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数年的爆发式增长后,百万医疗险的增速逐渐放缓,随着监管部门对长期医疗险利好政策支持,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惠民保”)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挤压了百万医疗险的生存空间,以1年期为保障时长的百万医疗险受到明显影响。
"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性,成为6年前百万医疗险席卷市场的关键要素。如今,“惠民保”也凭借着普惠的保险性质以及高额的保障迅速占领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惠民保”与百万医疗险产品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在医保报销之后提供的二次保障,转移医保内大病大额中个人自负费用的开销。但是“惠民保”的普惠性质决定了其在低端医疗险市场可以大放异彩,而百万医疗险更多地弥补了中端医疗险市场的空白。
曾经的“网红”降温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百万医疗保险的客户满意度较低:一方面,百万医疗险的名义保额高达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但实际理赔金额远低于保险保额,同时,互联网上也出现了“百万医疗险拒赔”较高的声音,存在宽进严出的现象;另一方面,市场上在短期内出现大批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恶性竞争加剧,影响了保险业声誉。
与其同一时期出现的“惠民保”开始“开疆扩土”。“当前全国各地的‘惠民保’可以看成是精简版的百万医疗险。”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杨泽云表示,具体来看,百万医疗险与“惠民保”的保障作用多有相似,均属于报销型医疗险产品,不过“惠民保”因较为低廉的价格,在保障功能方面与百万医疗险还有些差距。一是免赔额提升,一般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为1万元,而“惠民保”的免赔额大多为2万元;二是保险责任精简,一般百万医疗险包含医保范围外的医药费用,而“惠民保”多是医保范围内的医药费用以及部分特药费用,且一般报销比例在70%至80%。
综合来看,相似的产品特性、更加低廉的价格、地方政府搭台、衔接基本医保等多重原因,使“惠民保”成为接力百万医疗险的另一款现象级医疗保险产品。复旦大学发布的《2021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全国共推出140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6个省份。上海“沪惠保”公布的生效两个月以来的理赔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17时,“沪惠保”两个多月以来累计赔付保险金额1.28亿元,累计受理理赔服务共25400人次;北京“普惠健康保”官方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24日,其参保人数已超210万人。2020年,“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已达780万人,覆盖深圳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总数50.4%。
“惠民保”后浪推前浪
然而,百万医疗险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今年上半年大幅放缓。从半年报数据来看,多家公司上半年的百万医疗险新单增速大幅放缓。业内人士表示,“惠民保”之所以会对百万医疗险造成冲击,主要在于民众对于医疗险理解能力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代理人对产品的解释能力和医疗保障体系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不过,也有行业内专家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民保”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推动保险公司持续探索新的医疗险产品。一方面,尽管医疗保险市场发展多年,但其渗透率并不高,商业医疗险发展空间仍是巨大的。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百万医疗险在0岁至65岁客户群中市场渗透率为7.4%,与商业健康险26.4%的渗透率有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据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估算,未来,百万医疗险规模或达5363亿元,乐观估计市场规模有望达9833亿元。另一方面,“惠民保”保障程度普遍低于商业医疗险,长期难以满足客户医疗保障需求。这也是“惠民保”快速“占领”低端医疗险市场的重要原因,较低的保费所提供的保障程度不及百万医疗险。
以北京“普惠健康保”为例,其保障范围对标商业医疗险,但保障程度低于商业医疗险。北京“普惠健康保”保障范围包括医保内、医保外及特药医疗费用责任,与当前主流的百万医疗险保障范围基本相同。对比众安在线百万医疗险2021版,仅缺少恶性肿瘤质子重离子医疗费用责任,保障范围相对全面。但北京“普惠健康保”起付标准显著高于商业医疗险,医保内医疗费用责任起付标准为上年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医保外医疗费用责任与特药责任起付标准按照健康人群与特定既往症人群划分,分别为2万元、4万元,而多数百万医疗险起付金额仅为1万元,不幸罹患重大疾病起付金额则将降至0元。高超表示,两者存在的保障程度不同,从长期来看,还难以满足客户医疗保障需求,特别是标准体客户在保险意识提升的同时,或将选择保障程度更加全面的商业医疗险。
待解难题如何破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惠民保”还是百万医疗险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与困境。
其次,虚假宣传问题频发。百万医疗险红火的时期,涉及虚假宣传的不规范操作比比皆是。但实际上,百万医疗险真正赔付超过100万元甚至50万元的相当有限。作为百万医疗险精简版的“惠民保”,能达到百万赔付会更少。
第三,百万医疗险当年没有破解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的问题,而“惠民保”面临这一难题。目前来看,“惠民保”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健康管理公司。杨泽云表示,“惠民保”要做到一城一策,真正惠民,还需要各地医保局、卫健委等卫生系统联合信息管理部门,将当地居民就医数据汇总、收集、整理,为“惠民保”提供充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