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有位保險業務員為了向一個餐館老闆賣出一份保險,每天都在這家店自掏腰包吃早餐,臨走還主動幫老闆收拾桌椅,堅持半年才終於感動對方,成功賣出了一單。
這個故事一度在各家保險公司的晨會上流傳,業務員們以此互相鼓勵:只要足夠堅持,哪怕鐵板也會被撬開。當年對保險行銷的共識是,成就一張保單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鍥而不捨的執著,而站在“對立面”的客戶,則對到府陌拜的業務員避之不及,聽到保險兩個字搖頭擺手,轉身就走。
改變總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2021年,年輕的“碼農”李楠剛剛迎來女兒的降生,就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不幸中的萬幸是,高達360萬元的醫療費因為一張張保單而“清零”,這個年輕的家庭得以重啟,李楠經過手術也得到新生。保單,正在把無數人拉回生命的正軌。
20年間,保險已經深刻融入公眾的生活。人們不再對它避之不及,相反,保險已經成為家庭財富管理最重要的安全墊之一。隨著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保險又擔負起了養老第三支柱的責任。從“行銷”到“顧問”,從跑馬圈地到成熟理性,一個行業的騰飛裏折射出了時代的嬗變。
越來越年輕的客戶
1992年的電影《白玫瑰》裏,張曼玉扮演的保險業務員對自己看中的潛在客戶説:“我看你的勞斯萊斯比你的命都值錢,因為你替你的車都買全了保險,自己卻沒買。”
人們可以從影視作品中窺見此時保險客戶的標簽:中年、高薪、豪車,因為年輕人並沒有這份“閒錢”用來投保。業務員們紛紛盯上四五十歲、事業有成的生意人和從政者,為了賣出一單軟磨硬泡,這便是保險行業起步先於大陸近百年的香港在當時面對的客戶。
影片上映之時,絕大多數大陸居民尚不知保險為何物,儘管80年代陸續恢復了財險和壽險業務,整個市場體量卻小得幾近忽略不計。然而行業很快迎來巨變:1992年,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進駐上海,並引進了壽險代理人制度,隨後,夾著公文包挨家挨戶敲門的代理人席捲全國,把保險這個新名詞推向公眾。從此,大陸的保險業和客戶之間也開始建立起一種複雜的情感。
這是相當漫長的歷程,但每個從業者都在其中感受到了微妙的變化——買保險的人變得越來越年輕。在20年前的代理人眼中,宋軒這樣的年紀並不是目標客戶的首選,因為這位“小老闆”雖然有兩個快要讀書的小孩,卻只有三十多歲,事業蒸蒸日上,未來能賺錢的機會有大把。普通人看來,哪怕不買保險,他的存款也足夠應付意外。
出乎意料的是,宋軒不但買了,而且一投就是保額500萬,因為保險經紀顧問嚴錦霞一直提醒他:“假如有一天你不能再為家裏帶來現金流,所有開銷的壓力都轉移給太太,她會不會很有壓力?”
宋軒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於是在嚴錦霞的規劃下,他在2018年一次性配齊了包括重疾、意外、醫療在內的各類險種。不料就在第二年年初,宋軒踢球時被迎面飛來的足球砸中左臉,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在自己家小區裏遭遇意外,並導致左耳永久性失聰。後怕之餘,他不禁慶倖自己還有保單傍身,出險後兩個月,八家保險公司陸續為他辦理了總額141萬元的賠付。
在這一行裏摸爬滾打多年的嚴錦霞,已經服務過太多像宋軒一樣正值當年的客戶。他們有些起初也認為“買保險等四十歲以後再説”,但經過她的勸告,或多或少都意識到意外並不會等他們四十歲以後再發生。還有些剛上班的年輕人則相當有危機意識,指名要她介紹重疾險,因為等到三十歲以後再投保,保費要多付不少錢。
今天,年輕的投保人已經日漸佔據主流。有報告顯示,近十年的新增保單裏,80、90後的保險購買佔比越來越高,到2019年,這一比例已達48.9%。進入“築巢期”的年輕人,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沉重責任,也因而更需要一道風險屏障。保險不再和是否有“閒錢”掛鉤,而是取決於人們在社會和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與客戶同頻改變的,是整個保險行業的心態。過去,行業裏每個人都在做銷售員,拼命賣“人情保單”,卻不在乎對方是否真的需要那些産品。今天的從業者,更希望以顧問的視角幫助人們看見自己家庭的保障缺口,嚴錦霞便是其中的一員。嚴錦霞所供職的明亞,接軌國際先進模式,將經紀人的理念與服務引入中國個人壽險行銷領域。保險經紀人的視角是“買方視角”,這意味著他們不為某一家保險公司服務,而是必須和客戶站在同一側。
洞察客戶的需求,並代表客戶的利益,這是嚴錦霞為宋軒設計保障體系的初衷,也是最終能實現“一案八賠”的關鍵所在。在宋軒背後,是一個龐大、且日漸年輕化的投保人群體,他們積極而理性,比上一輩人有著更高的風險意識,更強的資訊甄別能力,也有著更多元的需要。面對他們,這個行業能夠做出的應對,唯有讓自身變得更專業、更理性。
從“騙子”到“第三支柱”
今天的保險從業者無疑趕上了“好時代”,上個世紀的每個業務員都有被人拒之門外的經歷:聽到來意,對方立刻翻起白眼,防盜門重重一拉,往往還會留下一句抱怨,“賣保險的又來騙人了”。
在商業保險尚未被社會接納的年代,“騙子”是社會對保險業務員的統稱。直到今天,不少年輕的代理人進入這個行業,仍然會被家人勸阻“幹點什麼不好,為什麼去賣保險”,因為在90年代,每個業務員的親戚朋友都曾經被行銷得不堪其擾,甚至許多人因此被從社交圈裏“踢出去”。
問題並不在保險本身。一個尚在摸索中的行業從零起步,面對著巨大的市場,因為缺少監管而産生亂象幾乎是必然結果。跑馬圈地時期,保險公司曾一度開出40%的天價佣金,引來大批家庭主婦、下崗職工加入推銷行列,“殺熟”、虛假宣傳和誇大收益,很快招來了全社會負面評價的反噬。
保險業用了20年時間去扭轉公眾的態度,今天,像劉雯雯這樣和行業一同成長起來的從業者,已經成為客戶決策時最信賴的那個人。劉雯雯服務過一位十幾年的老客戶,剛入行時為了業績,也是基於可選擇的産品不多,也曾給對方推薦過不合適的産品,當時她的心態“十分複雜”。轉做保險經紀顧問後,她沒有一次因指標壓力賣給過客戶不需要的保單,而是可以抱著完全中立的態度,在市場上找來十幾款産品供客戶選擇。客戶常把劉雯雯介紹給自己的同事,每次都替她宣傳,“就是小劉盡心盡責為我服務了這麼久”。其實最近這幾年,客戶大多是像這樣自己找過來的,老客戶們口口相傳,彼此信任,在劉雯雯看來,他們就像親近的家人。
願意主動了解保險的客戶越來越多,背後映射出的是公眾對商業保險的認知刷新。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巨變,健康觀念和風險管理意識也隨之升級,從治病到“治未病”、從養兒防老到銀發經濟的繁榮,商業保險逐漸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安全墊——不但支撐著個體家庭,也逐步走上更宏大的舞臺,支撐起整個社會的根基。在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當下,商業保險作為養老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政策層面的認可。經過漫長的努力,不斷向著規範化、專業化發展的保險行業,終於得以為自己“正名”。
壽險曾經是被鋪天蓋地推向市場的唯一産品,但當下的行業已經可以用豐富的險種應對人們在各種場景下的需求,大到求醫問藥,小到商旅出行,人們已經習慣於用一筆負擔範圍內的保費撬動全方位的保障。
陳晨買過一張880元的旅行險保單,沒想到她的非洲之行還沒走到一半,就在撒哈拉沙漠裏被駱駝摔到地上。語言不通、地處偏僻,又遇上了誤診的醫生,四處碰壁的陳晨求助保險經紀顧問鄭笠,寄希望於那張保單。
鄭笠成了陳晨在撒哈拉唯一看得見的綠洲。在她的溝通下,保險公司迅速安排陳晨到合作醫療機構住院,發現骨折竟遠比預想中嚴重,於是又制定了嚴密的轉運回國方案,並賠付了超過26萬元的費用。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保險中尋找能夠抵禦生活中各種風險的方法,而經紀人所做的,就是在紛繁的市場裏找到那款最能貼合客戶需要的産品。“一邊是越來越豐富的保險供給,一邊是越來越多元化、差異化的客戶需求,專業的保險仲介更像在做連線題,兩邊各有一組詞,怎樣連線才能讓詞在連成句子後最恰當合理。”明亞保險經紀副總裁王鵬這樣描述經紀人的定位。
然而這樣的“連線”並不好做。經紀人必須抵禦利益的誘惑,真心實意地和客戶站在同一邊——這很像一個孤勇者,在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拼命平衡整個保險行業的生態。
與客戶站在一起的人
當病床上的宋軒記起自己那摞保單時,第一個想到的是當初他對嚴錦霞説過的話:“保險能幹什麼?以前我幫人家衝業績買過不少,後來全退了。”
嚴錦霞當時沒有反駁,反而是宋軒的合夥人當了“嘴替”,並大讚嚴錦霞的專業。也正因為朋友堅決為嚴錦霞“站臺”,宋軒才對保險産生了最初的興趣,也逐漸聽進了嚴錦霞的勸告——“你是這個家的支柱,你的健康和創造財富的能力決定了家庭的生活品質,所以你必須有一個兜底的規劃去對衝健康風險。”
事實證明了宋軒沒有選錯人。起初,各家保險公司紛紛要求約談他,因為出險的時間距離投保實在太近——還不到一年,有幾家甚至直接給出了拒絕賠付的結論。這令嚴錦霞十分惱火,作為親手設計這套保障規劃的人,她要和客戶並肩而立,宋軒的人生,就是她的責任。嚴錦霞一家一家地找到保險公司斡旋,每家公司的反饋她都力求做到“秒回”,各項病歷、證明和檢查報告足足列印完了一包A4紙。據理力爭,是為了宋軒,也是為了這個行業的規範,“我希望以自己的力量為保險行業帶來正向的聲音。”
但其實嚴錦霞深知自己並非孤軍作戰,客觀和專業就是她行事的底氣,“我合情、合理、合法地代銷保險公司的産品,同時也合情、合理、合法地維護客戶的權益。”
明亞保險經紀副總裁王鵬更喜歡把保險經紀人類比為醫生,“醫者之心,始終代表客戶的利益。”事實上明亞成立20年以來也的確堅持著這樣的路徑——不向任何保險公司承諾銷量,不搞“主推産品”,甚至沒有保險公司最常規的“開門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選擇權最大化地交給經紀人,讓他們遵循客戶的需求配置産品。作為從那個年代一路跟隨保險行業成長起來的創業者,王鵬深知考核導向會引發的價值觀偏差,他希望消除利益驅動對經紀人的影響,“只需要按照客戶的需求去做就OK了。”
這也正是嚴錦霞如此拼盡全力替宋軒爭取賠付的原因。要站在客戶身邊,需要的不僅是專業和責任,更需要一種以人為本的信念。
這種信念,是整個保險行業正在努力回歸的。從2004年至今,中國保險業歷經了黃金的20年,一代人的風險防範觀念與社會變遷同頻騰飛,為一個行業開闢了巨大的潛力空間。保險市場日益專業、規範,並不斷向更年輕的客群靠攏,網際網路保險已成為重要的展業模式。近日劉亦菲官宣成為擁有6億用戶的螞蟻保全球代言人,在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下人們對保險的客觀認可,也反映出這個市場的蓬勃。但一切壯大的背後,始終依賴著“人”的價值——以客戶的需求為己任的價值觀。
明亞,用20年的時間為行業傳遞著這種價值觀,由此推動著整個市場的專業化,也促動行業平穩向好發展,成為輝煌業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2023年,中國保險業全年保費收入達到了5.12萬億元,而在“保險”兩個字開始走近大眾生活的1992年,這個數字只有不到100億元。500倍的擴張之下,總要有專業的人保持清醒,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而行業將永遠需要理智而中立的參與者,去影響下一個黃金時代的走向。
(文中李楠、宋軒、嚴錦霞、劉雯雯、陳晨、鄭笠均為化名)
版權聲明:1.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2.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英國:利物浦雪景
松花江流冰
“網際網路之光”閃耀烏鎮
老碼頭開啟觀鷗季
2022年全國兩會
聚焦“中國力量”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站註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