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以“静水流深”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保险文化与品牌创新论坛暨第七届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创新论坛在江苏无锡隆重举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王绪瑾作了主题发言。
王绪瑾指出,寿险高质量发展是指寿险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当前我国寿险高质量发展既有宏观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支持、金融改革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盈利能力下降,营销人员减少、中介发展艰难,法治完善等方面的挑战,并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十二条建议,分别是:经济基础市场化、公司治理完善化、保险意识整体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经营科技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保险投资盈利化、保障体系协调化、监管自律内控协调化、公司风险可控化、保险保障服务化。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
教授、院长、博导王绪瑾
以下是王绪瑾的发言全文:
寿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寿险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概括来说有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从经济环境而言,一是宏观经济发展,即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政策。我国人均收入约1.3万美元,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二是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三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十条3.0出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四是金融改革,推进直接融资,推进利率市场化等。
从社会环境而言,一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是商业保险的基础,商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则代表着市场经济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应的我国保险市场的潜力还非常大。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会产生挤出效应,商业保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政策,譬如开放3孩政策,对保险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从宏观来看,202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人口与海外比较,尽管我国寿险保费收入位居全球第二,但是内地的GDP是美国的68.02%,人口是美国的4.26倍,寿险保费收入只是美国的54.65%,这说明我国保险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2023年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来看,尽管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内地保险深度为2.1%,比全球平均水平2.9%还低0.8%,保险密度为274美元/人,位居全球第31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对于《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我概括了六个基本特征。一是更加强调推动保险业的规范经营、稳健发展,即严监管。二是更加强调有效发挥保险业在民生保障中的作用,即保民生。三是更加强调有效发挥保险业在保障实体经济中的作用,即护实体。四是更加强调推动保险业的改革开放,即全开放。五是更加强调推动保险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增动力。六是更加强调推动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协同,即强协同。
寿险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盈利能力下降。2023年人身险公司新单保费为12399.35亿元,同比增长16.28%。在90家人身险公司中,36家公司实现盈利,54家亏损。在亏损企业中,中小微企业48家,占比88.89%,其中32家公司亏损超过5亿元。中小微人身险公司整体净利润-1978.9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05.62亿元,盈利状况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营销人员减少、中介发展艰难。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必有一个发达的保险中介市场。因为保险中介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保险公信力。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有3.2万家兼业保险中介机构,300万代理人,现在代理人数量已经不足300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20年前月薪2000元是很不错的收入,现在月薪2000养家很不容易。从2020-2023年人身险公司各渠道业务情况表来看,2020年个人代理渠道业务占比为56.72%,而2023年占比为49.14%,个人代理渠道业务占比正在降低。
推动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我提出了十二条建议,分别是:经济基础市场化、公司治理完善化、保险意识整体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经营科技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保险投资盈利化、保障体系协调化、监管自律内控协调化、公司风险可控化、保险保障服务化。我重点讲一下这几条。
一是经济基础市场化。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产权明晰、契约自由和自我负责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保险交易的契约化(承保告知到位,理赔依约办事)。
二是公司治理完善化,明确“三会一层”的相应责任和权利。公司到底选择资产驱动型、负债驱动型,还是双驱动型,取决于公司情况和资本市场情况。
三是条款费率市场化,让保险公司成为市场真正的主体。去年利率下调是好事,因为资本市场低迷、银行利率下调,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还有一定的竞争力,这次调整对防止利差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期而言,面对我国今年以来的资本市场纷繁变化,由公司面对市场调整预定利率,将会更快捷些。从这个角度而言,带有保证利率+分红形态的寿险产品可能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根本问题应该是把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以便能敏感应对市场变化。
五是保障体系协调化。包括与社会保障的协调、区域布局的协调,以及商保产品内部的协调。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基本保障、特别保障和补充保障。在养老保障方面,要做到基本养老、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的协调。在商业保险产品协调上,以健康保险为例,健康保险服务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应该贯穿于全生命周期:保命、保值、增值。保命包括诊断和治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层次是政府扶持的自愿购买的健康险(补充医疗保险、税优健康险、惠民保),第三层次是商业健康保险。如果医保目录不发生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范围与医保目录一致,则基本医保、政府扶持的医保将逐步替代商业医保,导致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减少,所以,我认为商业健康保险未来的发展在康复(保值)和宣教、预防和保健(即第增值)上有很大的空间,但需要量化。健康保险服务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实体,贯彻全生命周期。
六是监管、自律、内控协调化,包括保险监管规范化,依法监管、政策连续,区别对待、阶段监管;还包括行业自律和企业内控。
七是保险保障服务化。保险经营环节分为基本环节、附加环节和延伸环节。基本环节又分为展业、承保、理赔、防灾、分保、投资,每一个环节是点,全过程是一个面,保证各环节的匹配。展业和承保做得好,保险纠纷少;分保工作做得好,原保险人赔付少;防灾防损做得好,被保险人和保险人都叫好;保险投资做得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一片好;保险理赔做得好,新单、续保不会少。我们要做好基本服务的同时,鼓励附加服务,譬如投保健康险期限满了,保险公司能不能提供免费的体检,当然也要考虑新单佣金成本和附加服务费用之间的平衡关系。还有创新延伸服务,譬如购买健康险能不能优惠购买保健或旅游呢?有些事情表面看没有关系,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现保险服务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基本服务、鼓励附加服务、创新延伸服务。
总之,制度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是手段,内容是目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是导向,利润是核心,保费、偿付能力是手段。中国自1982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2001年入世,使我们寿险业快速发展;2012年保险投资监管的完善化,提高了保险公司投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承保能力。近几年保险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使被保险人从被保险变成要投保。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寿险市场,我国已从大国寿险迈入了寿险大国行列。未来我们要把握机会,在机遇中迎接挑战,推动寿险业向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从寿险大国向寿险强国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