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在当时创造了赔偿额的记录,所以非常有名
2002年,Immersion以Xbox的震动功能侵权为由起诉Microsoft;2003年Microsoft以2600万$与Immersion达成秘密协议并入股Immersion,支持Immersion告Sony;2007年Immersion与Sony的官司和解,Sony赔了1.2亿$;2008年Immersion根据协议支付Microsoft2075万$
毫无疑问,这个专利是个高价值专利的典范,我们会在后面分析它为啥价值这么高。
然后来看下华为,华为是典型的防守型策略,但是也不完全,被美国禁售之后在美国就瞬间转进攻型了。
专利本身的价值是由创新性,可检测性,市场价值,不可规避性决定的,我们可以分别打个分,然后乘起来。
其中创新性是分成创造性和新颖性,创新性是必要特征。新颖性说的是你的技术的特征是不是已经被公开了,不管是被你自己公开的还是被别人公开的。创造性就看审查员的主观判断了,就跟我们做证明题的时候,你说这个结论是显然的,别人不一定觉得。
不可规避性这个词其实有迷惑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是不会特意调研别人的专利而做规避的。需要说明的事,小公司可能会去规避,但大公司一般不这么干,很多公司也是明令禁止的。而且现在技术栈这么长,很多产品有几万件专利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没人会真的去规避。所以不可规避性其实说的是别人想仿制你的产品的时候,是不是换一种实现就能绕过你针对性设计的保护点。
接下来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下怎么挖掘专利点,以及怎么确定交底书的写法。
首先是挖掘专利点,这部分其实跟写paper选题一样,要么是新出了个技术,看能不能解决已有的问题,比如说有人发现CNN能解决分类问题,那么我就考虑CNN能不能解决回归问题,检测问题等等;要么是从新的需求出发,看看能不能基于现有的技术做一做,满足该需求。其中如果这个需求特别的新,那要考虑是不是能有标准化的部分。有了idea就可以直接往下走了。
把上面的分析结果记下来,我们分4种情况讨论:
第二种是产品关键技术。要求可检测性高,并且在产品中起关键作用。对于一个应用的孵化期还是有机会挖掘到的,这种专利要重点对待,最小化公开产品细节,尽量多写实施例,恨不得写个上百页都不嫌多。这个地方要说明一下,在侵权判定的时候,权利要求是需要实施例支撑的,并不是你权利要求写的特别宽泛就能保护的特别宽。
第四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虽然很多时候大家写专利的初衷并不是要写个干扰专利或者凑数的专利,但实际上最终写出来的专利90%都属于这个类别。所以如果能够一开始就定位明确,并且使用针对性的写作策略的话,能省很多事。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已经讲到,专利的数量对于公司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在打包运营的时候,一定数量的干扰专利也是必要的。前面已经讲了,大部分专利的作用是威慑,并不是真的要去告别人,我们也不会明确的告诉友商,说你侵犯了哪个专利,所以这类专利写作要领就是不要让别人发现它是干扰专利,希望专利律师看了之后给的结论是该专利有风险。
这种专利只需要具有创新性并且不是技术秘密就能写。。。
我在专利审核的时候发现,大部分人写的第一份交底书都非常的长,但是选题就不对,或者写的方向不对。一般我们为了不打击积极性,也不太好直接拒了。其实你在写之前了解一下自己专利的定位,就能避免这个尴尬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