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讲,分红险就是保底+预期。分红是专门一个账户,保险公司会把自己的收益分配给客户。但不是全部收益,是收益的绝大部分。
(1)单差分红:仅由利差参与分红;
(2)两差分红:由死差和利差参与分红;
(3)三差分红:由死差、费差和利差参与分红;
(4)全差分红:由死差、费差、利差和其他差参与分红。
死差益(损):实际的死亡率大于(小于)预定死亡率而产生的利益(损失)。比如,预算今年应该会有100万人死去,可是实际死亡的人数小于(大于)预算的数量,这样,保险公司原本准备的理赔金就多于(少于)实际应该赔付的理赔金,那么这样得出来的差值就是死差益(损)
费差损(益):实际的营业费大于(小于)预定营业费而产生的利益(损失),则产生费差益(损)。比如,保险公司预算几年运营需要花费100万,可是公司因为节俭、控制规范等等,实际花费的运营费等小于(大于)实际花费的金额,节省出来的就是费差益,反之,就是费差损。
利差益(损):实际的投资收益率大于(小于)预定投资收益率而产生的利益(损失),则产生利差益(损)。
其他差:退保、合同终止、资产增值、税优政策等带来的差额
正常来说三差分红就是死差+费差+利差>0,就能盈利,也就有分红。全差分红,就是所有差加起来,盈利更多分红就可能更多。
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可分配盈余的70%。很多客户误以为保险公司赚了100亿,就把100亿的70%分给客户。
死差、费差、利差等各差的盈余并不是可分配盈余,但是保险公司会把绝大部分拿出来作为可分配盈余来分配。
现金分红也是美式分红,特点是比较灵活的现金。可以现金领取,也可以不取计利息,还可以抵扣每年需要交的保费,另外也可以再次购买这款产品,也就是增加保额。现金分红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是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采用的方式。
现金分红非常适合对流动性要求高的客户,比如投保快返年金、高龄客户投保养老年金等。
保额分红又称为英式分红,特点是没有现金分红灵活,但是这种不灵活增大了预期收益。因为给到客户的部分是双重红利(年度增额红利+终了红利)。另外红利可以参与保额复利增长,也就是保额滚雪球式越来越大。
保额分红非常适合延迟满足的客户,比如中低年龄客户投保养老年金、前期不想减保的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用于传承的分红型终身寿险、未来可能放开的分红型重疾保险等。
“增额红利”也就是把每年派发的钱趸交自动购买原产品,客户分到保额,并且分到的保额参与下一年的分红
“终了红利”是当保单持有人身故或者退保的时候,一次性给付一笔钱。
通俗点讲,保险公司收到每个客户的保费,分资产和负债。资产就是投资增值部分,负债是费用部分。资产减去负债,剩余部分分红。
保单对于公司来说贡献越大,分红优势越大。同样一个客户,缴费1万和100万是有区别的。另外
2022年12月监管发文统一了分红收益的演示方式,采用「保证收益」和「中档收益」两档收益演示。
「保证收益」当前几乎各家保司都是采用预定利率2.5%,
而「分红收益」的演示,监管的规定是:"4.5%—预定利率”,所以演示中档收益不会超过4.5%。
过往演示4.5%的中档收益之外,还演示了6%的高档收益,这个利率长期看是很难实现的,以至于在销售层面存在大量误导客户的行为。
2023年6月份开始就取消了高档收益6%演示。
并且中档收益只演示利差,费差和死差所产生的利润是不包含在演示收益里面的,
所以当前的「分红演示」是偏保守的。
实现率也即是实际派发分红金额与计划书演示的预期金额之比,预期金额是以4.5%减去产品预定利率为利益演示基础。以衡量险企实际派发的红利同演示红利的差异。
《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规定,从2023年起,公司每年于分红方案宣告后披露该分红期间下各分红型保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采用现金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现金红利实现率。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式的,披露增额红利实现率。各产品红利实现率计算方法:
现金红利实现率=实际派发的现金红利金额/红利利益演示的现金红利金额增额红利实现率=实际派发的红利保额/红利利益演示的红利保额
终了红利实现率=实际派发的终了红利金额/红利利益演示的终了红利金额
分子是实际派发的红利金额/保额,分母是演示时的红利金额/保额。
简单理解就是,如果分红实现率超过100%,表示实际红利超过演示红利,实际分红情况更好;如果分红实现率低于100%,则说明产品实际红利少于演示红利,实际分红低于购买时预期。
假如计划书演示的当年分红金额为10万元,当年实际分红金额为12万,则实现率为120%,代表实际分红金额高于演示金额;如果实际派发金额为8万,则实现率为80%,代表没有达到计划书演示的预期水平。
保险公司收益特别好的时候,他不会全给客户,他会留一部分作为分红特别储备,当分红不好的时候,从这个特别储备里拿钱给客户。
这也是分红险能够长期平稳分红的核心。
《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
《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第十八条:当本期分红后的分红账户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模连续2年超过该账户准备金的15%的,超出的部分应作为当期可分配盈余予以释放。
以某家保司分红数据为例,可以看到2018年平花钱3.98%,但是当年平滑后实际给了4.93%;2020年投资水平高,平滑前8.78%,实际上没有全部给客户,平滑后只给了6.96%;2022年全线投资水平都低,2.22%已经是不错水平,平滑后依然能给到5.63%。
所以平滑机制避免了大幅度的波动,实现了平稳和持续的分红特征。
浮动的部分由分红带来,按照演示的水平来看,如果达成100%实现率,则浮动的部分收益起码为70%(4.5%-2.5)=1.4%。加上保证的部分,实际的长期IRR在3.5%-3.8%之间。
实现率越高,最终回报也越高。但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用利率水平来衡量,比如一些真年金并不完全适用此计算,如果长寿,其IRR会更高点。
另外有些保险公司按照全差分红,那除了上表看到的利差分配之外,还有其他差分配后来给客户分红。
保司大小并不能完全衡量分红产品的经营水平与投资水平。
费差和死差上,大小保险公司相差不多,一些头部公司费差可能更有优势,但是费差可能不作为盈余分配。
投资能力上大小公司也无法直接比出高低。大公司资产规模万亿,虽然较大,但是投资难度也更大,灵活性较差。而再小的公司可投资资产起码也有上百亿上千亿,中小保司相对灵活,可能波动更高,但是潜在回报也更高。
所以公司不是按大小来衡量的,合规经营、偿付率充足、投资稳健等才是核心。
分红实现率是和计划书演示利率对比的,2020年7月以前投保的产品,一些公司呈现几倍的实现率,是因为有些公司是按照三差或全差分红演示的,这种演示比较高。2020年7月开始,监管规定各家公司统一演示水平,以后的实现率有跟多参考价值。
但是因为演示利率不得超过4.5%,所以有些公司出现演示利率4%的情况,那么实现率数字就更好看。
分红实现率不能看一年的,要看多年的分红水平,如果一年分红实现率200%,往年都不到100%,那绝对不是好产品。
另外因为分红平滑机制,分红实现率要看持续和稳定性,某年利率水平5.5%,分红5.7%,但大趋势不好的时候利率水平2.2%,分红依然能给到5.5%,这样的产品具有稳定性。
综上,随着“3.5%”时代的逝去,“3%”时代的到来,分红产品逐渐主导市场。我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也不能仍然坚持过去的眼光,用纯粹的利率导向和性价比来看分红线产品。
分红险更多要看分红实现率的持续和稳定,这种公司不仅在监管评级是名列前茅的,在自身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水平上也一定具备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