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对于深圳巴士集团来说,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该集团最后一台燃油公交车粤BJ9606号光荣退役,置换为纯电动公交车粤B06666D号。
至此,深圳巴士集团346条线路的5698台公交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化,迈入公交全面电动化新时代,巴士集团也成为全球纯电动公交推广最快、规模最大、运营最优的公交企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是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力争在2017年底、确保2018年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深圳巴士集团发扬国企担当,通过大胆创新与精细管理,克服电动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不仅较全市目标提前半年完成任务,而且为深圳甚至全国推进公交电动化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
大胆创新,破解场站与资源短缺难题
深圳巴士集团第一台纯电动公交车出现在2011年“大运会”期间。到2015年底,巴士集团所有纯电动车辆还只有519台。随着深圳市委市政府公交全面电动化任务的确定,巴士集团立即着手制订工作方案,立下军令状:两年内完成所有燃油公交车的更新,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目标。
5000多台车全部实现电动化,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场站、充电桩、资金等几大难题。
场站紧缺原本就是深圳公交行业存在已久的一个问题,5000多台车电动化以后,按照充电桩车配比1∶3的标准,共需要充电桩1891个,需场站面积约68万多平方米,场站缺口更高达50万平方米以上。
没有前路可循,没有资源可依。面对一开始就横在眼前的这几个拦路虎,深圳巴士集团提出:唯有创新。
网式快捷充电模式当年即获得“全国交通企业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已获得国家专利。这一创新模式,为深圳公交行业加快电动化进程开创了良好条件,也成为国内多个城市取经的样板。
针对场站不足,各分公司、车队也积极想办法应对。巴士集团三分公司在宝安福永建设了标准化的雁盟场站,成功探索与基层社区共同解决公交停放、综合开发土地利用的经验。很快,多个车队也逐一展开这一实践。
纯电动车辆的采购成本比传统燃油车高,资金压力也相当巨大。对此,深圳巴士集团创造性地提出“融资租赁”模式,即以融资租赁形式购置新能源车辆,公交企业向融资机构就裸车进行融资租赁,分8年支付本息,解决了一次性大额支付问题。与此同时,摸索更加开放的“阳光采购”模式,扩大应标厂商范围,让平均每辆电动公交车成本下降了20%多。两项创新模式的结合,有效地克服了资金难题,保证了5698辆电动公交如期到位。
专业分工与精细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无论对于企业自身还是乘客,纯电动车辆都是一个新事物,运营模式、驾驶与维修技术、乘客接受程度等,都考验着电动化的顺利推广。
电动车首先要解决电的问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巴士集团探索出“专业化分工合作”模式,由整车制造商销售车辆并提供电机、电控、电池“三电”等核心零部件8年全生命周期质保,由专业运营商按一定服务费提供充电服务。这种专业合作方式,不仅节约运营成本,而且解决了公交企业涉足电力领域的短板,在用电、维护等方面解决了后顾之忧。
纯电动车刚上路时,由于其启动模式与燃油车不同,司机一时适应不过来,追尾事故时有发生,也有个别乘客反映车辆刹车太灵敏,容易头晕。巴士集团意识到,燃油车转变成纯电动车,司机与维护人员也必须及时转型。集团制定了纯电动公交驾驶员、修理工的标准化培训,强化适应性实操训练。核心维保人员则送到车辆厂家学习培训一个月,熟练掌握纯电动车的各项技术。现在,电动公交的平稳性、舒适性与安全性已得到显著提高,乘客满意度不断提升。
致力节能降耗,年均减排超50万吨
全面电动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只有真正发挥节能、减排的优势,才能让其效益最大化。
深圳巴士集团在车辆选型上,坚持以乘客为导向,结合运营服务需求,选择应用经济性好的车型和技术配置。比如以更适合公交服务的10.5米车型取代12米车型,优化内部空间,降低配电量。这带来几个明显好处:车辆轻量化,提高载客能力;减少车辆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减少夜间停场难度等。
而“网式快捷充电模式”则最大化实现了在谷段电价的充电,平均电价下降至少20%,深圳巴士集团保守估计节省电费成本6500万元/年。如果推广至全市,全深圳市公交行业可节省电费成本1.5亿元/年。充分利用谷期电,也是对社会富余资源有效利用,起到了社会系统的节能降耗作用。
公交纯电动化带来的环保贡献更是非常显著。按照国际上关于柴油车、汽油车相应排放因子测算,深圳巴士集团5698辆公交车和4200台出租车实现全面电动化,将减少二氧化碳53.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物8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