老人、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
近年来,文昌市文城镇某居委会在文明社区创建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居民公约执行不到位,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较薄弱、小区公共区域乱停车现象时有发生;居民会议参加人数较少,参会人员以老年人为主;社区事务参与度偏低,部分楼道无人担任楼道长,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该居委会想要号召更多的辖区居民主动地参与到社区管理中,从而共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推荐1】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今年两高报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然而,总有人抱着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顶风作案,更为恶劣的是,还有网络“黑公关”为商业目的,专门炮制虚假信息,进行恶意传播。像在胡某宇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还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干扰事件调查。对这些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
材料一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材料二以法之名激发新时代爱国主义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宣传活动。
【推荐3】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施行。谈到两部法律修订把握的思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说,首先,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决策部署;其次,针对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制度设计和措施安排;再次,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可能地提供法治保障。关于两部法律修订的亮点,郭林茂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内容有所增加,由72条增加到132条,在结构上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个专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概念,健全预防和矫治教育的措施……同时,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司法机关等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的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推荐1】材料一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全国人大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和合宪审查制度,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不断增强备案审查制度刚性,就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中的合宪性、合法性、适当性等问题开展审查研究,对存在不符合宪法法律规定、明显不适当等问题的,督促制定机关予以改正。
材料二2022年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法作用,推动宪法制度的实践创新和与时俱进。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2022年10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修正草案明确:有关国家机关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问题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材料三某市积极开展“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活动,设置普法站,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组织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志愿者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口快板、歌舞、小品等节目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弘扬传统美德。动员“两公”律师、法规员等组成普法志愿队,在结对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过法条分析、案例解析、现场问答等方式解答群众提出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该市有效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材料一2022年1月,山东某地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楼上漏水引发的纠纷。
材料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2021年12月4日是第八个国家宪法日,11月29日至12月5日是第四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自古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法之名激发新时代爱国主义伟力。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关切,中宣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2023年10月24日,爱国主义教育法获表决通过。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网络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网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指导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内容建设,持续加大对含有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的网络信息的治理力度。
《人民法院报》发文指出,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承担发挥裁判引领和指导案例作用的担当与使命,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持续加大对含有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行为的治理力度,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各地深挖红色资源、文物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为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手段;全国多所学校通过一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涵养着青少年的生命品格,爱国主义种子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