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广西民族特色工艺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在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主要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世居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绚丽、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是广西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结晶,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凝结。
(一)结合民族特色工艺是设计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学院都十分重视传统工艺和地域文化的民族特色。如在英国著名的伍尔弗汉普顿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玻璃艺术、陶艺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就围绕本民族传统特色工艺之一的玻璃工艺拓展并延伸,获得了很大的名声。而近年来在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就把本区域的国家级“非遗”民族特色工艺“湘绣”、“湘瓷”引入设计教学中,开设了“艺术设计―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订单班”。将旧有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与现代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采用了“企业订单式”的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即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做到了短短三年就能达到十年传统模式难以达到的水平。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需要。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遴选百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旨在通过加强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类专业建设,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可见,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更应该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应用于设计教学的途径
(二)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完善教材体系与加强实践教学。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有着资源丰富、题材多样的特征。尤其在工艺手法、造型元素、色彩运用、表现形式等方面特色鲜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拓宽知识面、拓展教学内容,把这些民族特色工艺中的视觉元素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在对这些民族特色工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综合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价值,并贯穿在自己综合性的设计创意思维中。
例如,在进行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教学时,传统的这类基础教学目前面临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陌生以及“重艺轻技”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原有的教学内容教条理论过多,临摹比重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引入以本地区民族特色工艺(如壮锦、苗绣)为线索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以自己所生长的民族区域环境为背景,搜集自身感兴趣的传统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中的图案运用及其视觉元素,选择与图案文化内涵定位相同的材料、载体制作完成图案运用的成品设计。比如壮锦中的服饰图案,这些图案纹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花鸟虫鱼、人间百态等各个方面。将这些具有广度和深度等特色意蕴的文化融入到教材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从完全脱离实际的“纸上设计“,走入到真正的实践动手应用环节,使学生对民族民间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并重,为后续的设计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建立特色工艺大师工作室和“双向进入”机制。组建“高校教师+民间大师(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教学团队,创建、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民艺传承人分工合作、共同教学的方式,采取学院提供场所,引入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人等建立特色工艺手工艺作坊、设计工作室等,并担任课程主讲人、兼职教师、设计导师等。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门筹备并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⒗成世、谭湘光三位为客座教授,建立坭兴陶技艺(李人#、贝雕(利成世)、壮锦技艺(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安排青年教师、学生进入工作室,从事民族特色工艺创作和制作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设计作品和工艺美术产品,并以一些政府主导的项目比赛(如文交会、创博会、旅游纪念品大赛)为课程设置的驱动引导,开展校企合作,精心设计典型“实例”(合作企业的真实产品),融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设计等项目于一体,生产出合格产品(如坭兴陶),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提高,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保护与传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作为民族传统艺术符号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的重要表现载体。将具备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民族特色工艺引入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突出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而且也使得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地方院校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得以体现。开发利用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达到了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区域经济文化、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珊珊,闭炳岸.广西传统手工艺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启发[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2]程浩.浅谈中国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1(6)
[3]张静淼.当代艺术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
[4]陶雄军.民族元素融入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02)
(一)概念
(二)特性
二、情感设计的的概念和意义
参考文献
[2]李劲.情感化品牌设计[M].北京市: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
一、引言
四、设计实例
五、结语
作者:魏芊蕙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1]蒋雅君,杨其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及选型[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2):70-73.
[2]肖俊.单轨交通应用性分析[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13(4):20-23.
[5]王海霞,董宁,徐伯初.高速列车涂装设计的感性转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64.
[8]徐伯初,王超,向泽锐.考虑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象研究[J].美术观察,2014(8):130-131.
[9]曾晨,支锦亦,向泽锐,等.一种适用于成都市内旅游线的悬挂式单轨车造型设计[J].包装工程,2016(8):126-177
[12]王安霞.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98.
[1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0.
[14]苑红伟,肖贵平,聂磊,等.色彩与交通安全探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5):62-64.
[16]沈晓阳.重庆市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建设和运营[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0):8-13.
1.图形特效处理方面
2.色彩特效表现方面
3.特效制作工艺方面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关键词:社会责任;有效性;信任感;审美
一、社会责任感
二、有效性
三、信任感
四、体现审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欧普艺术图底反转动幻错觉
检索:.cn
一、“视错觉”艺术发展概述
视错觉,也被称为“错视”,就是当人们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引导等形成的错误判断和感知。如不同颜色给人以扩张感收缩的感觉不同;受环境的影响平行线条看起来不平行;富有动感的幻觉图形等。视觉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创造了视错觉(visualillusion)。
在视错觉艺术领域,涌现出诸多艺术大师。最具代表的是视错觉艺术鼻祖、荷兰著名“图形艺术家”莫里茨柯内里斯埃舍尔MauritsCornelisEscher,他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源于对矛盾空间、图地反转和契合演变的探索,充满了荒谬的美感与真实感。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设计作品以“矛盾空间”、“图地反转”为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拥有日本“当代错视大师”之称的北冈明佳(AkiyoshiKitaoka)为当代视错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他不仅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独创性作品,并将范围扩展到心理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视错觉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研究错觉的书《眼睛的诡计》。
(一)角度错视的应用
(二)矛盾空间的应用
矛盾空间,指利用平面的局限性以及视错觉,在二次元的画面上的形成的空间形式,在三次元的实际空间之中无法存在。图4是2007年获得嘎纳平面类金奖的作品,不仅创意独特,在美术执行与空间设计方面堪称经典。一张厨房用的纸巾,看似随意的对折,而折痕在视觉上形成了类似容器的新空间,通过摄影与电脑技术合成的向下流淌的食用油则“真实”印证了这一“空间”。既是平面,又是空间,利用矛盾空间,将该纸巾“超强吸附能力”的特点表现淋漓尽致,创意自然、生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三)暖昧图形的应用
(四)图底反转的应用
(五)动幻错觉的应用
动幻错觉,是指利用平面中的曲线引导、视觉肌理等形式形成三维、富有动感的视错觉图形。图8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海报,起初我们看到的是富有动感、有些令人眩晕呈同心圆线构成的画面,当我们视觉集中于画面中央、来回移动视线并远离画面时,一头“野象”若影若现的出现在眼前,“它们正在你的眼前慢慢消失”的文案一语中的,创意者利用了同心圆线产生的视幻错觉,通过颜色略微加深将大象形象巧妙地嵌入其中,在观者与物象之间营造了一种视幻、独特、动态的体验,将“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主题生动呈现。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JG12DB359
1卡拉赫瑟斯顿,方振兴译:《错觉和视觉美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王世龙:《视觉之巅,幻觉之美――浅析“视错觉”艺术的图形设计语言》,《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2)。
3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1.确定设计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各自主题,互评设计成果
按照教师认可的实施计划,学生们开始开展设计工作。在实施计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各自设计的主题,小组成员共同搜集资料,相互帮助,通过开展多种合作形式,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如在2014、2015年两年来,信息技术科举办了两届信息类学生毕业展暨企业专家访谈会。第一届主题:美丽校园、飞跃梦想(禁烟、节俭、节约)第二届主题:毕业季暨创业季、企业VI设计、“校园正能量”微电影。
结语:
学生一生的成长中,要经历多次自我推销:有学校、班级的班干部竞选,长大后求职中自我推荐等。通过自我介绍与展示,进一步认识自己。既增长了自信心和勇气,又给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活动内容包括《让大家认识我》、《我的名片设计》等。
一个家就是一个小社会,家对于学生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在这里“我和我生活的家庭”、“我和我周围的世界”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学习领域,包括学生的衣、食、住、行等。
1.学校品牌形象设计
2.班级文化形象设计
班级文化展示周中,每个班级都会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班旗、班徽、班牌及班级名片的招贴。我们对各班的作品给予评比与宣传,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校园环境美化设计
校园里,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温馨提示、指示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爱学校的情感可以与这些标示完美结合,达到“画面墙壁会说话,时时处处教育人”的良好效果。
4.校园节日海报设计
1.我们的社区
2.还我绿色家园
3.家乡的名片
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做名片。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秀丽风光、名胜古迹、土特名产、名人故居等,为家乡设计“名片”。制作后请老师、同学、家长一起评价。
4.我与文明同行
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学生从小懂得做一个文明的市民。从小事做起,文明交通、文明言行、文明生活。创作主题有: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纪守法、谦和礼让、珍爱生命、远离、见义勇为……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目的。
(一)造型的意义
(二)创意的形态
(三)创意的表达
根据主题,精心思考和策划,运用艺术手段,把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塑造一个意象的过程,创意过程可分下列五个阶段:
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合。因为一切创意的产生,都在偶然的机会凸现。
启示期――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产生各种创意。
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其更臻完美。
形成期――以文字、图形或立体展示将创意具体化。
1.内容设计的互动性强
2.个性创意比较强
3.人性化的设计
4.多元化的设计
三、结束语
关键词:色彩联想;色彩情感,传达;视觉符号
(一)注目性
(二)情感性
(三)审美性
色彩的审美就是强调外在形象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作用,设计者往往刻意地运用一些精妙的色彩组合所造成的完美境界,来提供精神上的认识和享受,使人们在了解内容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竞争性
(二)隐喻性
色彩刺激视觉感观,引发生理反应,并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的文明规范、自然的食物景观等因素的潜意识影响,而赋予色彩不同的具体的联想与象征。
(一)主色调的确定
1、年龄、性别、教育等方面的差异
年龄、性别、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对色彩的认知和心理感受也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幼儿较喜欢红、黄等纯度及明度较高的色调,少儿较喜欢红、黄、蓝、绿等多种纯色搭配的色调,青年较喜欢蓝、红、绿等对比性较强的色调,中老年人则较喜欢中性沉着等对比较弱的色调;男性喜爱强烈、热情、厚重的色调,女性喜爱柔和、雅致、浪漫的色调。
2、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差异
例如,北欧地区的人们喜欢冷色调,南欧地区的人们喜欢暖色调,中欧地区的人们喜欢淡雅的中色调,东欧地区的人们喜欢红色调,非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偏爱于较原始较粗犷的原色调搭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普遍喜欢大红色调;日本的人们普遍喜欢粉红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