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车险市场动作频频,各地行业自律举措相继推出。
前有八大头部财险公司共同签署《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并向其它中小公司发出《自律倡议书》,倡导中小公司积极参与到行业自律当中,共同推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后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扎实做好车险行业自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方保险行业协会和各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充分贯彻落实450号文《关于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加强行业自律工作,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这已不知是行业第几次自律,但介于当前行业严峻的经营现实:在头部公司的带动下,整个市场都在寻求行业自律下的“抱团取暖”,向“费用竞争”说不。
这预示着,450号文件提及的“压实主体责任。大型财险公司要切实发挥头雁示范作用,带头维护良好的车险市场秩序,严禁开展不正当锦正”及“做好配套支持。保险业协会要发挥应有作用,组织加强车险行业自律。”
在车险市场中得到充分落地。
不过,车险行业自律——这一长期以来可以对整个车险市场短期费用竞争起到迅速降温作用的“特效疗法”,这一次和往昔相比,究竟出现了哪些不一样的改变?
这一次到底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观市场半月变化。
1
-InsuranceToday-
第一个不一样:层级高
这是一次由总部层面发起的自律
相对往昔更多是地方层面的自律,这一次车险自律是总部层面发起的。
2023年11月22日,以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阳光产险、大地保险、太平财险为代表的八大头部财险公司共同签署了《车险合规经营自律公约》,此举拉开了车险行业自律的序幕。
可以看到,这一次的车险行业自律,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后的第一次在保险公司总部层面的全行业自律,也是由头部财险公司牵头发起的一次行业自律。
《自律公约》要求:“所有签署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严格自律,加强合作,增强互信,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
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被反复提及:
一是要严格执行“报行合一”。
另一个,是严禁给予或者承诺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除了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返还或赠送“现金”、“预付卡”、“有价证券”、“保险产品”、“购物券”、“实物或采取积分折抵保费”、“积分兑换商品”等方式被明令禁止外;
2
罕见收官自律,恰逢监管三定
按照以往惯例,车险市场很少在最后一个月才实施行业自律,要么是开门红之后,要么是有车险新政出台。
因此,这一次的车险行业自律就格外“引人注意”。
一方面恰逢年底收官,对于保险公司年末控费、守住利润指标,犹如“及时雨”。
毕竟,在整个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相较去年同期快速回升、10月末已趋近99%的情况。如今头部公司保持同一的行动步调,将大概率令车险维持在盈利周期中。
更重要的是,这也为2024年的车险开局打好费用定调。
当然,对于一些保费指标已经很难达标的公司来说,车险行业自律亦能够成为一个说辞——本想收官冲刺,市场却不允许。
另一方面正处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定”阶段。虽然公示之后,在组织构架和人事尚处于调整交接的阶段,这亦代表了一种监管的思路——保持监管策略的定力。
虽然监管部门的组织构架变了,人员变了,但对车险监管的方向没有变。进一步落实450号文件精神,仍是当下监管行动的主基调。
3
第三个不一样:管控细
自律监督管控方式
精细化程度已到毛细血管
这一次的车险行业自律,可明显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是:
各地在落地执行层面,差异非常的大,且自律管控措施更为细化。
如头部公司牵头发起车险行业自律后,各地市场纷纷跟进,有地方分局组织的,有地方协会组织的,也有头部公司省分公司组织的,各类自律发起形式并不相同。
期间,各色自律举措,亦相继出台。
有的地区,延用以往按照公司车险保费规模对车险手续费率进行分级分档的模式;或者在费用分级分档之外,同时要求对车险保费增速进行限速自律管控。
而有的地区,已经开始对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结构占比进行自律管控,如对单交强险业务发展较快的公司,严格限制其单交强险业务占比。
还有的地区,甚至采用有奖举报的形式,举报次数和自律管控的频度和尺度挂钩。
如上,无论是往昔常见的自律举措,还是一些创新的自律举措,上述举措的出台,皆意味着车险行业自律的精细化程度已到“毛细血管”。
特别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扎实做好车险行业自律工作的通知》也提及借鉴各地区好的经验做法,举措包括:
推动各保险主体严格执行向监管部门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以及手续费比例上限;
进一步加强车险费用管理,科学设定商业车险手续费比例上限,强化手续费核算管控,及时做好费用入账,据实做好费用分摊,加强中介业务管控;
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权重,不断降低对盲目拼费用、比价格等粗放式竞争模式的依赖;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自律举措监督措施,包括:
对拒绝、阻碍、逃避检查,隐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数据弄虚作假的、恶意引导客户的、反复出现违规情节的保险公司,如实向监管部门提出监管检查建议和处罚建议;
种种迹象表明,本次的车险行业自律是一场上下联动的行动,无论是自律手段还是监督方式,都在不断进化。
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曾经常用的一些“小伎俩”、“小算盘”,或再难奏效。
4
第四个不一样:传播快
代理人自发式传播
明年会有好日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这一次的车险行业自律,也处在社会“融媒体”的爆发阶段,传播广,裂变快是之一大特点。
车险行业自律一经出台,官方消息尚未公布,各式媒体已迅速传播。
气氛到了,拦都拦不住。
那么,当下车险行业的中间费用,对消费者的感知真的重要?
笔者也曾就费用返利简单调研身边的车险消费者:
其实大家的感受并不明显,毕竟在车险综改后,各家公司报价千车千面。消费者并不关心有没有返利,只要是价格“合理”,信得过,就可以了。
因为,大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又一次从车险行业自律中尝到了甜头。
据《今日保》了解,车险市场中多数公司的跟单费用率都下降了5个百分点左右。
有公司车险部经理坦言,如果行业都能遵守这一规则,明年的日子也可能会好过些。
这大概也是多数中小公司车险部经理的心声,毕竟中小公司可投放的费用,都是用“血”在投。
后记
这仍是一场“周期”与“节奏”的博弈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或许都有积极的效果,但也并不适用所有的市场主体。
对那些喜欢把握车险业务类型选择与发展节奏的中小公司,精细化管理模式,反而会失灵。
如一家主做交强险的公司对《今日保》表示:
“过细的管控,特别到了对业务结构占比的管控,将极大影响到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选择。如果我司做了含损险业务,含损险业务并不是我公司的能力把控范畴,那势必会令我司赔付成本急剧上升,反而费用管控的效果失灵。”
因此,在整个车险行业自律的尺度把控上,当某些举措是按照头部公司的范式样本推进,那车险的经营模式也就只剩“大而全”、走规模效应的一条路。
如实推论:若车险自律按上述“精细化管理”思路,那势必自律动作也要遵循市场的周期变化与节奏上的规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