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你的身心,应该和对待这辆车一模一样。你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只有唯一的一个身体,你得用上一辈子。
研究巴菲特十多年,我发现巴菲特始终笑对死亡,经常笑谈死亡。
1、巴菲特死了也要继续管理公司。
有人问巴菲特有什么退休计划,巴菲特回答说:“退休计划?等我死了5年到10年之后再说吧。”
1994年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说:“我曾经公开宣布:我打算一直管理伯克希尔公司直到我死后5年或10年。伯克希尔公司实在太容易管理了。”
2、巴菲特死了也不卖自己公司的股票:
1986年,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说自己死了也不会卖出一股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众所周知,每年股东大会上都会有人问我这个“卡车问题”。如果我今天突然被一辆大卡车撞了,芒格将会接管伯克希尔公司,我持有的公司股票一股也不会卖出。所有投资继续照常运作。”
巴菲特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中公开宣布自己死了也不卖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我死之后,如果我太太苏茜比我长寿,我所拥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公司股份将会交给她拥有,万一她在我之前去世,我所拥有的全部股份就交给一家基金会。不管任何一种情况,都不会发生由于遗产和遗产税而必须卖出相当多股份的问题。”
巴菲特如此推测伯克希尔未来股价:“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伯克希尔的股价将会上升4分之1到半个百分点。如果我死那天公司股价大涨,我会非常伤心的。”
3、巴菲特死了也要给自己的保险公司省钱:
每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都会有投资者问巴菲特卡车问题:如果巴菲特被一辆卡车撞了,会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巴菲特每年会给出不同的机智回答。
1996年股东大会上,一位投资者问:如果巴菲特被一辆卡车撞了,会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股东们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巴菲特有时会用一句俏皮话回应:“我经常会回答说我为那辆卡车感到难过。”
2000年股东大会上又有人问,巴菲特说他可不希望被汽车撞,除非……“只有不是我们旗下GEICO汽车保险公司保险的汽车就行。”
199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有位股东说:“我正在考虑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但是我非常担心你会发生什么意外,我可受不了你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风险。”巴菲特回答:“我也受不了。”
4、巴菲特死了也要打牌。
桥牌是巴菲特一生最爱的游戏。他甚至专门找了一个世界冠军专业教练指导,让他的桥牌技术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他如此酷爱桥牌,以至于他说:“任何一个年轻人,不会玩桥牌,就是犯了一个大错。”
巴菲特酷爱桥牌到死了也玩的程度。他的牌友《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马尔科姆·福布斯(MalcolmForbes)是一位生活奢华喜欢炫耀的大亨,就在他死于心脏病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和巴菲特等牌友们一起打桥牌。牌局安排在福布斯在伦敦的豪宅里,由美国对阵英国国会议员代表队。美国队成员包括:巴菲特,福布斯,贝尔斯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阿伦·格林伯格(Alan“Ace”Greenberg,)CBS的董事会主席劳伦斯·(LaurenceTisch),以及其他几个美国人。他们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美国队先是输给了英国上议院队,后来双输给了英国下议院队。
巴菲特说:“我打桥牌时专心致志,其他什么事也不会想。”“我经常说:如果关在同一间牢房的三个犯人都会打桥牌,就是和他们一起坐牢,我也心甘情愿。”
5、巴菲特死了也要吃美食。
巴菲特最喜欢点的一道菜是一种名为“DustySunday”的菜。他在香草冰琪淋上倒上很多好时巧克力桨,然后又在上面撒上麦芽奶粉。他用数学计算饮食的卡路里,以此作为他合理饮食的依据:
“我这样混合调制出来的食物所产生的卡路里数量多少并不重要。假设你的基础代谢是每天消耗2800卡路里。简单的数学运算表明,你能够,事实上你必须每年至少吃下具有100万卡路里的食物,才能避免由于饥饿而过早死亡。这意味着,如果再活上25年左右,我就需要至少吃下约2500万卡路里的食物。既然我需要吃下这么多,为什么我不能享用只有这样一顿只有这么一点卡路里的美食呢?”
6、巴菲特死了也要私人飞机和可口可乐陪葬。
巴菲特曾经买下一架公务机,起名为“无可辩解”(“TheIndefensible.”)号的公务机。他曾经考虑把飞机命名为“查理·芒格”号,以向芒格致敬,因为这个家伙每次坐飞机时坚决只坐经济舱。巴菲特说:“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架飞机。我死的时候要用这架飞机来陪葬。”
巴菲特说:他的死亡甚至会为伯克希尔的一些企业部门带来很多好处:“可口可乐的销量将会短期大涨,因为我要把我的公务机装满可口可乐给我陪葬。”可口可乐的销量大涨,飞机的销量也会提高:“只要我一死,伯克希尔公司的利润马上会增加100万美元。因为芒格这家伙肯定不顾我要让我的公务机无可辩解号陪葬的愿望,我死的第二天他就会把飞机卖掉。”
不过,可口可乐,巴菲特肯定是死了也要喝的,陪葬越多越好。
7、巴菲特死也不愿意去的地方。
巴菲特在2010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很久以前芒格立下了自己最大的愿望:“我唯一想知道的是我将会死在什么地方,一旦知道后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芒格这番话是受到了伟大的德国数学家雅各比(Jacobi)的智慧启发,雅各比将‘逆向逆向总是逆向’作为解决难题的方法。在伯克希尔公司,我们运用了芒格的这个思想。”
8、巴菲特死了也不愿意霸占住领导位置做蠢事。
巴菲特提前和董事会安排好自己的继任管理者继任问题,这不仅仅是预防自己突发意外离开人世,还要预防自己尽管还在人世由于年纪衰老思维和精力衰退得无法正常管理公司,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自己明明没有能力管理公司却还霸占住领导位置做蠢事。我们来看看巴菲特在2005年致股东的信中首次公开对自己继任者作出妥善安排:
“作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所有者,你们自然会十分关心,如果我的精力开始日渐衰退之后是否会继续坚持担任CEO,以及如果果真如此,董事会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们也想知道如果我今晚突然与世长辞公司将会如何?”
“第二个问题十分容易回答。我们旗下绝大多数公司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强劲的发展动力、非常杰出的经理人。伯克希尔独特的企业文化已经深植于下属每个企业之中,即使我去世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也不会半点差错。”
“此外,在伯克希尔我们拥有三个相当年轻而且完全胜任CEO的经理人。这三位经理人中的任何一位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的某一管理方面都要远胜于我,但是不利的一面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人具备我所独有的交叉性经验(crossoverexperience),这种经验使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地做出正确决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要组织内部指定另一位人士专门负责有价证券的投资工作。在伯克希尔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作,新的CEO毫无问题将会选择出一位聪明能干的人士来负责这项投资工作。实际上,这正和我们过去26年在GEICO公司所做的完全一模一样,我们这样做的结果简直好极了。”
“伯克希尔董事会已经充分讨论过这三位CEO候选人中的每一位,而且就在如果现在必须接替那么接替我的最终人选已经全体一致达到决议。董事们就此问题继续根据最新情况对决议进行更新,如果情况变化可能将会改变他们的看法,新的管理明星可能会升起,原来的管理明星则会衰落。重要的一点是董事们现在完全知道,而且未来也总是会完全知道,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应该做什么。”
“另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果更换CEO的需要不是由于我的去世而是由于我的衰退,尤其是与这种衰退随之而来的是我虚妄地认为我正处于个人管理才华的一个新的高峰时,董事会是否将会准备好做出变化。在伯克希尔下属企业中,我和查理一次又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人老化的速度差别非常大,但或早或晚他们的智力和精力都会衰减。有些经理人在进入80高龄之后仍然生龙活虎----查理本人就是一个82岁的神奇经理人----但其他经理人刚刚年满60岁之后就明显衰退。当他们的能力衰退之时,他们自我评估的能力也往往相应衰退。有些经常还需要在其耳边鸣笛警告。”
“当这种情况出现在我的身上之时,我们的董事会将不得不出面接替我的工作。从财务的观点来看,董事会成员很少有此动机如此行动。据我所知在整个美国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与股东们的财务利益如此完全紧密地结盟在一起。少数董事甚至关系更为紧密。可是在私人关系层面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告诉别人尤其是一个朋友他(她)已经能力不济实在是特别难以启齿。”
“如果我开始成为得知这一信息的候选人,我们的董事会将善意地实言相告。我所拥有的每一股股票都已经事先指定捐赠给慈善事业。我希望整个社会能够从这些生前赠予和死后遗赠收获最大限度的好处。如果由于我的合作伙伴们逃避责任没有告诉我应该离开了(我希望他们说得温和一些),那将是一场悲剧。但不必为此担心。我们拥有一群非常杰出的董事,他们总是能够做出对于股东来说最为正确之事。”
“当我们谈及此事时,我感觉好极了。”
读到这里,我们中国人会缅怀邓小平身体力行带头退居二线多么难能可贵!
9、巴菲特死了也要爱
我们日日夜夜和金钱打交道,非常容易为钱所迷,过不了金钱关,一生难以真正幸福。很多人痴迷到死了也要钱。
巴菲特的投资工作全部是和金钱打交道,他过去追逐的成功目标也是赚钱、赚更多的钱。但他选择投资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更是为了自由:“吸引我从事证券投资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你能够自由自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你不用天天为了成功而打扮。”
巴菲特确实非常喜欢钱,但他比赚钱更喜欢的是不断战胜市场的快乐:“并非是因为我只想得到钱,而是因为我觉得赚到钱并且看到钱生出更多的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时,我就感觉我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画壁画一样。”
巴菲特只做自己爱做的事,前提是自己喜欢,而不是为了别人喜欢:“我有一个内部的记分牌。如果我做了什么事,别人不喜欢,但我自己很喜欢,我会感到高兴。如果我做的事,别人纷纷夸奖,但我自己并不满意,我不会感到高兴。”
巴菲特年轻时确实非常重视金钱,但后来受到他的妻子苏珊的影响,他开始转变:“金钱在某种程度上有时会让你的处境更好一些。但金钱既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爱,也不能改变你自己的健康。”
2003年他妻子重病手术后两个星期,73岁的巴菲特到乔治亚州理工学院演讲时说:“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明白,衡量你的人生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是看看你希望爱你的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爱你。”
“我认识一些非常有钱的富人,有人为纪念他们举办盛大的宴会,有人在医院大楼的外墙上刻上他们的大名,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人真正爱他们。如果你活到我这把年纪,却没有人发自内心地说你好,不管你银行账户里的钱再多,你这辈子都活得太失败了。”
“爱,这个东西,最麻烦的是你有钱也买不到。你可以用钱买到性,买到宴会,买到媒体对你的赞美和宣传。但是得到爱的唯一方式是让你自己值得被爱。拥有很多钱是很令人讨厌的事。你总以为自己可以随时拿出一大把金钱:我要买几百万元的爱。但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你付出的爱越多,你得到的爱越多。”
正因为爱,巴菲特才会在2006年宣布,把自己99%的个人财富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所以他才会在2010年和比尔盖茨公开号召所有富人生前捐献出一半的财产给慈善事业。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要想心理健康,就一定要明白,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爱:“所谓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人的爱。”
很多人死了还要钱,巴菲特却活明白了,死了也要爱。
10、巴菲特死前最大的愿望
在1995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位股东问巴菲特:“现在你已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你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巴菲特回答:“我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美国最长寿的人。”
看来这是巴菲特有生之年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个目标。
2010年8月30日,巴菲特80岁大寿,不但不言退休,还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我打算工作到超过100岁。”
你有没有想过,巴菲特1930年出生,现在82岁了,还在第一线管理总资产超过2万亿人民币下属公司几百家员工总数超过27万人的伯克希尔公司,为什么他的身体和大脑还如此健康呢?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巴菲特非常重视保持身体健康。
巴菲特给大学生演讲时,经常用一个比喻:
假如我只能拥有唯一一辆车,我要用上一辈子,那么我会如何对待这一辈子唯一的一辆车?
巴菲特给大学生演讲时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16岁时,我只关心两件事:女孩子和车子。和女孩子交往不是我的强项,于是我把心思都放在车子上。16岁那年,一天晚上,一个神仙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车,我都会给你。明天一大早,这辆车就会扎上红绸彩带送到你家里。’听了神仙的话,我谨慎地问:‘会有这样的好事,有什么条件吗?’神仙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是你这一辈子能够得到的唯一一辆车,你要用上一辈子。’”
“要是真的发生这种事,我会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照顾这辆车,因为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辆车,我得用上一辈子。对待你的身心,应该和对待这辆车一模一样。你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只有唯一的一个身体,你得用上一辈子。如果你好好对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会用上很多年。”
“我会把操作指南仔仔细细研究五六遍,我绝对会老老实实把这辆车停在车库里,决不会随便把它停在外面风吹日晒。哪怕稍微碰了一点点小坑,或者稍微有一条细细的刮痕,我都会马上去修补好,因为我担心会进一步生锈腐蚀。我会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照顾这辆车,因为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辆车,我得用上一辈子。”
“对待你的身心,应该和对待这辆车一模一样。你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只有唯一的一个身体,你得用上一辈子。如果你好好对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会用上很多年。但是如果你不好好照料自己的身心,过了40岁之后,你的身心就会成为破铜烂铁千疮百孔,就像一辆开了40年却没有好好保养的老爷车一样。”
最后,刘建位要“胡说巴道”一下:我们都知道自己必然会死亡,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这个必然的问题,总是只关心如何生存生活的问题,好像我们会永远活下去一样。但是巴菲特却能理性地看待死亡,妥善地应对死亡,乐观地面对死亡,让我们一起学习巴菲特,好好保持身体健康,尽可能长久地战胜死亡。死亡,必然的,但是金钱、快乐和爱,必须的。
巴菲特选股,最偏爱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卓越公司,他认为,投资分析的关键是“确定任何一家选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么巴菲特如何分析竞争优势呢?2000年4月,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指出:“理解这一点的最佳途径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回顾分析他选择的重仓股上市公司。2007年巴菲特指出,真正的持续竞争优势只有两种,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企业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功,至关重要的是要拥有令竞争对手望而生畏的竞争壁垒,要么是像GEICO保险和Costco超市那样保持低成本,要么是像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公司公司那样拥有强大的全球性品牌。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门槛对企业获得持续成功至关重要。”回顾巴菲特选股,根据形成优势的主要因素,我再把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分别细分为三类。
三类品牌优势
1985年巴菲特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业务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格雷厄姆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资产。”从巴菲特选股来看,他最偏好三种无形资产形成的品牌优势: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控股的中美能源拥有多家电力公司,巴菲特还用360亿美元收购了伯灵顿铁路公司。还有小部分政府管制业务,政府严格管制进入,但并不管制收费。例如信用评级公司。巴菲特是穆迪评级公司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其投资者服务业务利润率高达50%。
具有这三类无形资产的企业,产品或服务对客户有强大吸引力,却无可替代,竞争对手模仿不了,因此它可以像垄断者那样提高定价,却不受任何政府管制,从而拥有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三类成本优势
成本是相对的。
商业零售企业的成功模式,中国古人早已总结出来:薄利多销。每件商品上的薄利,却通过庞大销量的累积,成就整个商场的高利。当单店规模增长到天花板之后,就很难再增长了。必须进行连锁经营。于是巴菲特陆续买入了几家毛利率很低但销量很大、市场份额很高的商业连锁零售企业,包括:全球第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全球仓储批发卖场领导者和全美第四大零售企业好事多(Costco),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公司和美国劳氏公司。
其实支撑低成本优势的核心也是一种无形资产,难以模仿的流程。巴菲特先收购的美国第7大汽车保险公司GEICO最为典型。大多数汽车保险公司主要通过代理商进行销售,GEICO采用直接销售方式,将汽车保险单直接邮寄给政府雇员等成熟稳重的驾驶者。1986年GEICO综合费用比例只有23.5%,比许多大型保险公司要低15%。其它保险公司不敢放弃已有的代理分销渠道而损害原有的市场份额,使GEICO低成本优势能够长期持续。
一是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客户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运通的信用卡、eBay和淘宝的在线拍卖、证券交易所用户越多,服务越好。二是体现在扩张用户成本随着网络扩大变得更低甚至极低。如巴菲特投资的UPS快递公司,由于快递网络遍布全球,服务延伸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地方,成本很低。大规模配送网络极难复制,它往往是超宽经济护城河的源泉。1989年可口可乐公司年报中说:“在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开始转型,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60多年来,我们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了广泛的销售渠道。目前我们公司的重置成本就高达1000亿美元。”网络天生更易形成自然垄断和寡头垄断,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往往容易强大的竞争优势。
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最终是为了创造规模优势,并不是企业绝对规模,而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规模优势。一般而言,规模优势越大,持续性越久。巴菲特认为他长期投资的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正是典范:“就长期而言,可口可乐与吉列所面临的产业风险,要比任何电脑公司或是通讯公司小得多,除了称霸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之外,我看不出还有哪家公司可以像他们一样长期以来享有傲视全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