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一章《五西格玛事件: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
第一节《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善捐助》
一、为什么巴菲特将个人财富的99%大共计超过300亿美元捐赠给了世界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他自己也有一个基金会“巴菲特基金”,为什么不充实自己的基金会?
巴菲特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他发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是个完美的机构,正做着他本人想做的事情。他说“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钱,就像巴菲特基金一样。找到那个按照你的想法做事,而且做得更好的人,将事情委托给他们难道不更符合逻辑吗?!”
2006年6月26日,纽约公共图书馆,数以百计的成功人士见证了巴菲特的这次伟大捐助,他准备了5个信封,每个信封里装着他对财富的分配,前三个信封,内容简单,签名“爸爸”,分别送给三个子女。第四封信交给了亡妻所捐助的慈善基金会的代表。这四封信总计金额是60亿美元。
第五封信引起了人们的惊叹,他在第五封信上签名后,递给了梅琳达女士,比尔盖茨的妻子(比尔盖茨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比巴菲特富有的人)。这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单笔慈善捐助,共计超过300亿美元,是巴菲特所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财富。
受捐机构是世界上最大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
历史著名的捐赠有安德鲁卡内基(按照今天的货币折算是72亿美元),约翰洛克菲勒(71亿美元),小约翰洛克菲勒(55亿美元)。
二、巴菲特眼中的幸运是什么意思?
巴菲特老师这样描述他的幸运“生活在美国,一些幸运的基因,复利,这些综合在一起造就了我的财富。”
(解读,1930年出生于美国,出生于这个时空组合的概率是30:1。上世纪30年代,全球动荡,战争频发,而美国是相对稳定的国家。)
(解读一些幸运的基因,巴菲特承认自己跑不快,不能当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音乐细胞也不发达,不能成为小提琴音乐家。但他与生俱来的数字特点令他能在资本经济海洋中有所作为。)
(解读复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个形象的故事,古老的故事,棋盘上的麦粒,64格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麦子,第三格放四粒麦子,依此类推。最后,把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麦子都不够装满一个棋盘。)
三、如何看待巴菲特总是声称自己很幸运?幸运与能力,如何平衡?
虽然巴菲特老师经常用“幸运”这个词简单地概括自己的成功,但我们知道,没有一件成功是随随便便拥有的。
所以,在幸运的大环境与个人特点之下,能力能培养依然非常重要。从序言中了解到,他热衷于完善与提升自己,比如投资100美元参加卡内基演讲培训班,学习的结果虽然不能保证他公共场所演讲不再双腿发抖,但确保他即使双腿发抖也能顺利演讲完毕。
四、本小节总结
通过巴菲特伟大的慈善捐助,告诉大家,巴菲特是金钱与财富的主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他爱子女,又不溺爱,只把自己一小部分财富留给他们。他爱已故妻子,又不固执,在后来发现有更好的路径可以实现他的理念,他果断选择了这个更好的。
五、平常百姓如何看待金钱?如何看待投资赚钱?
我们普通人,十个人有九个半人,在投资上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所以,向投资大师学习投资,在正确投资思维的基础上赚到富余的钱,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是一种不错的规划。
学习第二节《个人经历和投资缘起》
一、巴菲特小时候什么特质,为以后的投资成功具有巨大帮助?
根据书中所说,从小就热爱数字的天性,成就了巴菲特。
他有多热爱数字,书中这样说,
1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是台“小计算机”了。小时候,与最好的朋友鲍勃罗素,坐在罗素家的门廊上,背经过的小汽车的车牌号。还会在天黑后,把报纸《奥马哈世界先锋报》铺在地上,计算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
他还上门叫卖《华盛顿邮报》和《自由》杂志。……
(解读,巴菲特这些童年的经历和特质,现在看来依然很非同寻常。那么这是否说明,普通投资者永远学不了巴氏理念呢?我认为,不必悲观,任何知识技巧,都可以学习,至于学到多少,就看个人的付出与悟性了。)
(解读,这句话乍一看,很夸张。但其实并不,有一些人大概就是思维早熟,比如另一个人,漫画家蔡志忠,他也曾在一期访谈中说,他三岁时就知道将来要画画。)
三、巴菲特在11岁第一次买股票,展示他怎样的特质?
在巴菲特11岁这年,用积累的各种小生意赚的120美元,投资“城市服务优先股”,与姐姐各支付114.75美元各买了三股。后来,股票下跌30%,最后,这只股票回升到40美元,卖出,赚了5美元。而随后发生的情况是飙升至每股202美元。
这是痛苦的一课,但非常有价值。巴菲特当时发誓,第一他再也不会被支付的成本所牵制,第二他不会再仅仅满足蝇头小利。你瞧,他11岁的头脑,学会了投资中最重要的一课--耐心。
(解读,耐心的价值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一课,今天的股市依然如此。想一想,曾经持有过的票,很多大涨起来,但是已不属自己了。这是不是说耐心这个品质,是天生的呢?我认为,一切皆可以从头培养。)
四、巴菲特如何形容第一次遇上本杰明·格雷厄姆?之前他的投资思想缺少了什么?
巴菲特从11岁购买第一只股票,小赚收场。之后虽然没有过多在股票市场上研究,但股市里迷人数字一直令他难以忘怀。20岁大学毕业后回到奥马哈,正式研究股市,从经纪人那里搜集信息,订阅刊物,重新开始画股价图表,并学习股市技术分析的书籍。他试图用麦吉点灵敏分析系统和其他能找到的系统,试图发现哪一个技术手段真的有用。一天,在图书馆看书,发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随后,他离开奥马哈前往纽约,加入格老的商学院课程,格老教会了他懂得公司内在价值的重要性。他相信,那些准确计算价值,并以较低价格买入的投资者终将在市场上获利。
(解读,年轻时的巴菲特对股市的接触与研究,从10岁到20岁,断断续续,一直在股价上下功夫。这种经验,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有过。但最终好像缺少了什么。对,缺少的就是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估与判断。所以,他看到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思想,评价是像一道光。翻译一下就是,之前一直在黑暗中,尽管很努力,但是方向都是错的。我们知道,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五、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课堂上表现如何?
用一个当时的同学,著名的红杉基金的比尔鲁安的话说,他说在巴菲特与格雷厄姆之间有着瞬间的化学反应般的默契,而其它同学们基本上是观众。巴菲特的最终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当时,每当格雷厄姆发问,甚至问题还没有说完,巴菲特就举起了手。
(解读,这一段与其说巴菲特聪明,不如说他是全身心投入了这次学习投资的世界。他不要当一个观众,也不要当一个平庸的投资者,他要当杰出的投资者,这背后的用功,可想而知。他背后的思维特质是,我要当第一。这给同样想学习巴菲特思想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是,在学习之前要知道为什么学,一旦决定了,就要全力以赴。)
六、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思想贡献有多重要?
作家罗杰洛温斯坦说“格雷厄姆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是可靠的理论方法的人。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股票市场就像一个奇幻的、令人禁足的城市,而格雷厄姆是提供这个城市地图的第一人。”
(解读,不知如何形容这位杰出的大师,美国股市历史上百年,那时股市疯狂和今天没什么两样。格老给这个投资世界做了一张地图,让我们不再迷路。感恩。)
学习第3节《巴菲特合伙公司》
一、巴菲特第一个合伙人公司,赚钱的原则是基于什么?
巴菲特对合伙人承诺:“我们的投资将基于价值,而不是市场热点。并且合伙企业将避免本金永久性损失(不是短期的行情账面损失)的风险降至最小。
(解读,巴菲特投资原则一以贯之,知行合一。严格遵守格雷厄姆的标准,选择被低估的股票。这就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学过的东西丢在一边。反观我们自己身上,相信很多普通投资者,多少也都了解一些投资理念,但是没有一种能够擅长并熟练使用的。)
附上一个知识点,并购套利---就是当两家公司收购合并时,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卖出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取得无风险的利润。
三、当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的股票市场高扬是,巴菲特为什么解散合伙人公司,没有继续留在股市,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为什么不继续赚大钱?
巴菲特发现市场已经高度投机,值得投资的机会极度稀缺。他给合伙人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股票环境,他说“但有一点,我很清楚。我不会将之前自己明白其逻辑的投资方法全部抛弃,尽管它们在目前的市场中难以运行,尽管这意味着放弃大量的,明显唾手可得的盈利。使用那些我自己完全不理解的,未经实践的方法可能会导致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解读,只做自己理解的,否则宁愿放弃明显的利益也不会冒然介入。)
学习第四节《伯克希尔哈撒韦》
一、当伯克希尔公司连续20年,没有起色,股东也开始质疑继续运营这家效益不佳的公司是否值得的时候,巴菲特是怎么考虑的,代表他什么特质,与他之前的赚钱思维矛盾吗?
巴菲特没有掩饰面临的难题,在数个场合,他解释了自己的考虑:纺织厂是当地就业人数最多的企业,这些工人年龄偏大,相对不具备转业的技能。另外,管理层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工会要求合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相信纺织厂仍然多少还能实现一些利润。
(解读,前半句对企业工人的未来着落考虑,展示一个企业家的担当与责任,固然热爱赚钱,但也要尊重为企业服务的工人。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后半句对管理层和个人的判断展示,可能有些决策上的失误,但充分表明巴菲特看重管理者的努力,以及对传统行业的看好。尽管最终以关闭告终,他也学到了宝贵的一课,那就是下文所说的企业的拐点到来,必须顺势而为。)
二、理解下面这段话,
巴菲特希望纺织部门能在适当的资本成本上产生利润。他解释说“我不会仅仅为了增加公司的回报,而关闭一些低利润率的业务部门。也不会认为有利润的公司就应该去为一些前景不明的业务继续花钱。亚当斯密不会同意我的前一个观点,卡尔马克思不会同意我的后一个观点,我选择站在中间让我感到舒适的位置。”
(解读,不太理解,以后再分析。)
三、巴菲特发现伯克希尔的纺织厂遭遇企业拐点,他怎么做的?他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课?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拐点案例吗?
到了1985年6月,巴菲特关闭了纺织厂,结束了这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业务。
尽管纺织厂最终不幸结业了,但是这次经验却不是完全的失败。巴菲特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企业拐点,当企业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它们很少能转型成功。
(解读,拐点理念,换句话说,顺势而为,顺则生,逆则亡,就是这个道理。想一想,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类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拐点现象,比如,过去人们的联络工具是写书信,现在则被手机取代了,过去人们出行工具是马车和人力车,现在则被汽车取代了。在股市上,也同样适用,当做空拐点出现时,无论你有多少资金量都会被无情吞没。)
巴菲特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投入大量资本金维持纺织业务竞争力,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将被拖低。如果不增加再投资,纺织业务部门与国内同行对比,将不再有竞争力。结果,无论是否增加再投资,国外同业竞争都具有更强大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
学习第五节《保险业务运营》
一、为什么说保险公司通常总是很好的投资工具?
备注:两家保险公司分别是:国民赔偿公司和国民火灾海上保险公司。
二、保险公司的经营门槛并无优势,可以被任意其它保险公司复制,没有商标、专利和地域优势等等,并且获得保险执照也不难。巴菲特对保险公司经营有什么特别之处?
最能区分一家保险公司的是它的工作人员。公司管理层的努力对于一家保险公司的运营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组合中增加了一系列的保险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可保险公司……(略)
(重点说下通用保险公司,管理人阿吉特。)1998年,巴菲特斥资160亿美元收购一家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年复一年,巴菲特继续在收购保险公司,但毫无疑问,他最聪明的是对于人才的收购。巴菲特请阿吉特管理伯克希尔的再保险集团。
这个人有多重要,巴菲特在2009年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道说“如果芒格、我和阿吉特同在一条沉船上,你只能救一个人,请游向阿吉特。”他还说“阿吉特对于风险的掌控无人能及,他的运作综合了能力、速度和决断,但最重要的是,他在保险方面的独一无二的头脑。”他们每一天都在交流。
(解读,保险公司虽是好的赚钱工具,但也需要一流的人才管理,巴菲特的聪明,就聪明在大量挖掘一流好公司,一流管理人才。这给我们投资小白上了一课,挑公司时,不要再忘了挑一挑人。)
学习第六节《导师及其公司》
一、巴菲特诸多性格优点中,什么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品格?
他喜欢逻辑分明、厌恶混乱无序,他喜欢单纯,厌恶烦琐。
(解读,尊重事实,不以个人评判为转移。单纯相当于清晰,不会被弄的眼花缭乱。这是投资中非常宝贵的品质,可以帮助投资者避免情绪与小道消息的困扰。想一想很多投资者失败,核心原因就是自己对股票和企业不清不楚,却偏超级自恋,自以为是,结果只有惨兮兮的了。)
二、巴菲特公司的年报有什么特征?
每份年报都信息量极大,长达60-70页,没有照片,没有彩图,没有表格。……巴菲特在报告中非常坦率地直面公司的优势与不足,他认为股东就是公司的主人,并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
(解读,做事如做人,正如巴菲特所说,他最看重的三种品格,第一条就是正直。即便在报告中,也不例外。想一想,这是真的聪明。因为一句谎言要用一百句话去掩盖,多累人。所以,无论优势还是不足,都能坦率直面应对。另一个特点,他认为股东就是公司的主人,这话,相信很多上市公司说过,但能真正做到的,不多吧。)
(解读,这个成绩单非常伟大了。投资者终级目标就是能在股市里长期获利,但现实往往很糟糕。再一次向巴菲特先生致敬。此时,又想到一名言,短期获利是徒弟,长期获利是师父。)
学习第七节《五西格玛事件》
一、什么是五西格玛事件?巴菲特的五西格玛事件给了你什么印象,他真的是一个例外吗?为什么理论家认为固执地认为巴菲特是一个例外
然而,一些持续打败市场指数的个案——最著名的沃伦·巴菲特——证明市场有效理论存在的缺陷。但理念家认为,这是该理论有缺陷,而是因为像巴菲特这样的个案是个五西格玛事件——统计学上极其罕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极其罕见以至于不可能发生。
二、巴菲特如何看待自己的成绩?你觉得是谦虚吗?
我们的所做所为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我感觉我做投资和我做管理没有什么两样,根本不必为得到超凡的结果去做什么超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