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无字,圣人发明之仓颉处在结绳记事时代。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仓颉是受命造字,受黄帝之命造字,是有一定的历史缘由和时代背景的。
1,社会需要是汉字发明之母。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在社会需要之下,在前人的研究、探索基础之上,经过个人的努力,登上巅峰的。汉字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在汉字发明之前,黄帝时代仍使用结绳记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朝廷、社会的需要,需要另辟蹊径,发明新的工具用来记事记言,记录天子之命令。
文字发明前,结绳记事是行政事务的主要记事方法。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饰伪萌生:结绳记事已造成了大量的巧饰伪诈之事发生。结绳是帮助记忆的一种记事工具,只记一个大概,解释权在双方,非常容易为狡诈之人钻空子,经济案件屡屡发生。而文字的发明,让那些偷奸取巧之人,无空子可钻。
说文解字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总之,社会需要是汉字发明之母,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黄帝是汉字创造的催生婆,仓颉造字是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2,黄帝为把命令传遍天下,遂命史官仓颉造字。
《通鉴外传》:“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受命造字的出现,体现了文字不是谁都可以造的,仓颉造字合理合情合法。
许慎【说文解字序】:“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里明确指出了文字与君王治理的关系及重要性,黄帝是文字创造的催生婆。
三,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家形成,阶级出现,都城和青铜冶铸相继兴起、使用,社会有了明确分工。谁能够创造文字,史官、祭祀,僧侣等上层的智者的出现,为仓颉专心致志造字解决了后顾之忧和提供了种种方便。
二,仓颉发现鸟迹——鸟迹是通向文字的桥梁:
当仓颉授命造字后,最难的就是不知字什么样?用什么法子造字,他苦思冥想,夜不能寐,也想不出造字的好方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突然发现,猎人是寻鸟迹、兽迹而辨别其出入行踪,捕获鸟兽。这个鸟迹、嘼迹,具有三固定的特征,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有固定的义,正是文字需要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仓颉找到了鸟迹,他发现鸟迹花纹与口语里的词可以对应。鸟迹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发现象形文字。正像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同一原理。
鸟迹与文字的关系:
一脉相承,都具有固定的形音义特征。《论衡》:“见鸟迹而知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而仓颉起鸟迹也。”又曰:“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是也”。
用不同的花纹记录不同的口语。文字拥有严密的构造原理及内部规律,系出有心人的精心设计。
关于鸟迹、兽迹的启发
《文心雕龙练字》:“文象立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
通过猎人的辨识鸟兽足迹,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使他认识到了鸟兽足迹【花纹】能代表鸟兽之名称,它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还有固定的义。各种鸟迹、兽迹,人迹,物迹,各有各的固定的形状,永远混杂不了。只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就能反映出世间各种物体的本质,鸟迹熔形音义于一炉。
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鸟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迹是通向象形文字的桥梁
三,仓颉造字原理:知分理{指纹理}之可相别异也。
仓颉造字的基本原理,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分理就是纹理,纹理的不同是能区别开万物的关键所在,不同纹理可以代表不同事物,这一点是仓颉从猎人那里学来的常识和理论,这个理论对汉字的发明创造至关重要。造字者具体作法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论衡·奇怪》:“仓颉作书,与事相连。仓颉用千变万化、形形色色的花纹{笔画}将诸身,诸物区别开来。这个原理用在文字的发明创造上,是适宜的,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仓颉从老师猎人那里学到了这个辨别鸟迹的知识和技巧,受益匪浅,造起字来,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1,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2,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3,用一种刻、写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摸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
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与人类语言连在一起受很大局限,仓颉要想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记录黄帝的话,就必须得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特征。
仓颉将鸟迹、兽迹这些自然形态的花纹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升华为文字笔画横平竖直点钩撇捺,构造成一个新字。
四,仓颉造字方法:六书。
六书是完成汉字体系的保证。
六书,汉字产生的原理及法则,许慎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象形字是有形可依,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特定标注。
六书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象形字是基础,会意字解决了动词等问题,从此文字开始可以记录口语了,形声字的出现,使文字大增,解决了文字的应用问题。如果文字再不够用,可以用转注字,假借字,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传世之作,都可以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2,有了几百个物的象形文,还是不能记录语言,为什么,文与文
文字是由上而下发明,创造,推广的,而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文字在人民中间萌芽,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一种误解。六书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象形字是基础,会意字解决了动词等问题,从此文字开始可以记录口语了,形声字的出现,使文字大增,解决了文字的应用问题。如果文字再不够用,可以用转注字,假借字,,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传世之作,都可以如鱼得水,应用自如。
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记载:“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以考订精审著称的历代典章制度专著《通典》与《通考》认为,夏朝人口一千三百五十五万人左右,与《帝王世纪》的记载大致相合。
据此推论,黄帝时期也就有一千多万人口,仓颉发明创造四千多字也就够用了。
系统文字是一种由上而下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即文字和它所记录的内容、所记录的词、音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假定的,这种假定由仓颉最初造字时,就已经统筹考虑,全盘而逐步设计好了。一个系统文字的发明,只能是一个人和少数人思维的结果,有学人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造字,谁来统筹,谁来拿总,谁来统一安排?所谓的劳动人民集体造字,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集体没有造字,这是郭沫若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
五,仓颉造古文。
一谈古文,有人想到的是战国古文,其实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古文了,否则仓颉造文字有何用?仓颉不会专门给战国人造古文。
郑杓、刘有定衍极卷一载:
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谓仓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李斯以得罪名教,故黜之。乌乎!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名不少,而《衍极》之所取者止此,不有卓识,其能然乎!)
段玉裁说:“凡言古文,皆仓颉所作古文。”(《说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说文]:“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谓仓颉所作古文也。”
《尚书正义》:“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神话和传说,更不是口耳相传的历史,有人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最老最古的文字,实际上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观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甲骨文之前,还有夏朝文字,在夏朝文字之前,还有唐虞文字,在唐虞文字之前,还有黄帝时代的文字,仓颉造字,[仓颉书]是任何人抹杀不了的,也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仓颉书]就是甲骨文之祖。
[仓颉书]
释文: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释义:
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老有所终]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壮有所用]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幼有所长]
(正始石经)记载“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
【仓颉书】是用黄帝时代的文字写的成文历史,它的内容是讲“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表达了华夏先民追求大同世界、人人相爱的朴素理想和美好愿望。古人认为【仓颉书】是古代文字之祖也。北宋王著编《淳化阁帖》将仓颉书作为“诸家古法帖”第一收入书中,并注仓颉书曰:“在北海,此石虽不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元《至正金陵新志》又载:“昔周初有仓颉墓下得石刻,藏之书府”。以上两个记载,说明【仓颉书】石刻是得自寿光仓颉墓中,人们发现这一石刻后,便收藏于书府之中。
日照天台山摩崖石刻象形文字:夏日,星月,王凶,焚吉。
其大意为:夏族祭拜日月星辰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凶化吉,能迎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夏字在金文中有许多写法,其共同的特点是:一人头顶或手举太阳,这与华为太阳古称同义。”夏族即华族,华族即夏族,总之华夏族是太阳族的称谓。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特征,五千年的文字从未消失过,也从未中断过,今天读五千年前黄帝文字,仍然能够认识,读懂,读通,理解其义。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那里有五千年的黄帝文字,还有唐虞文字,还有夏朝文字,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上古文字的珍贵宝库,这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
六,仓颉造大篆。
一谈大篆,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史籀大篆,很多学人承认史籀15篇为大篆,很少会想到仓颉大篆,原因何在,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史籀创造了大篆。秦始皇焚书坑儒,废弃古文,到汉朝时,许慎已经见不到仓颉大篆了,所以就以周朝的史籀的15篇为大篆,一直延误至今。在先秦时,人们还记录着仓颉大篆的一些情况。
《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李斯《用笔法》一文内容:“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从以上的史书中,我们知道在秦朝以前及后来,都有仓颉造大篆之说,尤其李斯所说上古造大篆,与[吕氏春秋]中所说的仓颉造大篆”是一致的。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唐代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记载
:“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秦代以前,都说仓颉造大篆,仓颉造古文,秦始皇焚书坑儒,毁古文,许慎时期已见不到仓颉古文了。
综上所述,由仓颉造字到仓颉造古文,造大篆,实际上,就是一回事,文字从产生起,首先是为官方服务的,篆字就是官方文字,这很正常。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云:
原来上古的仓颉大篆、夏篆都被独夫民贼秦始皇焚书坑儒毁了。到了许慎写【说文解字】时,只见到史籀的籀文15篇的残缺断简,许慎连商周甲骨文、金文,很少见到,故称史籀的复篆为大篆,致使许慎以后,人们将错就错,一直错到今天,今天的学界从不提也不相信仓颉大篆和夏篆,致使仓颉大篆和夏篆被历史尘埃和厚厚的火山熔岩所掩埋,才造成今日不被人知晓的结局。
七,仓颉造完字后怎么办?
汉字的推广和施行情况。两年,人口一千万左右
仓颉完成汉字系统的发明创造,送交黄帝审批,批准后,在朝里内外推广施行。
汉字的发明创造,从始至终都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决不是自发的,也不是劳动人民集体造字,然后约定俗成。
假设劳动人民造字,然后约定俗成,文字就流行开了。这把文字的发明创造、推广施行也看的太简单了。约,法也。定,制也。约定就是朝廷的法制,由上而下,必须执行。俗成,指民间或社会人员必须遵守。其它的解释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总之一句话,文字造早了,不行,文字造晚了,也不行,就是造的及时也不行,文字不是自发的由不相干的人完成的。文字的产生肩负着重要使命,是黄帝根据国家行政的需要,让仓颉造的,仓颉受鸟迹的启发,创造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转注字{即六书},黄帝命仓颉造字是第一步,仓颉造字是第二步,第三步是政府的强制推广,这一步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由于仓颉造的字,主要是朝廷和州府官吏使用,所以又称官方文字,或称仓颉大篆。到此,仓颉完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至于别人造的字,是进不了这个体系的,朝廷不会给推广,也不会自己自然流行。
教育从上古就存在,农业种植教育,是黄帝时代教育内容之一。《易·系辞下》:“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轻重篇》“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淮南子·修物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本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所就。”
各种各样的识字班,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磋商,修改,定稿,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约定俗成还包括对朝廷推广的文字不能增加或减少笔画,不能随意改动,必须按朝廷公布的文字使用、书写,推广、应用。
《尸子·君治篇》:“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易·系辞下》:“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管子·轻重篇》“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
《淮南子·修物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本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所就。”《新语·道基》也称:“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尚书·尧典》中,记载舜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
《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有虞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管子》佚文:“黄帝立明堂之仪,舜有告差之旌,汤有总街之匡,武王有灵台之候。”这些记载说明:明堂在黄帝时代就已出现,明堂作为国家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文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字是国家产生的标志,是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灵枢.病传》说:“生神之理,可著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
《黄帝内经》如玉版第六十:“黄帝曰:善乎方,明能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从【黄帝内经】里,我们可知黄帝时代已经有玉版和竹帛文字了。黄帝时代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的文字,有十几万字的鸿篇巨制,一点也不奇怪。
黄帝对文字的审批通过,约法三章,推广施行。
汉字系统的完成,只是进行了一半,大量的繁琐的工作还在后面,
征求意见,修改文字,定稿,编写完整的识字课本。经过黄帝审批通过。
建立学校,培养教师,传授学生,成立识字班,写作班,刻写作坊,出版朝廷的各项法律文献及重要著作。这是汉字系统推广实行的至关重要的一步,黄帝和朝廷起到了关键作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由上而下由里到外限时推广完成。有学人讲汉字是约定俗成的,在民间自然形成,这只是现代学人的一种假设而已,想当然耳。
八,仓颉造字的作用和影响
文字的作用和影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炎帝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黄帝造了“指南车”,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居今识古,其载籍乎。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淮南子·本经训》:“昔
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
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汉字的发明创造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天雨粟鬼夜哭,为什么鬼夜哭,鬼怕文字记下他们的罪恶,记下它们丑陋的行径。鬼才怕仓颉造字,鬼才怕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字历史,鬼才不希望仓颉造字,鬼才把仓颉造字打入泠宫,仓颉造字会让他们原形毕露,一辈子信口雌黄什么也不是,长期以来,学界有些人怀疑仓颉造字,否定仓颉造字,其个人动机是不纯的,他们把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把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把刻划符号和图画当作汉字起源,把劳动人民说成是汉字的创造者,把传统的汉字起源鼓捣没了,这是整个学界犯下的一个时代的错误,说错误,是指一般学人讲的,对少数的学科带头人及疑古派,应该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为什么将仓颉造字概括成八个步骤?为了便于记忆,为了便于对仓颉造字的理解,这是中国汉字起源的唯一传统理论,只有仓颉造字才能解释清楚汉字系统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从仓颉造字算起的,仓颉创造了汉字,汉字也创造了仓颉,五千年的文字,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文明和厚重的历史,仓颉造的文字,记录了中华民族时时刻刻奋斗向上的足迹及不屈不挠的形象,记录了我们跃上世界之林,伟大复兴的辉煌,汉字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见证,仓颉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文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