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四个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体育部门,省体育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浙江省体育局
2021年7月22日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表1“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基期值
2019年
完成情况
2020年
目标值
1.体育产业总规模
1507.83亿元
2614.76亿元
超过3000亿元
2.体育产业增加值
463.35亿元
845.45亿元
3.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08%
1.35%
超过1.20%
4.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50.07%
56.74%
超过40%
5.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数
共3个
新增6个
新增2个
6.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数
共2个
新增3个
新增8个
7.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数
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60平方米
2.34平方米
超过2.40平方米
9.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2个
补短板与锻长板齐头并进。破解长期制约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补齐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布局面向未来的要素资源,围绕重点体育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寻求关键突破,推动重点领域形成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重创新与立标杆相辅相成。继续探索体育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为全国乃至全球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浙江经验、浙江样版和浙江方案。
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发展成果,建设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域户外运动示范区、亚运遗产综合利用示范区、时尚体育消费中心和智能体育制造中心,形成“三区两中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
表2“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十三五”末预期完成情况
2025年
3000亿元
5000亿元
2.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4%
超过2%
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4平方米
2.8平方米
4.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2300元
3000元
5.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或单位
25个
30个以上
1.建设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推动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以智能技术应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体育设施智能化改造为基础,以数字体育服务创新为重点,以整体智治为支撑,打造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数字体育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我省智能技术应用和现代数字政务改革示范行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全球领先。
加强智能技术应用,深化数字科技类企业和体育行业合作,实现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
建立浙江省体育产业数据统计分析中心。搭建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品牌赛事库、体育产业人才管理库、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库和国外体育产业动态信息库。
梳理形成体育数字化改革的重大需求清单、跨场景应用清单、重大改革清单,率先探索体育数字化改革标准规范体系。
专栏2:智能体育制造平台建设工程
建立智能体育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问询”服务,满足家用健身产品、户外用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运动鞋服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智能研发需求。
5.加速科技应用与突破。制定赛事科技创新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安全防范等技术在智能化办赛领域的应用,鼓励运用5G通信、超高清、云计算等技术提高赛事制播质量,提升观众观赛体验。鼓励加强运动捕捉技术、3D建模技术在体育教育培训业中的应用。制定推广场馆智能化建设标准,鼓励体育场馆利用AR/VR、全息技术改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鼓励发展全场景“云上”体育展演。探索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应用。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体育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瓶颈。
9.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完善“四区五带十群”产业总体布局,从新业态、新模式、新亮点着力推动四大都市区体育产业发展,以多元复合和高质量为目标推动五条运动休闲带发展,以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动十大体育装备制造集群做强做大。推动户外运动“两带三区四网”建设,形成山水陆空户外运动广泛开展,时尚特色户外运动均匀分布,多种项目竞相呼应的户外运动发展格局。
专栏3:体育场地设施提升工程
完善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和市级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标准,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杭州每个区、县(市)建成1个以上亚运主题公园,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公里以上亚运慢行道。
加大农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梯次性推进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培育品牌体育赛事,提升《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赛事文化挖掘与宣传推广,编制示范案例,2025年品牌赛事达到100项。
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通过优化赛事服务保障、赛事营销推广、优先给予赛事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提供相应支持。
建立品牌体育赛事评估体系,开发赛事引进决策评估系统,搭建赛事管理、评估、扶持和赛事权益交易平台。
18.打造“运动浙江户外天堂”。推动登山、徒步、骑行、素质拓展等传统型、基础型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依托钱塘江、瓯江、滨海等水域资源,发展皮划艇、赛艇、漂流、垂钓、龙舟、帆船帆板、游艇、桨板、海钓等水上项目,打造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鼓励建设一批室内外滑雪场、滑冰场、仿真冰场等冰雪运动设施,重点开展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冰上项目,推进实施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发展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航模等航空运动项目,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支持各类航空小镇和通用机场建设。引导场地汽车、汽车越野、场地摩托车等汽摩运动项目发展,鼓励各地建设汽车摩托车运动场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房车露营地。
专栏5:户外运动提质工程
加大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力度,分类制定我省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
出台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标准文件,规范建设要求,发布浙江省户外运动标识标牌。
19.树立运动振兴乡村典范。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乡村规划。依托“环浙步道”完善乡村步道、自行车路网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乡村徒步骑行服务驿站。建成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体育特色村庄。鼓励乡村开通体育短视频账号、体育旅游小程序等宣传平台,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提升运动休闲乡镇建设质量,在产业发展、综合整治、镇村联动等方面提档升级。
20.实现体育彩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责任彩票建设,引导大众理性购彩。积极扩大客群规模,实现购彩群体从“少人多买”向“多人少买”过渡,重点发展年轻与女性购彩群体,着力改善客群结构。与综合体、便利店等百姓生活场所拓展合作,构建多样化、便利化购彩渠道,为大众提供更加便利、更好体验的购彩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供给,增加购彩者消费粘性,培养健康购彩习惯,实现体育彩票综合价值,推动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27.打造产业一体化合作品牌。充分发挥体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站战略”中的积极作用,继续提升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和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发挥浙江全域户外智慧信息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不断更新平台内容,扩充平台功能,推动建立长三角户外智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云服务商圈,推广“政采云”体育装备馆,搭建长三角体育装备器材网上采购平台。
台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推进体育产品与服务标准化建设,联合研发和推广长三角体育赛事、健身休闲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设施装备、体育场所规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长三角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消费调查,助推长三角体育产业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区域联动监管,联合开展长三角体育知识产权保护。
4.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标准的申报、制定、实施、监督全过程。鼓励体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家用健身产品制造、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等领域省级标准制修订,完善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教育培训业省级标准体系,推动先进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
浙江省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产业现状
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推进,鼓励航空消费政策的出台,我省航空运动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提升。
一是运动项目日趋丰富。滑翔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直升机、飞机跳伞、室内跳伞、热气球、模拟飞行、航空模型、无人机等航空运动项目,我省均有布局。
二是场地设施逐渐增多。向社会开放的航空运动场地有46处。其中,获得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命名的航空飞行营地25个、校园航空飞行营地8个。
专栏1:航空飞行营地及校园航空飞行营地名单
一、航空飞行营地25个
杭州建德航空飞行营地(国家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单位)
杭州亚联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永安山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中天白马湖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茅山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五二零航空飞行营地
宁波咸祥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罗家山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藤桥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楠溪江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索鹰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卡玛亚米航空飞行营地
温州浙南运动航空飞行营地
绍兴万丰航空飞行营地
嘉兴九龙山航空飞行营地
嘉兴大尖山航空飞行营地
嘉兴天旭航空飞行营地
湖州莫干山航空飞行营地
安吉铜锣山驭风航空飞行营地
金华横店航空飞行营地
金华大斗山航空飞行营地
金华飞神航空飞行营地
台州安基山航空飞行营地
天台白鹤九龙山航空飞行营地
丽水羊上航空飞行营地
二、校园航空飞行营地8个
杭州求知小学校园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开元中学校园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校园航空飞行营地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院
金华东苑小学校园航空飞行营地
龙泉东升教育集团校园航空飞行营地
图1全省航空运动场地分布图
三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省有航空运动企业和航空运动俱乐部58家,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企业7家。初步形成竞赛表演、飞行体验、飞行培训、装备制造协调发展的航空运动产业体系,并呈现出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四是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发展航空运动的县(市、区)持续增多,吸引了大量省内外航空运动爱好者参与。2019年全省航空运动消费人数超过50万人次,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下降。
五是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各级政府对航空运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管理逐渐规范,社会组织日趋壮大。省、市、县(市、区)三级航空运动社会团体的数量达到20家。
专栏2:航空运动社会团体名单
浙江省航空运动协会浙江省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
杭州市航空运动协会杭州市模型无线电定向运动协会
温州市航空运动协会宁波市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
温州市航空运动发展协会温州市海陆空模型运动协会
金华市航空运动协会湖州市模型和无线电运动协会
丽水市航空运动协会嘉兴市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
杭州市富阳区航空运动协会台州市海陆空模型协会
桐庐县航空运动协会丽水市航空航天模型运动协会
海宁市航空运动协会青田县航空航天模型运动协会
嘉善县航空运动协会
武义县航空运动协会
(二)制约与不足
(三)发展环境
一是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优势。我省地处长三角南翼,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山水资源充足,具备发展航空运动的天然优势。民营经济较发达,为航空运动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消费潜力较大。我省航空飞行营地数量居长三角省(市)首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航空运动消费升级,具备区位优势。
二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体育总局、省政府系列文件明确要求,支持航空运动项目发展和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推动民航强省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与航空运动、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大众航空运动消费需求为中心,以培育壮大航空运动产业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航空运动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航空运动消费提质扩容,为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放管结合、安全第一。大力推动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做好行业规范和安全监管。深化安全责任意识,强化安全主体责任制、监管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确保飞行安全和国家、社会、公众安全。
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引导航空运动市场主体创新理念和发展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激发消费需求。深化航空运动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推进航空运动与旅游、通航、健康、科技、文化等产业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引导各市因地制宜发展航空运动项目,引导建立品质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打造航空运动集聚区、航空运动飞行带,构建我省航空运动“一网、三区、三带”的空间布局。
专栏3:各市重点发展的航空运动项目
杭州市:滑翔伞、动力伞、运动飞机、直升机、飞机跳伞、室内跳伞、热气球、模拟飞行、航空模型、无人机
宁波市:滑翔伞、动力伞、运动飞机、航空模型、无人机
温州市:滑翔伞、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模拟飞行、航空模型、无人机
嘉兴市:滑翔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无人机、航空模型
绍兴市:运动飞机、直升机、热气球、航空模型、模拟飞行、特技飞机、滑翔伞
湖州市:滑翔伞、动力伞、运动飞机、热气球
金华市:滑翔伞、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直升机、热气球、航空模型、无人机
衢州市:动力三角翼、滑翔伞、运动飞机、热气球
舟山市:动力伞、滑翔伞
台州市:滑翔伞、动力伞、运动飞机、航空模型、无人机
丽水市:滑翔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直升机、热气球、航空模型、无人机
一网,一个航空运动飞行网络。串联各个航空飞行营地和通用机场,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并辐射华东地区的航空运动飞行网络。
三区,三个航空运动产业集聚区。构建浙西北、浙中、浙东南三个航空运动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航空运动项目,丰富航空运动业态。
三带,三个航空运动飞行带。依托航空飞行营地和通用机场,构建杭州-湖州、嘉兴-丽水、温州-舟山三个航空运动飞行带,开展以运动飞机(含水上运动飞机)为主体的体育飞行活动。
图2全省航空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产业基础
强化航空运动产业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向社会开放的滑翔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固定翼运动飞机、水上飞机、旋翼机、直升机、热气球、航空模型、无人机等航空飞行营地,实施星级化标准管理,省级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培育一批航空运动服务综合体,提供飞行体验、飞行器购买、执照培训、停放托管、维护保养、飞行申请、气象信息、紧急救援、竞赛表演、科普博览、休闲娱乐等消费服务。鼓励创建以航空运动为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模拟飞行、室内跳伞等室内场馆,鼓励航空航模展馆(展区)、航空科普基地、航空教育基地、航空培训学校等场地设施建设。
推进航空运动服务数字化建设。依托全国“去飞行”智能航空体育消费服务平台,打造航空运动数字化服务,为大众提供航空运动服务信息。建立航空运动安全运营智慧服务平台,提升航空运动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丰富赛事供给
健全航空运动赛事体系。加强与国际航空运动组织合作,鼓励举办航空运动的国际顶级赛事和展会。支持承办和举办国家级航空运动赛事,鼓励举办长三角地区的联赛。引导各类航空运动社会团体、俱乐部举办联赛、交流赛、表演赛、邀请赛,丰富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探索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办模式,支持滑翔伞、跳伞、航空模型、无人机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
培育航空运动品牌赛事。支持各地培育航空运动品牌赛事,鼓励滑翔伞、动力伞、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飞行嘉年华、航空模型、无人机等赛事,提升赛事专业度、知名度、贡献度。对列入《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的入库赛事,符合条件的给予适当奖励。
(三)促进体育消费
扩大航空运动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的各类航空运动休闲娱乐活动,丰富节假日赛事、展会活动供给。鼓励举办飞行表演、飞行体验、飞行嘉年华等航空运动旅游活动。支持开发多样化的培训课程与服务,培育航空运动体育爱好者。探索建设航空运动消费服务平台,整合产品服务、休闲体验、文化交流、情感沟通等功能,增强航空运动消费粘性。
(四)壮大市场主体
鼓励通过资本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连锁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航空运动企业。鼓励体育器材制造企业进军航空运动装备制造业。鼓励引进运动飞机、热气球、动力伞、无人机等设施设备制造企业,支持电动运动飞机的开发、引进和发展,打造运动飞机制造强省。鼓励航空运动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服务业,重视航空运动消费服务对生产制造的带动作用,推进航空运动消费服务与制造的联动发展。支持设计开发航空运动文创与科技产品。
(五)加强组织建设
完善航空运动社会组织。完善全省航空运动社会组织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成立航空运动协会。支持航空运动协会实体化运营,在营造航空运动氛围、组织航空运动活动、服务航空运动爱好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完善航空运动运营安全、项目论证、资质认定、证书培训、赛事举办的标准与评级,强化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支持航空运动俱乐部发展。支持设立航空运动俱乐部,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航空运动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六)推进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航空运动+旅游”,打造一批航空运动旅游目的地,推动开发一批以航空运动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航空运动与教育、应急管理、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航空运动在航空航天教育培训、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中的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发展航空运动产业纳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航空运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构建推动航空运动组织发展保障机制,重视对航空运动产业发展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加强与其他部门协作联动,推进航空运动规划的编制实施,促进航空运动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
(三)加强安全监管
规范航空运动经营体系和市场行为,强化安全监测和过程监管,提高航空运动产业在市场主体、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安全管理、器材装备、飞行规则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加强航空运动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升赛事活动的风险评估、安全预警、安全管理能力,落实设施装备、应急救援等保障措施,强化安全主体责任、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协调空管、民航等部门,建立健全航空运动综合监管工作体系。鼓励航空运动协会承接航空运动产业公共服务、强化飞行安全的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航空运动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名录库和监测机制,加强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四)加强人才培养
近年来,马拉松成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群众参与性最广的体育赛事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0﹞17号)等文件精神,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马拉松运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特制定本规划。规划实施时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协同发展。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把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工作首位,充分发挥马拉松运动“连接器”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机制创新。以浙江入选中国田径协会首批马拉松分级管理试点单位的契机,充分发挥马拉松运动参与人群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创新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马拉松管理机制,使马拉松运动成为全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样本和标杆。
四是引导社会参与。吸引社会资本,调动社会力量支持马拉松运动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形式丰富多彩的马拉松运动产品及服务。积极推动互联网的融合,开发各类可穿戴智能装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潜力。
三、发展目标
(一)完善马拉松赛事体系
制定完善《浙江马拉松等级赛事与特色赛事评定办法》、《浙江省马拉松及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促进马拉松赛事特色化发展,完善和开发40项精英赛、接力赛、超级马拉松、团体赛等特色化赛事。举办300项马拉松、越野赛、10公里赛、社区跑、景区跑等系列赛事,培育“浙江马拉松大花园”品牌。在省运会、市运会中纳入中长跑赛事项目。构建全省马拉松积分赛事体系,形成积分赛、全满贯、超级全满贯的完赛激励机制。促进马拉松赛事全覆盖发展,以杭州马拉松为龙头,各市培育1项万人级全程马拉松赛事;各县(市、区)培育1项半程马拉松赛事;各乡镇(街道)创造条件培育1项特色赛事。推动马拉松赛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举办长三角区域的马拉松系列赛。提升马拉松赛事办赛品质,培育5项世界田径标牌赛事,10项中国田径协会标牌赛事。
专栏1:马拉松赛事体系
1、积分赛即遵循自愿加入、资源共享等原则,进入浙江马拉松积分赛体系的赛事。
2、全满贯即完成积分赛体系中11个不同地级市的全程或半程马拉松赛事。
3、超级全满贯即完成积分赛体系中的所有马拉松赛事。
4、“浙江马拉松大花园”包含“跑遍大花园”马拉松路跑、“行环浙步道”毅行徒步大会和“越绿水青山”山地越野赛三大主题。
(二)激发消费活力
(三)加强步道建设
制定出台《浙江省公共健身步道技术要求》,推动各地将健身步道的设施要求融合到登山步道、古道、绿道、慢行道、防洪道等道路建设中,开展分级分类评定,形成“环浙步道”体系。健身步道沿线加强营地、驿站等辅助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马拉松运动休闲小镇。助力“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鼓励各地建设马拉松主题公园,打造马拉松精品线路50条。完善马拉松跑道的功能设施,包括路面材质、宽度、坡度的设计要满足马拉松运动需求,适当增加跑步驿站,提供补给、存包、换装等服务。
(四)壮大社会组织
鼓励社会组织依法注册登记,规范行业运营。强化马拉松社会组织的自治管理,引导制定法规章程,提高管理规范。制定马拉松运动公共服务标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鼓励、支持运作规范、科学专业的社会组织和运营公司向跑者和普通市民提供日常训练指导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高水平运动队,根据比赛成绩予以适当奖励。完善社会组织建设,举办十佳跑团评选活动,培育马拉松讲师团队伍。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大学组建各类俱乐部、跑团,广泛开展社会指导服务、公益培训活动。
专栏2:社会组织建设工程
2、制定马拉松运动公共服务标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
3、支持社会力量办马拉松高水平运动队,根据比赛成绩予以适当奖励。
4、构建基层马拉松指导服务体系,马拉松运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000人。
5、培育马拉松讲师团队伍,优秀讲师达到100名,定期开展马拉松运动健康、产业发展等交流培训。
6、举办浙江省十佳跑团评选、浙江省马拉松人物评选。
(五)构建安全体系
专栏3:浙马“心”计划
做好运动风险管控是有效降低运动性猝死的关键。推进“浙马路跑与你同行”项目,共同推进浙马“心”计划。2021-2025年,体育基金会对市、县(市、区)级体育场资助配备AED。倡导其他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对体育馆、游泳馆等场所,以及学校体育场馆进行AED配置并进行急救培训。推进浙江省急救跑者培训及急救跑者库计划,建立跑者体检数据库。
(六)推动融合发展
(七)促进文化交流
基于“请进来、走出去”原则,鼓励举办国内外友好城市、姐妹城市、“一带一路”城市马拉松赛事及文化交流活动。推动长三角马拉松运动一体化发展,联合举办一批马拉松、越野跑赛事,完善城市马拉松赛事名额直通机制。加强与世界田径、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中国田径协会以及国内外马拉松组织的联系,在沟通信息、参与会议、业务指导、名额互换等方面紧密合作。组织本省赛事运营单位与国际城市马拉松赛事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加强与省内外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康复机构等交流,开展跑者服务、赛事调研等合作。结合本地特色民俗风景,建设马拉松公园和马拉松特色村镇,营造全省马拉松文化氛围。加强与赞助商、运营商、中介商、媒体、名人等合作交流,搭建马拉松赛事招商平台和交流平台,加强马拉松线上运动内容生产、聚合、传播。借助2022杭州亚运会契机,依托现有场馆资源,展示浙江马拉松运动文化,传播马拉松精神。结合传统媒体、互联网社交平台,传播马拉松知识,弘扬马拉松文化。
(八)培养专业人才
建设马拉松裁判员和专业人才数据库,加强与省外、国际高水平马拉松人才培养机构合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会议研讨。开展赛事运营、安全监督、裁判员、应急救援等专项培训,扩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水平。到2025年,培育马拉松赛事裁判员1000人、医疗跑者800人、评估观察员100人,建设一支马拉松、越野跑赛事专业评估队伍。
各级体育部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动,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体育、公安、卫生等多部门联合的“一站式”马拉松赛事服务机制、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注重马拉松运动的规划引领,加强马拉松运动组织行业管理机制,健全各级协会、跑团和跑者紧密结合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创造性,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把握工作重点、主要任务,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项落实目标及任务,加快推进落实本规划。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三)完善监督考评
浙江省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是基础设施逐渐增加。全省拥有各级各类水上运动中心14家,运动船艇码头38个,水上运动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单位2家。水上运动基础设施的稳步增加,为水上运动产业发展提供了场地支持。
专栏1:水上运动中心和运动休闲小镇
一、已建和在建水上运动中心14家
千岛湖国家水上运动训练中心
杭州亚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建)
浙江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茅家埠基地
杭州市水上运动中心
宁波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宁波市梅山湾国际帆船中心
象山县松兰山中国·浙江海洋运动中心(在建)
温州市水上运动中心
温州瓯海龙舟运动中心
嘉善县汾湖水上运动中心
绍兴市水上运动中心
绍兴曹娥江水上运动中心
金华婺城区水上运动中心
丽水南明湖水上运动中心(在建)
二、水上运动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单位2家
杭州千岛湖石林港湾运动小镇
温州泰顺县百丈镇时尚运动小镇
二是船艇制造全国领先。我省水上运动制造业发展优势明显,水上运动船艇制造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龙舟年产量约2000条,占全国总产量的80%。皮划艇年产量约15万条,占全国总产量的60%。赛艇年产量5000余条,占全国总产量的90%。
三是服务业日益繁荣。水上运动项目日趋丰富,皮划艇、赛艇、帆船帆板、龙舟、桨板、滑水、冲浪、皮艇球等项目均有落地。水上运动高水平赛事逐渐增多,2019年举办了国际级赛事12项、国家级赛事10项,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所减少。水上运动与旅游产业融合加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如杭州千岛湖皮划艇,宁波北仑帆船游艇,温州瓯江龙舟,绍兴上虞摩托艇等。
专栏2:2019年举办的水上运动高水平赛事
一、国际级赛事12项
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
杭州之江杯国际皮划艇邀请赛
杭州钱塘江国际冲浪对抗赛暨冲浪嘉年华
宁波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
温州楠溪江国际桨板公开赛
湖州皮艇球亚洲杯赛
绍兴环城河皮划艇马拉松世界系列赛
中国绍兴(上虞)中外名校赛艇挑战赛
绍兴曹娥江国际摩托艇公开赛
绍兴曹娥江国际龙舟大奖赛
绍兴CPSL艇球超级联赛
国际动力冲浪板中国公开赛(丽水站)水上嘉年华
二、国家级赛事10项
全国皮划艇静水冠军赛
全国帆板冠军赛
中国·千岛湖水上(赛艇、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
中国·建德龙舟邀请赛
中国皮划艇巡回赛(杭州)
宁波全国青少年皮艇球锦标赛
全国SUP桨板锦标赛暨湖州西山漾”十漾连珠”皮划艇马拉松赛
浙中龙舟大赛
金华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
中国衢州滑水公开赛
一是水域优势得天独厚。我省水域广阔,江河湖海俱全。省域内河流众多,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大水系。湖泊遍布,西湖、南湖、千岛湖等湖泊全国知名。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66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二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居全国前列,长三角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激发了更多消费潜力,人民群众对水上运动的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是政策环境助力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动生态海岸带、十大名山公园和十大海岛公园建设,拓展水上运动发展空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水上运动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水上运动向市场化、科技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跨界融合、开放互动。发挥品牌赛事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促进水上运动产业与健康、旅游、教育、文化、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与活力。加强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窗口”作用。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拉动产业投资消费。鼓励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水上运动项目,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赛事活动,研发智能运动装备器材,创新商业模式。
安全环保、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并完善安全监管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防治环境污染,切实引导水上运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载体和通道。
到2025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法规完善、门类齐全、社会参与、市场繁荣的水上运动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示范城市1个,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1个。器材装备制造更加集聚,服务产品供给更加充分,打造形成“一区三带”的产业布局。赛事活动愈发丰富,完善水上运动赛事体系,培育水上运动品牌赛事10项。社会组织更加活跃,强化省、市、县三级水上运动协会建设,培育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100家。水上运动广泛普及,建设水上运动特色学校100家,举办青少年水上运动联赛。
依据我省水域资源分布状况、水上运动项目集聚态势,因地制宜,着力构建“一区三带”的总体布局。
(一)一区
水上运动装备制造集聚区。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地,推动皮划艇、赛艇和龙舟等生产制造企业集聚,加强布局水上运动服装、专业船桨、防水眼镜、运动相机、救生设备等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区位优势。引导水上运动装备制造上下游企业组建联盟,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完善生产要素,降低企业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二)三带
一是钱塘江水上运动带。充分挖掘钱塘江水系资源,沿江区域布局皮划艇、赛艇、冲浪等运动项目,推动沿江船艇码头、水上运动基地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衢江、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曹娥江等水域沿线建设水上运动码头、赛事中心、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建设公共船艇码头(停靠点)示范城市,培育水上运动品牌赛事。
二是浙东滨海运动带。以浙东滨海水域资源为依托,开发帆船帆板、游艇、摩托艇、潜水、海钓等海洋体育项目。推动宁波市奉化区、象山县打造时尚水上运动集聚区。加强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海洋运动休闲旅游度假产品。大力发展海洋特色休闲健身服务业,支持宁波北仑建设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
三是瓯江水上运动带。依托瓯江水系丰富的水域资源,发展龙舟、皮划艇、桨板、滑水、漂流等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推动丽水市打造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结合节假日举办水上嘉年华、表演赛、体验日等活动,打造瓯江“水上运动旅游目的地”品牌。积极推动瓯江水系知名流域如松阴溪、千峡湖、珊溪等建设沿江沿湖运动休闲小镇,开发水域资源,构建“水上运动+旅游”的运动休闲带。
图1水上运动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发挥水上运动装备制造领先优势,推动船艇制造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引导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水上运动产品,完成从“浙江制造”到“浙江设计”、“浙江智造”转变。鼓励水上运动制造企业向运动服务延伸发展,参与水上运动赛事开发,组建水上运动教育培训、旅游景点开发、酒店餐饮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同业联盟,丰富产业内容,创新服务理念,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水上运动服务。
(三)壮大社会组织力量
鼓励发展水上运动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构建水上运动的省、市、县(市、区)三级协会组织网络,支持各类水上运动的民办社团、俱乐部发展。推动省级协会制定行业规划和社会组织服务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市、县(市、区)级协会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普及水上运动知识和技能,提升水上运动的群众参与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开展水上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和从业人员技术培训认证工作,促进水上运动专业化、规范化。实施水上运动俱乐部组建计划,支持水上运动俱乐部通过承接赛事、技能培训、企业团建、开展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市场化运营。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水上运动项目指导,创办水上运动俱乐部,普及水上运动技能,组织水上运动赛事,传播水上运动文化。
完善水上运动赛事体系建设,构建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等级清晰的金字塔型水上运动赛事体系。鼓励围绕多样化体育需求,创建业余水上运动赛事等级、达标等级体系,丰富群众身边的水上运动赛事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赛事氛围。积极承办国际级、国家级水上运动赛事,满足群众对高水平专业赛事的观赏需求。支持企业举办商业性赛事,打造水上运动系列赛,鼓励增加陆地用划船机、测功仪等智能化赛事项目。鼓励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各类赛事采用冠名、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发无形资产。
(五)扩大体育消费市场
(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水上运动+旅游”发展。鼓励旅游景区根据实际条件合理增设水上运动项目。支持水上运动与民俗节庆活动融合开展,鼓励端午节龙舟赛、水上嘉年华等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加快“水上运动+教育”发展。支持水上运动社会组织培养青少年的水上运动兴趣,鼓励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实施“百校水上课程”计划。鼓励建设水上运动特色学校,培养一批热爱水上运动、具备水上安全自救及互救技能的青少年。鼓励建设以水上运动为主题的青少年研学基地,开展水上运动夏令营、训练营等活动。
专栏3:“百校水上课程”计划
1、联合教育部门创建100家水上运动特色学校,开展水上运动课程,普及水上运动知识。
2、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学校创新机制向水上运动协会、俱乐部、企业购买水上运动教学、安全知识普及和运动技能培训等服务。
3、联合教育部门举办青少年U系列赛事、俱乐部联赛和校际联赛,培养水上运动后备人才。
加强“水上运动+文化”发展。鼓励水上运动社会组织与环保公益组织合作,开展以水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协作融合,挖掘水上运动名人示范效应,组织开展水上运动文化主题活动,宣传水上运动文化内涵,扩大水上运动项目影响力。
(七)加强学术科研交流
建立水上运动智库平台,研究水上运动发展规划,开展水上运动装备器材的标准制订与技术研发,制订水上运动培训体系、赛事体系、服务体系、安全体系等规范,打造水上运动科研创新标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运动休闲小镇、龙头企业合力建设水上运动创新研究平台,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中国水上运动发展研究中心。加强“海上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围绕帆船、帆板、冲浪等水上运动项目进行产业沟通,推动水上竞技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支持举办国际级水上运动高峰论坛,建立常态化、便捷化的水上运动国际沟通交流机制。
积极推动海事、水利、环保、自然资源、应急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水上运动产业在水资源保护、陆地水域使用管理、海域使用管理、码头基地建设、体育船艇登记管理、市场管理、从业规范安全保障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行政服务事项的一站式服务机制。编制全省公共水域水上运动地图,规划设计水上运动项目布局的水域位置、使用时段及运动项目,扩大水域使用范围。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水上运动的项目规划、赛事组织、标准制定,加强水上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和资质认定。
统筹考虑水上运动用地布局,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水域保护规划、“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重大水上运动项目,增加水域使用指标。鼓励各地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四荒”土地发展水上运动产业。鼓励地方将废弃厂房、闲置空房、楼宇平台等改造成水上运动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体育用地。
完善浙江省水上运动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在“全域户外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制订水上运动产业统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定期监控产业发展动态,发布产业统计数据,为科学制定水上运动产业的政策规划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