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薛,医药行业人士,解读行业事件,欢迎拍砖探讨
近期,财联社一篇署名《多家疫苗企业生产注册申请暂未获受理或为控制企业数量》的稿件,引发多家行业平台转发、热议,针对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讨论再次涌现。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狗和猫才是狂犬病的传播媒介。
图为健康成年犬。犬类狂犬病发作时,“病犬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或烦躁不安,对声光敏感,喜吃异物,常发生呕吐。”(节选自《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
图为健康幼猫。猫类狂犬病发作时,“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他动物和人”。(节选自《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
但除了忠厚驯良的狗和冷傲萌萌的猫,其实很多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发病,并引起人狂犬病病例发生。包括蝙蝠、狼、獾、貂、熊、野猪、鼬、鼠、兔,甚至有我们观念中温顺的羊、牛、马、驴等。
图为健康孕期待产青山羊。“绵羊和山羊的狂犬病很少发生,潜伏期2-4周---病羊喜舔咬伤口,使之经久不愈---绵羊在2-6天、山羊于8天内发生死亡”。(节选自《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
最近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宠物狗咬人事件不断攀升。被咬伤人员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作为预防。
(图片截图自《钱江晚报》
其实自2017年农业部就发布了《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根据计划,“全面建立动物狂犬病免疫点,服务范围实现全覆盖,注册犬或可管理的犬免疫密度达90%以上,免疫犬建档率达到100%。”就是以防范为主,卡住狂犬病毒流动传染。
同理WHO提出的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消除人患狂犬病,指导思路也是从源头(犬类、野生动物)消除狂犬病。
作为被动防御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企业,国内有十几家,在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后,人用疫苗市场经历了一次重新洗牌。理论上讲产量能保证供应,但疫苗不良反应或者偶合反应对接种人及企业影响严重。新颁布的疫苗法,要求企业都为产品购买商业保险,也是在努力为企业和患者寻求一种新的补偿机制。毕竟媒体的一句“一只产品的不符合,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百分百”,能让任何一家疫苗企业胆战心惊。生物制品的不良反应,是其难以去除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要么接受咬伤后较高的死亡率,要么接受注射疫苗后非常之低的死亡率。
如何减少注射后的死亡人数?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倒推。
同一偶合事件发生概率下,如何减少注射后死亡人数→减少注射人数→减少动物对人的咬伤(感染后的动物攻击性会增加)→降低动物狂犬病毒感染数量→提高动物免疫力→给动物使用兽用狂犬病疫苗。
也就是说,给动物使用狂犬病疫苗,是减少人注射后不良事件发生数量的最优解。我们看下国内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状况。根据中国兽药信息网数据,国内曾注册生产狂犬病灭活疫苗企业11家,其中有三家已过期,也就是说没有重新注册,此外疫苗类型有PV/BHK-21株、CVS-11株、dG株、Flury株等多种。
下表是一个国内狂犬病疫苗的说明书模板。
我们再发一个国外进口疫苗的说明书。
进口说明书部分截图一
进口说明书部分截图二
对比三者,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十来家国产狂犬病疫苗只针对犬类,不适用于猫类。而进口疫苗则包含猫类,甚至马。我们知道养狗是要办理养犬证的,养猫不需要办理。办理养犬证时,犬只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是必需的。猫同样是狂犬病毒的宿主和传播源,而且国内养猫人士数量庞大,为何却没有相对应的国产疫苗呢?
是国内企业没有商业意识?是针对猫类的疫苗研发难度大?还是农业部根本不审批针对猫的狂犬病疫苗?其中缘由,相信兽类疫苗企业都有一肚子苦水,却无法言说。
如果已知犬类曾做过免疫,那咬人后,伤员是否还有必要打人用疫苗呢?
我们知道乙肝疫苗注射后,可以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来确定是否起效。犬类疫苗同样可以通过测犬类体液来确定是否起效,但价格昂贵,成本极高,根本不是走的平民路子。所以伤员还是要通过注射人用疫苗来达到保命预期。
那兽用疫苗的会干扰目前国内人用疫苗市场吗?
微乎其微。
因为无论犬类是否注射疫苗,伤员依然要注射人用疫苗。这相当于看上去双保险,实际上是单独依赖哪个都不完全保险。
要做到动物免疫后大幅度降低狂犬病流行,必须90%以上的预防疫苗接种率,才能达到杜绝犬只感染狂犬病的目的。也只有那个时候,才能彻底影响到人用疫苗市场。而目前降低流浪猫引发狂犬病则是死局,依靠政府拨款买进口疫苗难以实现,国内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上市。
要减少社保经费及个人,对于狂犬病诊治的资金消耗,推行兽用疫苗,从源头控制感染源,无疑是一个非常行得通的路子。在目前农业部国家计划实施的尾期,又逢国家大力控制医保消费,及新颁布疫苗法的契机下,农业部和卫生部应该协同合作,不能再发生“农业部的狗咬了卫生部的人”而相互掣肘。
感谢对本文提供信息咨询及资料支持的各位医药界同行、媒体界老师,谢谢
参考资料:
《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第二版
《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
《狂犬病国内外防治对策》
《狂犬病疫苗的未来:从人用转向兽用》国信证券经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