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数量就达到5175万只,同比增长1.1%;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某社区召开会议,准备根据当地法规制定社区文明养狗公约,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站在群众立场找准问题,依靠群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
枫桥镇以村(居)民参与激发社区治理动力,通过向村(居)民征议题、与村(居)民酿方案、让村(居)民审决策,决议事项和实施情况公开,凝聚最大共识;健全监督机制,将公共决策等纳入监督范围,创造了村(居)干部“零违纪”、村(居)民“零上访”、工程项目“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四零”纪录;多渠道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有效引导群众参与到身边事的管理中来,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如今,枫桥镇处处彰显着和谐气氛和发展活力。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是否有效,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乡村治理∶"村里事"变"家家事":
某村大力推行乡村治理"院落自治"新模式,激活最基层管理"神经末梢",让村民变主角,形成了"人人有为、全村提升"的乡村治理浓厚氛围。
最近两年,"院落自治"已在该地区遍地开花。所在镇42个村推选产生了575名"院落长",召开院落会议100多场,大事小事交给群众讨论,让村民走上"决策席",许多难办的事儿变得容易办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乙村党委探索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三制五法七公约”机制。
党建方面,村党委建立了“功能分区、入网定格、定向培训、积分管理、星级评定”党建“五法”,打造乡村振兴“铁军”。组建功能型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生活图、就业困,党小组建在单元楼、产业链,所有党员把任网格员、认领先锋岗,将党员作用发挥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对全村党员安排针对性教育培训,表现量化赋分,建立积分台账,根据综合得分组织民主评议、精确定档,让每名党员知道该向谁学、该怎么改。
围绕“管人、管事、管钱”,村党委研究制定了干部坐班制、村事民议制、村财民管制。每天除了值守便民服务大厅,其余村干部深入街巷农家、田间地头,一旦百姓有需求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凡涉及村屯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议事民主决策和全程公开。从村民中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理财小组,让村民随时都能“看家底、审明细、问情况”。
村党委还主导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公决的形式,把群众普遍认可的一些公序良俗固定下来,形成一整套“村规民约”,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的治理氛围。
为了打造“社区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沈阳探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特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党建引领聚邻织网,加强基层治理推进小组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优化6200余个网格党支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动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1+3+N”多方协调运行机制,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基层治理数据平台,实行基础数据共享,不断减轻基层治理负担;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协商组织3000余个,召开协商会议1.4万余场次。治理效果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大提升。
【推荐3】大疫如大考治理见真章。在疫情防控中某市构建了“自治、法治、德治、善治、共治”五治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携手筑起群防群控疫情的堡垒,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能。
镜头二:在战疫的特殊环境下,该市社区居民自觉遵规守法,不仅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普遍蜗居自我防护,有效防止了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还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及时维护交通秩序,举报倒卖防控物资、口罩诈骗等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治安,用“法治”“共治”的思维增强了战疫的可控性。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立法修法步伐,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核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用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永远在路上。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庭教育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经过前期调研、立法规划、全国人大三次审议、多次在中国人大网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于2021年10月23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从法律层面强化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要求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子之道,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空间;明确了政府在推动家庭教育工作中要履行的责任,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明确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后,国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宣传,使之讯速得到普及,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让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检察公益诉讼是一种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诉讼形态。法定办案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14个领域。多年的司法实践已经证明其是行之有效的公益保护“中国方案”。
在检察公益诉讼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等具体机制缺乏明确规定。此外,检察机关在履职过程还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如某县检察院联合环保局对当地工业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会同环保局就企业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其依托行政机关主动干预环境事务的协同行动具备突出的管理属性,已超越其所应具备的职权。基于此,为促进公益诉讼制度行稳致远,进行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正当其时。
【推荐1】近日,在成都崇州市恒大西辰绿洲小区内发生了一起大型犬伤人事件,一名两岁多女孩唐某与母亲在小区内行走被一只黑色大型犬撕咬,孩子母亲奋力阻拦,但是小孩依旧被撕咬住向前拖行。后经诊断,唐某全身多处咬伤,右肾挫裂伤,右侧肋骨骨折。
近年来,因为不文明养犬导致的“狗伤人”悲剧,时有发生。《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报告》显示,仅城镇居民所养犬只数量就达到5119万只,每年被猫狗咬伤的人数约有4000万。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行为屡见不鲜。养犬要办证,遛狗要牵绳,但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屡屡被忽视。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管理和问责的实施意见》,通过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处置的闭合责任链条,突出治“小病”、防“大病”,建立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管和监督问责模式。根据《实施意见》,推进常态化行政监管的工作机制,贯穿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各项机制前后承接、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将顺了如何预防、发现、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创新了生态环境监管模式。2023年,青海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查处违法企业330家,行政处罚312起,罚款4460.79万元。
2021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这是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提出,文物事业坚持依法保护利用。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健全文物保护利用法律制度、执法机制,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严守文物安全红线,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维护文物周边环境安全,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法治意识。完善文物领域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修订文物保护法及配套行政法规,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长城保护条例,开展故宫保护、古籍保护、大运河保护、长征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研究,加强文物领域法律与其他法律衔接,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设区的市制定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深化文物督察、文物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加强文物法治宣传,维护法律权威。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