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知产审理程序,护航新业态经济发展
过去的一年,连云港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2%,以石化、“三新一高”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蓬勃发展,鲜切花、水晶和海鲜电商直播等网红产业异军突起,互联网经济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业态的发展往往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经营者在制造、销售过程中“碰瓷”知名商标、“抄袭借鉴”的情况时有发生。
经审理,法院发现某公司在2023年之后才在三门地区购买三门青蟹,在此之前擅自使用具有地理标志的商标,侵害了三门青蟹服务中心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经综合考量判决该公司赔偿2万元。
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1月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专题评查报告。据了解,当年1—10月涉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就有435件,占比超50%。案件主要发生在日常消费领域,被告为中小经营者的案件较多,案件标的普遍较低,是连云港区域涉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的重要特点。
为有效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类案审理中创新审理机制,通过示范性判决确保类案同判。出台《关于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工作指引(试行)》,建立快速立案、高效审理、有效履行的全流程工作机制。2023年,全市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为50.55%,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同时,为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连云港法院与市品牌发展协会召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主动从企业需求入手,为20余家企业代表答疑解惑。
深入调研司法需求,守护港城“根”和“魂”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此背景下,医药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由于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产权制度存在理念根源上的不同,导致中医与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契合。”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刘宁介绍,“减少中医智慧成果流失,建立与中医传承发展特性相契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启动《关于中医传承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工作,被确定为江苏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意在形成针对中医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化意见。
面塑、黑陶工艺品、根雕、葫芦烙画、剪纸、贝雕……在连云港,无数传统手工艺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了连云港本土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的作品创意时常会被抄袭模仿,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没能及时维权。”在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民间工艺美术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上,剪纸丫丫工作室负责人管艳说。
这个问题伤了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心。对此,连云港法院加强专题调研,形成《连云港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报告。加强普法,每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审判庭都一片忙碌:召开发布会、邀请民间手工艺代表参加庭审、座谈会,走访民间手工艺人了解现状、听需求……
“保护好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和‘魂’。”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张洪宝说。
立足城市定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连云港加强与其他法院合作,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作为拥有一审知识产权管辖权的基层法院,连云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法庭协作联盟”优势,推进建立“商事+知产+海事+环保+基建”领域权益一体化协同保障。2023年12月20日,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机制成立,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成员单位出席签约仪式,助力形成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为淮海经济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在徐州知识产权法庭受理的一起涉及机械领域的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中,由于专利技术复杂、专业程度高,考虑到跨市勘验情况不熟悉,为确保勘验效果,徐州知识产权法庭的承办法官向连云港中院提起协助请求。连云港中院收到协助请求后,委托灌南县法院协助。在两家法院的相互配合下,办案人员顺利完成对被控侵权产品的比对勘验。
这是连、徐两地落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区域协同的生动实践。同为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成员单位,连云港与徐州两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2023年4月,连云港中院与徐州中院签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协议》,并在连云区法院和连云港开发区法院揭牌成立徐州知识产权法庭(连云港)巡回审判点,协议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会商、审判事务协作、信息共享、关联案件快速审理、全链条协同保护、巡回审判、司法宣传联动、审判队伍培养等8个方面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聚力打造区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