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就先看看这次竞赛的设计作品
设计必须是为生活服务的。村庄空间节点设计的定位,是结合现状空间环境,深入挖掘特色,设计出一个个具有文化主题,特色鲜明的空间节点;“一处一景,生动有趣”强调节点和小品设计要让人喜闻乐见,体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及生活习惯,不刻意为了创意和美丽,而让老百姓看上去别扭,用起来不便。
本方案立足实际,为村民打造遮风挡雨的候车空间的同时为村民打造了休闲娱乐空间。可供村民在这里娱乐,聊天,休憩。
候车亭整个建筑形象将当地坡屋顶元素融于其中。体现了胡寨当地特色,与当地建筑风格统一,完美融于乡村。同时将一片承重片墙升高,将村标镂刻于片墙之上,既满足了承重功能,又增强了标识性。
建筑屋顶采用三坡屋顶,被三坡屋顶围绕在中央的是景观小景,下雨的时候三坡屋顶可以将雨水汇集落下,落于中央景观绿地中。实现了水资源充分利用。
该公交候车设计为了尊重乡村特有的文化,特地用乡村建筑元素坡屋顶为主体,大胆的折线让村民仔细品味建筑的同时增加亲切感。
在构建材料上,用以木材代表的旧文明和玻璃代表的新文明碰撞融合,绿色环保,朴素自然候车亭的主要功能有两部分,临街一侧的慢车部分和背街一侧的可开敞多功能室,这样不仅将单一的候车站丰富化,更能丰富村民的生活。可开敞多功能室可参考书屋、休闲室等。真正做到“一处一景,生动有趣”,在为乡村建设添彩的同时,更能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革新乡村建筑理念,让更多的人回归乡村。
胡寨生活器公交车站秉持着让乡村更像乡村的理念,提炼当地特色的双坡豫东民居为符号,增强标识感。
该作品尊重本地的生活习惯,节点和小品设计的材料采用废旧回收物资,采用简单易懂的建造方式建造,旧物利用,低成本、易施工,可复制,便于维护。
公交站围护结构采用传统的竹简形式,用于宣传环保等科普知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等,给人感觉环境更有趣味和文化。节点提供可供人们休息、娱乐的空间和设施,满足村民有聚众喝茶聊天下棋等活动的需求。
小品及构筑物的主题以村民美好生活题材为主题,用材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规律,利用废旧物料、乡土材料,形态让村民喜闻乐见,增加乡村生活的愉悦度和幸福感。
胡寨村民风淳朴,有着丰富的村落地域文化,大家在这一方土地耕耘收获,和谐美满。因此,设计主张通过最简单的材料达到文化营造与使用功能兼顾的效果。围墙与绿篱相结合,车站与瓦片相照应,在细节中展现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态度。
此公交站牌设计简单,占用空间小,高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标准,站牌的内容比较醒目,人们在坐车时可以很容易的看见“胡寨村”三个字,车站的座椅采用了人们使用后的废弃的木墩,站牌也采用了常见的木材,红色的则采用了木材外面刷一层红色油漆,所有材料的选用都取自当地原有的材料。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精巧的发明,也是中国传统的工艺。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结合,可以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方向的扭动。
这种结构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它的整体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掏空的部位可以放置一些东西。
舒适的室外休息场所除了提供适当的座位外,还需考虑,在不同的天气下,人们的需要。下雨天和艳阳天,人们都需要一个遮雨避阳的构筑物。
建筑的设计理念:保留,标新,发展。我们将最大限度保留胡寨村原有的红砖青瓦构件,并相应的添加一些新型轻质材料,从而增加建筑体的造型多样性,实现样式的突破。
停车站台实现“停”的目的,功能上满足候车需要的坐候,遮阳、避雨的基础条件。造型上半开敞的砖墙结构即与周围和谐,又让停驻的村民在等车的时候多一份安逸,闲适。
将村庄道路进行改造,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铺设柏油马路,既美观又耐用,可以保证村镇公交车的行驶。
对于现状的土质地面进行铺装,采用红砖立砌和景观石的铺地,可以形成有效的空间分格,加强街道的领域感。在雨天或扬尘的天气下更适宜人的活动。
对街道立面进行改造,将房屋本生的红砖展现出来,统一色彩,形成胡寨原生态的风格特点。
将原来裸露的绿植和电线杆等设施用青砖、竹制绿篱等方式进行围合,使得道路统一有序,美化街道。
公交车站主要是为村民提供一个等候、休憩与交往的空间,满足基本的遮风避雨的功能。在结构上使用钢木(可以简化为纯木结构)、当地青砖为主要材料,体现了生态与自然的意向,同时也方便于村民们自己动手进行改造。
屋顶采用传统元素亮瓦与青瓦的组合,透光的同时,有树影斑驳之美,留四棵古柏,屋顶局部不设瓦片,古柏穿插其中。结构上采用传統的建筑手法,功能上可提供候车、休憩、交谈等服务。
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节点,村庄公交车站不仅提供人们候车的场所,同时供村民娱乐休闲集聚等。公交车站空间成为村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给人的感觉并不是空旷的地块,而是个有合理分区和空间组织,并与整个村庄环境协调,能体现人们对空间感受的丰富性,展现村庄形象,塑造人文气氛。
公交车站的外型采取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造型简洁明快,标志性强。材料上就地取材,以当地红砖、木材为主,辅助少量的钢和玻璃,经济上造价低廉,视觉上整洁美观。另外,在使用上充分考虑舒适性和实用性;高低设置的长条椅可同时满足成人和儿童使用;砖墙上的储物板可以满足村民临时的物品放置;让藤蔓植物攀附在车站顶部,既可在夏日为人遮荫,也使乡村更具生命力。
农村的建设绝非是对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生搬硬套,农村也绝非是下一个城市,农村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中公交车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事物,但农村的公交车站绝不应成为城市中那样冷冰冰、消极的单一候车空间。它应该是农村娱乐活动的发生器,是一个多用途的活动空间,是一个可以让人可以放松的场所。
设计愿景:乡村需要振兴,村民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提升。但受制于乡村弱小的经济实力,所以我们的设计从实际出发,立足乡村。采用本地常见材料,在尽可能减少成本的同时做出村民想要的设计。
作品增加车站附近的植被,车站外墙采用半开放式,在不影响村民等车的同时,减少了扬尘的危害。
车站内部摆放了可供人休息的桌椅,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满足村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车站采用了与周边建筑不同的单坡屋顶,增加了车站的可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