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的石油工人,学习掌握知识要像勘探石油的钻头一样,永不停歇地去钻探,多采知识才能多采油。”说这番话的人叫代旭升,是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二矿一位普通的产业工人,也是一位采油高级技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代旭升参加工作37年来,先后自主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1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0项获胜利油田和东辛采油厂革新成果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因为贡献卓著,代旭升先后被授予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并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殊荣。
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位普通采油工人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把学习作为人生最大快乐的攀登过程——
只有知识才能优化自己
今年54岁的代旭升,1972年初中毕业后进胜利油田当了一名采油学徒工,一直从事采油工作至今。刚到油田的代旭升面对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置身石油工人战天斗地不畏难的热烈氛围,曾经被深深地感染。由此,努力做一个最好的采油工人的信念,在他心底萌发。
要做一个最好的工人并非易事,只有初中学历的代旭升刚开始就遇到“拦路虎”。拴刮蜡片、量油、测气等,本是采油工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因为技术不娴熟,经常出现小毛病和误差,让代旭升颇感力不从心。此时,工作中还有一些“不顺劲”的事,如果革新创造一下就可能解决大问题,但因为缺乏专业知识,也只能干着急。这时的代旭升心里十分清楚,以自己现有能力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还远远不够。
“我脑海里经常浮现在2毫米粗的钢丝绳上打结拴刮蜡片的场景。”对当学徒时的这段往事,代旭升至今记忆犹新。油田自喷井,很容易有油蜡附着在油管管壁,影响油井正常生产,因而清蜡就是采油工最基本最艰难的工作。
钢丝绳打结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练,而学习、钻研需要他付出比打钢丝结更坚韧更顽强的努力。他暗暗下定决心:把学习当成自己的最大快乐,努力用知识来提升自己、优化自己。他咬牙挺着,打好学习和钻研上的“钢丝结”。
知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
刻苦学习的拼劲,不服输的钻劲,持之以恒的韧劲,让代旭升从知识中积聚了巨大的能量,点亮了他智慧的火花——他把工作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逐项进行攻关,使制约的“瓶颈”变为增效的“加速器”——
“我当时的想法是,怎样才能让工友们不再受这攀上爬下的折磨?”抱着这个想法,代旭升白天在井上观察,晚上在家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平衡系统和储油包的结构原理。方案做了十几个,图纸画了上百张……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气压式加油包”终于装到了井上,工友们再不用爬上抽油机加油了,也不用担心从高空掉下来了。第一次革新的成功,点燃了代旭升继续创新的热情。
1993年10月,采油二矿在边远地区一连打了十几口新井。当时,由于附近没有气源点火加温,这些管线冬天隔三差五就成了“灌香肠”,影响原油正常生产,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疏通管线,干部工人们天天担惊受怕。代旭升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三九严寒的季节,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一口口油井之间。夜深人静,他一个人躲在屋里构思、研究,设计草图。经过90多个日日夜夜的上百次计算、设计和试验,“节能电加热器”问世了。这项革新也成为代旭升的第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而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长期以来,由于油井套管气压力低,往往直接排入大气中,既造成巨大浪费又严重污染了环境。2003年,代旭升又跟套管气较上了劲。历经3个多月的试验,“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的诞生终于结束了套管气回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实现了每年创效1000多万元。
——2004年,代旭升发明了集原油回收、除砂、防火、防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计量站“玻璃钢污油储存罐”,使胜利油田的2000多个计量站年均节油价值30万元。
——2005年以来,为避免油田开发后期出现油井受地质、井筒等因素影响而报废的问题,代旭升提出了“提捞法”采油建议,并发明了《自动泄压式凡尔抽子》和《自热式配重器》。此项发明填补国内“四次采油”工艺空白,使用以来共捞油2376吨。
努力和心血没有白费,代旭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革新试验,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认可。1993年,他成为了胜利油田首批采油高级技师;2005年,他被聘为油田采油技能大师;2008年,他成为了油田首席技能大师。而这些荣誉的取得更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代旭升更是“扭住学习不放松”。
一位普通采油工人的价值,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提升。
让知识成为传帮带的利器
尝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甜头的代旭升,还努力在更大范围内把自己学习的体会和精神,传给油田更多的年轻人,让这种不知疲倦的学习劲头去感染,带动更多的石油工人成为爱学习、勤钻研的高素质人才,共同撑起中国石油的美好明天。
在代旭升勤学苦钻精神的感召下,一个学习代旭升,做学习型、知识型职工的奉献创新活动已经在胜利油田蔚然成风。许多青年职工纷纷拜他为师,现在他已经收了67个签约徒弟,这些徒弟又都有自己的创新活动小组,每个小组都有20~30名徒弟。如今,这些“徒弟徒孙”遍布胜利油田,其中有4人在全国技能竞赛中获奖,7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6人晋升为技师或取得油田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
多年来,代旭升还始终把技术的传、帮、带作为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自主创办了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网,并实施网上助学助教活动。这个网站开办两年多来,点击人次已达10余万,成为青年工人请教疑难问题的“技术家园”。
同时,代旭升还牵头组建了“工人技术创新协会”,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创新,带动了采油职工技术素质的提升,也实现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层出不穷。如今,技术创新协会不仅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课堂,更成为孵化创新成果的摇篮。仅代旭升所在的胜利东辛采油二矿分会成员就年均推出创新成果70余项,年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
“从代旭升老师身上我们认识到,不论从事何种行业,不论学历高低,只要你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你就一定会成功!”代旭升的徒弟、东辛采油11队高级技师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