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纳入医保报销做到"先发现""先诊断"和"先治疗"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体检费用纳入医保,应尽早有一个合理安排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严重、食品添加剂增多等问题,导致患恶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的“医保费用”报销只是针对已发生疾病在治疗环节的支出,而没有把体检费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因而很多人都不进行例行的体检。有的单位虽然组织职工进行体检,也只是简单验验血、做做心电图、做做B超等等常规检查,一些毛病很难查得出来。从而使一些人在生了重病后,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发现时,为时已晚。
每年做健康体检的人一生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只占不做者的1/5
有资料显示:每年做健康体检的人一生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只占不做者的1/5。因为凡是重大的疾病,都只有做到“先发现”,才能“先诊断”和“先治疗”。很多重大疾病,在平时可能没有多大的不适症状,比如肝癌,肺癌等,很多患者在平时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不过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症状,比如疼痛等,就可能已成为癌症晚期。此时的患者,既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也会因为后续的治疗成本太高,而让家庭陷入绝境。
任何一个家庭一旦有人得了大病,这个家庭就会感到天塌下来似的,幸福指数会立刻大幅下降。所以必须对大病进行早诊断,要早发现,早治疗。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及时地发现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定时体检。而做到及时体检全覆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公民的体检费列入医保报销范围。
体检列入了报销范围,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让医保多了支出,但体检列入医保后,民众会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体检,一旦有病会被及时发现,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据统计,若能对早期恶性肿瘤作正确判断,其5年内生存率能达到80%甚至更高。
另外一个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是90%的医疗资源集中于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阶段,中晚期病人比例高,这是目前“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疾病的早期治疗费用不会太贵。定期的全面健康体检可以早发现疾病,是解决“看病贵”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减少慢性病病人和大病病人的出现,减少治疗成本,大大减轻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也可以大幅降低医疗和医保基金支出,无论对民众来说,还是医保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双赢之举。
医保的主要功能是“医”而非“检”?
从医学上讲,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才能控制和减少后续的成本。也正是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公众的体检,并将其纳入医保统筹解决。正如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理事长白书忠所说,以胃癌为例,目前日本、韩国的早期诊断率在80%以上,我国还不到20%。
这种差距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我国缺乏以体检为基础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机制,从而使诊断率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很显然的是,若是不能通过政策的引导与途径的改变,那么这种情况很难获得根本改善。
体检纳入医保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重医轻防”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全民体检纳入医保的推进,始终难以落地。其实就实现途径来说,全民体检纳入医保并不难实现,比如现行的个人账户的使用与管理,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医保资金的缺口增加,入不敷出的现象在个别地方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个人账户内的资金被套现用于购置其他商品,形成了实际上的资源浪费。
如此情况下,不妨增加其使用途径,让其可以用于体检报账,同时结合地方的特点列出体检清单,并给予医疗报销,如此既可以解决体检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实现体检项目的扩大化,更能让社保资金获得更高效的使用。
无论是专业角度,还是国外经验,以及现实的要求,都说明体检纳入医保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而直到目前,除了少数地方有所尝试,其他地方依然铁板一块,进展极为缓慢,体检纳入医保依然处于“专家建议”的阶段,其背后的原因尤为值得深思。或许,只有从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医保政策的功能取向上,实现认知的纠偏,才能让公共政策实现重大调查,从而让“体检纳入医保”由专家建议,上升到政策推进。
政策要跟着时代走
我们的医保制度,应该全方位保障民众的健康需求。现在,各种健康体检不列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的范围,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政策的延续。但时代不同了,有关部门要改变“医保费用”只能是针对已发生疾病在治疗环节的支出才能进行报销的固有思维,尽快把公民体检费用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千万不能再迟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