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拍这个故事的?最初的故事和现在的成片有什么不一样吗?
问:你们把《绣春刀》定义为类型片?
问:大陆的电影人其实受港片影响挺大的,像吴宇森,徐克,他们电影里面的武侠情怀还挺重的,对你有没有什么影响?
徐克武侠电影《刀》剧照
但是,反过来说,武侠片其实也要发展,进化的,如果是老是原来留在原来那个状态里面,观众不会太喜欢,观众在成长,看的东西越来越多,电影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你不可以再用二三十年前的思路去拍电影,所以让这个类型继续能够在市场生存下去,就是真的要让他变化,你看徐克已经在拍《狄仁杰》了,他的故事已经不是在江湖了,这个就很厉害,武侠片真的要跳出江湖那个格局。因为那个格局已经离观众越来越远了,观众已经不太关心那种东西了,那种纯想象出来的浪漫。他们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跟自己距离很近的人物和故事。
问:对片子还有你创作上影响比较大的是什么?
路阳:我们这拨人小时候是看动漫长大的,对于漫画都很喜欢,我比较喜欢《乔乔奇妙冒险》《寄生兽》《剑风传奇》,都是一类比较硬派的漫画,就是那种一个人对抗全世界那种主题的东西,这些东西也影响到电影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影响到的不会是某一部,这种影响有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绣春刀》的很多参考片,他里边有很多是漫画,可能这个东西别人会没法想象,我为什么要用动画来做参考?其实,我们这拨人吸收营养的渠道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止是小说或者是文字或者是电影,还有更多,你像包括游戏,还有一些网络上的东西,其实都很好,很有意思,它会让我们做的东西,更有我们这代人的特质,会更有时代感。
问:给我们讲讲你找投资的一些经历,当时具体找投资的时候预算是多少?
路阳:预算,最开始的时候是定在两千万,但是后来慢慢的因为找钱的时候很长,差不多经历了两年半,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钱都在涨,演员的钱也在涨,工作人员的钱也在涨,制作的费用也在涨,所以最后其实到2012年的下半年的时候,制片人说现在还是要用三千万来做这个电影,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去保证电影的品质。但是找钱其实很难,因为那两年古装片表现挺疲软的,我觉得不一定是市场的问题,但是总之是大部分的古装片卖的都不好,所以投资方对投资古装片这个事情,其实挺谨慎的,所以当时其实跑了大部分的公司,但是都最后都没有人投这个电影。那个时候他们都建议说,要不然你拍个现代片,浪漫爱情或者是轻喜剧的什么的,但是我就想拍这个,所以就慢慢的找钱。
问:电影的监制是张家振先生,因为他之前都是和吴宇森导演合作比较多,你们是怎么合作的?对你有没有什么帮助?
路阳:我必须得说,如果没有张先生的话可能就没有这部电影,他帮了我们非常多的忙,而且都是非常关键的,包括演员上,在投资的尝试上都帮了很多的忙,他又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创作上的自由度和空间,关键的时候加以点拨,让我们避免一些弯路。张先生非常非常的棒,我非常敬佩的人,他是这个电影一个特别关键的人物。
当初,我们制片人王东辉给我说我们需要找一个监制去保证我们这部电影的成活率,他跟我说了很多监制的重要性,我说好,那我们找谁?他说找张先生,我心想他怎么可能会来,他说你先发剧本给他看看,如果剧本好能打动他的话,这事也许后面有戏,后来就发了剧本。应该是2011年的秋天我们又去釜山电影节,张先生也去,然后就约了在釜山见面。在酒店的大堂跟他聊天,很紧张,但是张先生一见面就给我说很喜欢这个剧本,说拿到之后一口气读到完,他说我愿意帮你们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这可是一个殿堂级的前辈,说愿意来帮我们来做这个电影,那个时候就觉得这部电影有戏了。那天,我印象很清楚,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就听到隔壁桌有一个人一直在笑,那个笑声很有特点,很熟悉,我探头一看,是宋康昊在跟两个朋友在聊天,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所以那天觉得真是太幸运了,同时能一天碰见好多好事。
问:那现在这个片子主要的投资是?
路阳:中影。中影投了80%,然后新影集团投了10%,大楚长歌投了10%。
《绣春刀》工作照,路阳给王千源讲戏
问:《绣春刀》从制作开始,前期和后期的周期是多长?
问:给我们介绍一下《绣春刀》的制作班底吧。
路阳:制作班底是,其实如果你仔细去看演职员表的话,你能发现主要的制作班底是从《盲人电影院》的时候就在了,包括摄影师、剪辑、录音师,一直都在,当然这几年拍的过程中也会有机会认识到新的合作者,包括投资方也会去介绍,慢慢形成的一个相对固定团体。在这个行业里面,他们都是在这个年龄层段非常顶尖的那种人才,像剪辑师利赟,她剪过《碧罗雪山》,那个电影当时拿过很多奖,也在《龙门飞甲》那里做徐克导演的现场剪辑。可能他们听起来是名不见,但是真的经得起传,都很厉害。像摄影师韩淇名,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做摄影指导,就没做过一天的助理,是非常有想法而且特别敏锐的一个人。然后我们团队很像是家庭的关系,太亲近了因为我们,我们沟通上没有任何的成本,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这个我觉得这个气氛是我所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团队的话,我也就不想拍了,我觉得我肯定完成不到这个状态。我挺希望继续保持这么一个团队在一起,大家一块儿去拍东西。
问:《绣春刀》好像有另外一位编剧陈舒,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路阳:我们两个很有默契,就一块儿合作很有默契,互相了解对方的风格路数,她很了解我,也很清楚我想讲什么样的东西,在一块儿写剧本的时候省了很多力气。两个人搭档的时候,其实需要一个互相融合,有的时候需要坚持,有的时候是需要互相在一个方向上使劲。我们两个从做故事的就开始,包括人物,然后到剧本的创作,都是在一起做的。其实《绣春刀》是我们俩把故事想好以后,然后我写前面的开幕的部分,可能写到三十场,然后我们俩看完之后觉得没问题,基本上确定下风格,语言的语境,叙事的结构,然后就开始分头往下写,再不断的修正对方写的东西,然后她写完了我会再去调,我写完了再给她看,她再去改,然后一遍一遍的往下抹,就这样,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当然不同的搭档的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对我来说这个搭档关系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绣春刀》剧照
问:能不能说一下《绣春刀》的开场设计是如何设置的?
问:电影里面的打斗戏你是怎么考虑安排的?
因为在动作的场面里面,我们之前就设计好要有哪部分的叙事,哪部分人物的刻画,哪部分情节的推进,要把这些东西都要融入到动作的拍摄里面,我们要同时拍摄这些内容的完成,有些特效是在前期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很确定这个元素我们是要的,前期设计好,当然动作这个东西随机是在于动作导演有的时候要根据现场的情况,根据环境,根据演员的状况要去重新设计,但是大体的思路都是要跟我们要叙述的内容去贴合,然后一块儿去碰这个东西。也有其实是在拍摄现场突然想到的,然后加进去。但是一定要跟文戏的叙事结构统一起来。
我们在做之前就跟和武指商量好说:我们不要一个港式的武侠片或者动作片的那种给人的感觉,不要那套路子,或者看起来把套路子感觉降到最低。当然这么去做,是肯定有原因的,第一是我们想要一个很写实的,就像类似于是《谍影重重》那种动作风格的一个东西,其实是跳出原来那个武侠片的一个动作思路的,这是其一,我觉得那个东西除了动作之外,要更能体现的还是讲故事的节奏。他会其实更类型化,它可能会损失掉一部分动作的美感,但它会更大程度上地去展现演员的表演,展现人物,展现故事,这些才是我当时想在这个电影里做的。
问:片子现在有多少个镜头?镜头如何规划的?
问:片子里面的兵器,包括建筑,服饰这些都特别讲究,这个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兵器上面,其实当时在剧本的时候,在剧本里面实际上就已经很清晰的提到每个兵器是一个什么样的。最后具体要设计出他们的形状,那个时候,在做分镜的时候闲了,就会跟摄影师我们两个人在那儿画,说这个人兵器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会有一个大体的一个形态,然后具体的细节设计都是美术老师的,美术指导赵宇去做,包括刀柄的花纹,刀身的纹路,包括颜色,质感,他都会去做进一步的精致的考量,但是我们有一个先期的形态的指导,比如说我会说丁修就是苗刀,但是我不要刀鞘,我要一个皮革的包裹,因为他是一个浪人的形态,肯定不会是一个很精致的刀鞘,它一定是常年的磨损,使用有质感的一种东西。然后就会去跟美术指导去讨论这些细节,他会给我们好多好的想法,然后一步一步的在图纸上他一稿一稿的去调整去修正,最终到一个我们都会特别喜欢的样子,再把他做出来。
问:这部戏你会感觉有什么遗憾吗?
路阳:其实我很喜欢最后完成的这个电影的样子,我非常喜欢它,我可能是第一次这么喜欢看到自己拍的东西,很高兴,很兴奋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人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说到你退休的时候可以拿自己拍的东西出来看看,觉得这个,虽然很多遗憾,很多地方有问题,有的地方不好,但是很高兴在年轻时候拍过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这么想的。
路阳:不要去考虑就是市场或者是电影节,说白了,我没想过是要拍一个文艺片还是一个商业片,很早的时候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说,只有中国有这个区分,国外其实只有类型,它只有类型的概念,可能有的类型更卖钱一点,有的类型不是那么卖钱,但是我觉得它本身初衷都是要拍一个好看的故事,你可能说伍迪·艾伦的东西他很好看,但是你让他跟那个复联去比,那肯定是复联那个类型更能吸引绝大部分的观众去掏钱买这个票,但他并不是一个文艺和商业的区分,这些电影放到一块儿都是好看的,爱电影的人都会去看这些电影,所以我觉得别去考虑那些东西。如果你说:我就要拍一个特别卖钱的电影,这样的话,那你就要预设很多观众一定会喜欢的元素,然后要去判断观众的心理,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就要放掉自己,完全去为别人考虑,去臆测别人的喜好,其实那个也是对观众的一种不尊重,你怎么可能猜到别人在想什么呢?你怎么知道那是观众想要的?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你是要去判断的,但是你要有一个自己主观的态度,就按照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拍,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