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养老保险,不仅能解决养老问题,也是投资多元化的体现,可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
众所周知,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过度集中于依靠征收养老保险基金来完成。而养老保险基金又因为历史原因、企业原因、制度原因等,在收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矛盾,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收支缺口,缺口还比较大,且正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因此,社会各方面对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可能引发风险的担心,还是比较强烈的。更重要的,按照养老保险基金目前的现状,依靠自身是很难化解日益突出的矛盾的,迫切需要引入新的资金补充渠道和养老机制。自然,商业养老保险就成了最具替代效率的手段。
企业年金,无疑是减轻养老保险基金压力、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化解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当说,凡是推行企业年金的企业,员工退休后的收入待遇都比较高,满意度也较好。但是,按照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单纯依靠企业年金做为替代,还远远不够,而必须增加其他替代品。自然,商业养老保险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首要选择。要知道,一些采用商业养老保险方式为员工增加保险系数的企业,已经让员工尝到了商业养老保险的甜头,或在退休时一次性将钱拿走,或每年提取,都能够让退休员工有一份固定收入,且寿命越长,获得的回报越高。
不仅如此,享受了商业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的员工,还从自身的体会上,影响着其他员工、其他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人员,并激发整个社会的商业保险意识。很多享受了商业养老保险的人员,还在积极鼓励家庭成员和周边人购买大病保险等其他商业保险,从而掀起了一股新的购买商业保险的热潮。那么,有关方面是否可以借助这样的条件,加强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鼓励企业和员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为员工增加一条养老安全防线呢。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商业养老保险不同于万能险等其他商业保险品种,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要高于万能险。所以,商业保险公司是否愿意从事此项业务,用多大的力量开展这项业务,也是一个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广大居民是否愿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除了自身的保险意识、养老意识之外,与保险公司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密切可分的。商业养老保险能否发展起来,能发展到什么水平,必须是保险公司和广大居民能够实现良性互动,而不是剃头挑子。
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说,能否把广大居民的商业养老保险意识唤醒,除了加强宣传等之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一款好的保险产品,是能够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接受的。相反,同样的保险产品,如果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市场要求和居民口味,就不可能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更是需要极强的市场辨识度、市场适应度和市场认可度。
当然,对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机构,其安全维护和风险把控能力如何,也是需要有关方面认真考虑和把关的工作。如果一家保险公司,风控能力很差,就不能允许其开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不然,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隐患。这是一个需要设置的条件,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总体上讲,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必须提高,必须成为个人养老、家庭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