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是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通过解读心理学效应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剖析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非理性行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透视社会。当我们从各种失意的状态中走出来时,再回头去看当时的情境,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调整了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一切仿佛都不一样了,就好像当时的困境是自设的牢笼,是将自身作茧,绑缚于心灵和意识的困顿中。
影响一生的十个心理学效应,掌握一个便能受益终身
设定高目标,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
每个人都是天才,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出发点
有时沉默,便是最好的沟通
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心理名片,可以更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
换位思考: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的心思
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最难的
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
-NO.1-
吉格勒定理
-NO.2-
卡瑞尔公式
-NO.3-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一学期下来,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于是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不善于构图和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只有找到了发挥自身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施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NO.4-
古德曼定理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适时沉默也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一位厂长打算低价处理厂里的一批旧机器,他估算的最低价格为50万美元。谈判中,一个买主针对这批机器的缺陷,滔滔不绝地抱怨了很久,说它们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钱。厂长一言不发,耐心地听着对方的抱怨。
最后,那位买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责的言辞了,突然蹦出一句:“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80万美元,再多的话,我可真不要了。”厂长大喜,当即与他拍板成交。这位善于沉默的厂长,一句话没说便轻而易举地多赚了30万美元。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当你能够心领神会的时候,沉默便胜过千言万语。
-NO.5-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卖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不能算是判断。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向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做决定,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NO.6-
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即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如果发表言论的人社会地位高,事业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NO.7-
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于是在到另一家公司应聘前,他提前打听了该公司负责人的历史,并意外得知该负责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在应聘时也谈及自己求职经历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而这一席话也果然博得了公司负责人的同情和赏识,最终应聘成功。
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面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快拉近彼此距离。
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和态度,寻找对方与自己的共通点。由此制作的心理名片,经过恰当的使用,对于人际交往处理和建立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NO.8-
投射效应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去认知和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事物的感受来推测和判断他人。总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会觉得,自己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即是他人的认知,而忽略了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标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在潜意识里总是喜欢预设他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和观点。这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效应,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好胜心强的人,总以为他人也喜欢与人一争长短;而喜爱吃榴莲的人,也会觉得不喜欢榴莲的人简直不可思议。
学会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与人交流和沟通,并达成共识。
-NO.9-
巴纳姆效应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是否觉得这段话对自己的形容很贴切?这其实是一段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合的话。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实际上这不过是对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这种倾向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NO.10-
视网膜效应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视网膜效应”。当我们自己拥有某件东西或某个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别人是否和我们一样拥有这件东西或特征。
一个人一定要养成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习惯。一个能看到自己优点的人,在视网膜效应的影响下,也会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能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