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你在保险公司干了这么久,有没有一些八卦好玩的事?
是啊,提到保险公司,很多人感觉,这里面的老狐狸带小狐狸,一个个就知道坑我们的钱。
坊间传言,保险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其实,真没必要妖魔化保险公司,公司里面的一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走在大街上,跟你我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该挤地铁的挤地铁,该上班迟到扣工资的一样照扣,都是给公家当差的,没有哪个理赔人员,会故意刁难不赔你钱。
保险公司的理赔岗的绩效考核,也从来没有说,谁给公司少赔钱了有奖励一说。
1
有一天,产品开发部的精算师,在办公职场传来了一阵笑声,起因是,有个人在查看保监会的网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条公告:
“XX财产保险公司的XX保险产品,因为缺乏定价基础,有炒作嫌疑,不符合保险定价原理,责令其停售下架,对于负责人,你公司要严肃问责。
仔细再翻看处罚原文,原来这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宠物意外怀孕险。
这种逗比的保单,在财险公司很常见,像雾霾险、赏月险、恋爱险、股票跌停险,各种奇葩保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2
又有一天,某家保险公司的工会,发出了一则这样的通知邮件:
恩,在保险公司当差十几年,没保险意识,也没给自己买保险,真出了事,也是一样的众筹。
之前有读者问我,八哥,你们精算师自己开发的保单产品,自己买吗?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我给不了你很好的答案。
很多精算师,的确是不买自己开发的产品,心知肚明的原因只有一个,性价比不划算。
产品彩页制作的再精良,也抵不过实际投保行动,嘴上说的不要不要的,身体才是最实诚的。
如果真的保障透明价格透明,像各类电商一样,把商品放在网上横向测评比较的话,我相信,有95%的保单产品,是没有销路的。
你可以说,很多保单的保障责任、后期服务也很重要,大公司虽然保单贵,但是毕竟人手多。
这话不假,但是人手多,理赔的时候帮你的与查你的,到底是哪方面,还真不一定。
还有的人会说,都买一家公司的,人家的预售规模也有限,不可能所有人都能买得到啊。
说的没错,但是我作为个体投保人,咸吃萝卜淡操心,我买我自己的单子就行了,我考虑这些干嘛呢?
保险公司内部的人,买不买自家公司的单子,真是个很好玩的问题。
3
买保险都需要看健康告知,没有例外,不管你买什么保单,我强烈建议你看健康告知。
医疗险和重疾险就不说了,医生说的小毛病,保险公司都很在意,别想当然,最后理赔吃了亏,去打官司劳心劳力。
寿险和意外险,除了健康状况,收入证明、投保职业、所在城市的累计保额限制,这些统统要看。
现在各家保险公司为了简化投保流程,开设在线智能核保功能,对于疑难杂症,还可以附带病历材料,发邮件给保险公司进行人工核保。
保险公司的核保与核赔,都是一个部门的,简称两核运营部。
应聘两核岗位,要有点医学背景的。
我认识的一位北大医学系毕业的大牛,不去医院当医生,觉得那边工作环境太差,接触的人质量不行,毕业之后来保险公司做核保,收入是医生的3倍。
虽然保险公司内勤的工作环境比医院好点,但是工作量可真不小,公司能给你开这么多钱,自然就要求你多干活了。
现在互联网保险比较火,人的健康意识有提高,每年各家企事业单位都会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小毛病,很多人都会去医院复查。
平均来讲,每天核保200-300件是正常的工作量,年初年尾搞开门红促销的时候,加班干到晚上12点是常事。
4
最后再来说说理赔和法务。
保单产品开发好了之后,法务部要审核,看看条款写的有没有问题,别有什么重大歧义漏洞,导致日后的理赔纠纷中,保险公司吃亏。
没错,法务的职能,很大程度上是保护保险公司的。
这也是为什么,你翻遍市面上的保险合同条款,清一色的写的又臭又长。
几十年积累的法律案件,想要把话说的滴水不漏,责任撇的一干二净,就真得写的严谨严谨再严谨。
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其实也是有苦衷的,医生这个职业,在普通人看来是白衣救命天使,在保险公司看来,还真不好说。
我就知道很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对于医生职业,有的保单就不卖给你。
不为别的,你人在医院,想要造假骗保,保险公司很难防。
我还知道过一个诈骗团伙,在30多家保险公司购买医疗险,然后利用保险公司小额报销不需要发票的漏洞(保险公司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以摔倒擦伤为由报案,理赔金额就几百块钱。
很多公司也不查,就直接赔了,直到碰上一家较真的,向警方报案后,才发现,这个团伙的骗保金额,超过百万。
现实生活中,虽然不都是这么极端,但是信息方面,保险公司还真就是弱势群体。
你家里面到底有没有遗传病史,你有没有偷偷在小诊所查出什么毛病,在体检机构检查时有没有实名,你有没有负债累累,这些保险公司真不清楚。
西部偏远山区的贫穷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把孩子故意溺水,导致理赔报案骗保的,真不是什么稀罕事。
上映的电影《受益人》,讲的就是这类。
而且真的涉及法院理赔纠纷,我国的司法判决来看,能赔也不能赔的,法院一般都判赔了。
从人情上讲,保险公司除非一点过错都没有,否则你家大业大,赔点钱怎么了。
所以,保险公司理赔和法务的同事中午吃饭,经常会聊,这个月又跑法院几次,败了几起胜了几起。
去法院次数久了,法官都认识保险公司的人了,没准散场打招呼,可能还会寒暄几句:“咋换公司了?原来那家待遇不好吗?”
恩,篇幅限制,今天就跟大家聊这4个关于保险公司的小故事。
其实保险公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深奥,互相多了解,打消偏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