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恒强,既有其现实基础亦有理论意义。比如,庞大的客户群积淀使得头部公司可以更好地做好销售和经营两端的管控,而历史积淀出的厚实的资本储备,不仅使其可以更好地穿越周期,更可以大胆尝试介入新兴市场、开发新兴险种,进而快速跟上甚至引领时代发展。
但从全球市场看,财险公司不仅是值得巴菲特偏爱的最赚钱的机构之一,其整个行业亦是最容易产生“小而美”公司的领域。即大有大的玩法,小有小的活法,且各美其美。
不仅全球市场如此,回归到国内市场看,市场中既有头部公司凭借规模优势,不管是车险还是非车,整体业务基本可实现承保端全口径的盈利,即综合成本率持续稳定在100%以下;同时,亦有银行系、电力系等财险公司,主要依靠股东业务,重点发力特定险种,进而实现“躺赢”的公司;除此之外,亦不缺乏美亚等外资财险公司依靠董责险、旅责险等非车险种,走出优美的高盈利曲线的中小财险公司样本。
当然,纵观当下国内财险业,中小财险公司生存发展现状确实是不尽如人意者众。对此,业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战略定位、客户资源和基础投入或是困扰其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
战略摇摆问题最为迫切。对于公司而言,战略既宏观又微观,既抽象又具体,而具体到财险公司而言,大的战略抉择却基本聚焦于专业化和综合性之间的选择上。毕竟,一侧是可以想象的“小而美”,一侧是“小而全”但可决定生死的现金流。
这一问题几乎贯穿中小公司经营的全过程,在这一战略确定之下,才有诸如产品、人才、创新、客户、渠道、运营、变革、技术等等一系列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
客户资源与核心战略双向奔赴。与头部公司经年积淀的资源不同,中小公司的资源相对有限,除特定股东资源外,不管是车险还是非车,因其并不具备可自主掌控的客户资源基础,故而其更多依赖中介渠道完成保费揽收,但这类业务的质量相对而言更低,对公司的资本消耗亦更多,如不能通过此类业务跃升至千亿级平台,则仍会陷入“赔钱赚吆喝”的低质循环中去。
反之,如果可以定位于“小而美”,则会将所有资源投向细分领域客户,进而在特定领域不断实现超越,最终形成“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快速切换的时代,中小财险公司的路径选择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毕竟,移动出行、网络安全、能源、气候变化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系列颠覆性技术的背后必定是一系列未知的风险,而每一份未知风险的背后都有可能诞生一家财险行业的独角兽。
换言之,在快速切换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可能性已越来越小,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或许只有差异化才能真正纾困突围。当然这也满足行业发展所需,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