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的科技创业题材的轻喜剧《硅谷》第三季最近在创业圈大热,豆瓣评分也表现非常优秀,高达9.5分。《硅谷》在人物设定上以SteveJobs、LarryEllison、PeterThiel等一众硅谷元老为原型,也暗地里调侃了Google、Apple、Twitter以及整个硅谷真实创业故事里的百态。基于这种和现实的高度映射,剧中创业公司PiedPiper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的确也是现实中创业者可能会遇到的。所以,这部剧也许能够给予创业者带来不少的启发。
文|吴显昆
《硅谷》这部剧很大的一个特点是现实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比如在第二季PiedPiper用它们的压缩技术直播了一个被困在山谷里的倒霉蛋喝自己尿的情景,启发了谷歌完善最新的VP9编码技术,并在Youtube等流媒体平台提供了支持,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了国内直播玩得如火如荼的局面。
所以不论是从互联网创业者的角度去感受PiedPiper,还是投资人们体会Raviga的日常,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有时在中关村坐地铁,身旁喜爱调高音量以自我沉浸的程序员的耳机里,可以隐约听到SiliconValley的片头曲《StrechYourFace》,彼时心绪可能也飞到了PaloAlto。
因此,让我们以剧为课本,学习一个,以绕过剧中PiedPiper所遇到的那些创业「万年坑」。
找到最佳应用方向
在故事的最开始,Hooli的工程师RichardHendricks想要做一个帮助音乐人判别是否对别人的乐曲构成侵权的网站,被孵化器的房东斥为「界面复杂到无人可用」,Richard自己也自嘲道「除了用户一切都全了」。
不过可爱一根筋的程序员Richard同志并不死心,他在TED大会后拦住了著名投资人,以投资了Facebook、Linkedin的PeterThiel为原型,在剧中Raviga管理合伙人的PeterGregory,并且投其所好佯装辍学生,获得了向他Pitch的机会,结果Perter觉得「连复述这个网站的用途都很难」。而且其面向的受众「词曲作家」实在太小。
但是这种音乐搜索网站,如果想要达到好的音乐无损播放和匹配效果,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压缩技术。这个音乐侵权搜索网站的真正价值被几个Hooli员工发现之时,Richard对此间蕴藏的巨大价值还几乎没有察觉。
直到Hooli和PeterGregory的来竞价争抢PiedPiper之时,经由Raviga的Monica道明其中的无限价值之后,Richard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拿国家点火装置来做饭。
之后,PiedPiper转型专攻压缩技术,才算走上正轨,来到桌前成为玩家。所以对于有些创业公司,特别是技术型的创业公司,可能会出现应用方向上的问题。如果在早期没有认识清楚合适的技术应用点,就难以充分施展技术的用处,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磨刀之后考虑砍什么树也很重要。
开除员工要果断
PiedPiper的投资人PeterGregory希望团队能够尽快进入一个正式的状态,而往往一个初创企业在结构上走上正轨,总伴随着团队人员的调整。于是从Hooli跳槽来PiedPiper的Jared帮助Richard组织了一场对原有的团队的重新面试,试图找到每个人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
很不幸,Richard的好朋友「Bighead」Bighetti在这个问询过程之中,暴露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他对团队来说毫无用处。Richard试图挽留Bighetti,因为很朴素的想法「Heismybestfriend」,但是商业就是商业,CEO给好朋友顺便发一份薪水的事情是不应当存在的,于是Bighetti被开除了。
很多创业团队的CEO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没有办法果断的去开除一个于团队向前走有消极作用的人,这些人可能身份特殊,是CEO的好朋友,女朋友,男朋友,甚至亲戚爹妈。但是,作为一个有职业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的领导者,CEO这时候在开人方面必须果断,否则不仅仅打击其他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影响工作进度,甚至可能招致对CEO本身能力和品行的质疑,最终导致团队内部矛盾激化,创业失败。
注意保护你的核心知识产权
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利用这次伪装的见面会剽窃了PiedPiper的算法。当你有一个确实非常关键而机密的方法,有的时候确实需要好好保护你的知识产权。曾经就有创业者向我抱怨曾经有团队以这样的形式剽窃了他的经验。
估值和融资额不一定越高越好
在第二季里,孵化PiedPiper的孵化器所有者,同时也因此获得PiedPiper10%股份成为联合创始人的ErlichBachman带着Richard开始了风投拜访之旅。
在转变在VC面前Pitch项目的思路之后,Erlich从艺术品位到茶点口味,甚至「Puthisballsonthetable」,全方位的羞辱了各路VC,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来说,就是「Lowertheirvalue」。人啊,就是逃不过这些套路。于是在剧中,各家VC纷纷争相向PiedPiper提供估值水涨船高的TS,从「只值1200万美元的底线」一路飙涨至Raviga提供的「20millionat$100millionvaluation」(投资2000万,估值1亿)。
PiedPiper的团队对此非常兴奋,理所当然,似乎所有创业团队都欢迎「更高的估值,更大的融资规模」,但是实际上,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种情况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吗?Richard如厕之际,本剧里的「VC小使者」,Raviga的AssociatepartnerMonica绕到房子后和Richard见了一面,给Richard道清了「RunawayValuation」(过高估值)的长远弊端。
大多数的创业公司倾向于一味追求估值高企,然而过高的估值在企业成长的长周期里却不一定见得是好的。首先,首当其冲的就是下一轮次的融资,这是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面对当前估值还低于前一轮估值的企业,投资人很难认为是一家优秀的公司。
而创业从idea到IPO,或者即使是通过收购的方式退出,都需要经过一个不短的周期。如果过于看重眼前而缺乏远见,企业虽然不会胎死腹中,但往往会早年夭折。
而且,创业公司钱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如果创业者有过多的资金,团队的紧迫感就不会那么强烈,也不会迅速转型。一轮一轮的融资,其中有自然的规律,每一轮拿到的钱,足够进入下一轮就可以了。
因此,创业公司最好扎扎实实保持一个良好的节奏,纵使是希图爆炸性增长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由稳健的积累蓄力为基础的。
选对一个好的投资人很重要
在被Hooli起诉以后,考虑到这项诉讼的风险,各家VC纷纷放弃了对PiedPiper的投资。走投无路的Richard接受了在创业圈内臭名昭著的暴发户RussHanneman的投资。
他在20年前将收音机放到了网上,撞了大运,被AOL收购成功退出成为「ThreeCommaClub」(十亿富翁俱乐部)。不过之后再无成就,以至于资产增长速度赶不上定期存款。
最令Richard蛋疼的是,当PiedPiper参与一家色情网站「Intersite」节省带宽的招标测试之时,Russ用一瓶酒不小心压住了电脑的delete键,删除了一个庞大色情网站超过9000小时的视频,这一行为简直全人类男性的公敌。
所以碰上这个一个投资人,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毕竟合约已签,条款生效,法律不可违,等待你的是无法摆脱的额外煎熬和痛苦。
因此,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是一个相互选择的关系。优秀的创业者更需要一个契合的投资人,借走他的天使翅膀帮助自己飞。创业维艰,选择投资人需谨慎,虽然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Russ这样的投资人,但是考察一个投资是否和你以及团队的理念契合,是万分有必要的。
创始人要对公司有掌控力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所有创业类的影视剧都会以乔布斯当年被苹果董事会赶走的经历为原型来讲故事。在《硅谷》中,Richard虽然拥有PiedPiper超过50%的股份,但是其投票权却较少,以至于在企业快速上升之时,Raviga的新任管理合伙人Laurie决定撤去Richard在公司的CEO职位,转而引入外部管理者。
而如同过去的所有故事结局,创始人不作为核心的初创企业,有大概率会遇到管理、产品理念等多方面的问题。CEO继任者JackBarker威名赫赫,人称「Action」(行动者),是一个经历过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的长者,属于那种思想被写进商学院教科书的传统管理角色。
而硅谷的精神却是要打破这些传统常规的教条,于是,不可避免,Richard和创始团队和Barker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至于Richard密谋在公司内部成立一个「小公司」,以颠覆Barker的统领。事实上,Barker的经历让他非常重视股价和变现,以至于忽略了产品本身。
幸(ju)运(qing)的(xu)是(yao),Laurie及时解雇了Barker。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初创企业可能碰到的问题,创始人最好要有对公司的掌控力。为了投票权,诸如Facebook、Google甚至强行搞出了投票权重不一的股票。就算你没有绝对的控股权,也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保持对企业的掌握能力。当然,早期创业公司最稳健的还是通过投票权,当企业越来越大之时,也许魅力人格也是走得通的一条路了。
小公司为何可以打败大公司?
曾几何时,创业者在兴奋地在各类场合路演完之后,都会被问道,「如果BAT做了这件事,你该怎么办?」
当然现在几乎很少有投资人再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怕被创业者反问「BAT也有战略投资部,那么你们是怎么活下去的?」
在剧中,因为PiedPiper的员工之前大多就职于一家科技巨头Hooli,大家跳出来搞Middle-OutCompressionSolution(发散式压缩算法解决方案)之后,并且在TechCrunchDisrupt这样的有影响力的科技竞赛中获得胜利,不出意外地被Hooli盯上。
认识到这种超级压缩算法前景无限,Hooli于是成立了自己的压缩算法部门「Nucleus」,以此来和PiedPiper竞争。
但在第二季末,Hooli的CEOGavinBelson发表了一通「Failureisgrowth,failureislearning,butsometimesfailureisjustfailure」的演讲之后,整个Nucleus部门全体被辞退。而在第二季初里,ThornstonGravesFund的合伙人却说Hooli将轻松打败PiedPiper,生生地打了投资人的脸。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Snapchat之于Facebook,从ACG起家的B站之于优酷土豆,滴滴出行兴起之前58同城里也有约车的功能,不胜枚举。
初创企业之所以可以战胜大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平台型大公司虽然总量巨大,但是分配到每一个单独的分支或者部门的资源不一定很多。借用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变革中国》中的「边缘革命」的说法,创业者在大公司的边缘业务上,在单个利基市场上集中用力发起「革命」,而大较企业往往决策流程较长,等反应过来,速度迅猛的优秀初创企业往往已经有一定体量了,此时如果大公司还想继续发展这个业务,就不是「我用资源砸死你」这么简单了。比如,巨头这时候可能就提出收购而不是打压竞争的方案了。
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退出方式,成熟的创业环境中,以收购的方式退出的比例远远高于目前中国的创业市场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边缘业务」也并不是仅仅满足「边缘」这一点,往往是大平台中流量虽然整体不大,但增长速度极快的业务,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一点规律来寻找创业机遇。
所以,不要惧怕大公司的存在,当你觉得BAT,或者「TABLE」已经占领了互联网每一个可以呼吸的角落之时,又有无数的「边缘革命」正在发生。
创业者要提高自身的PR意识和能力
Laurie随即安排了Raviga的PR总监在Richard约见C.JCantwell之前对它进行训练。但是不巧的是,Richard把C.JCantwell当成了PR总监,对她简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掏心窝子扬家丑的水平。
结果发现这人有诈,但是已经晚了。
Richard跟着Cantwell央求了一路,甚至对坐在车里的Cantwell表示「Ifyouwanttoleave,youaregoingtohavetorunmeover!」(你要是想走,就先碾过我!),因为我们呆萌的程序员同志一激动站在了车后,所以Cantwell一骑绝尘留下Richard在车后吃尾气了。
不过Cantwell提供了一个方法,让Richard提供更猛的料来替换对他的报道。而剧中Richard无意中得知Hooli对搜索引擎中立性结果的修改,最终不得不爆Hooli的这个「原则性大错」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险些酿成大危机。
Richard就是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重视产品和技术,忽视公关工作。当然,做出好的产品,研发优秀的技术是创业的根本所在,但是就现实层面而言,初创企业,特别是2C端的企业,如果不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无力应对公关危机,缺乏影响力,都会大大影响产品的推广,拖累企业融资进程,甚至直接危及企业本身的存亡。
多多运动,珍爱生命
第二季刚开头,以PeterThiel为原型的Raviga原合伙人PeterGregory死了。
原因是什么呢,他那时在塞伦盖蒂平原探险玩儿,营地里闯进来一只野马,是野马袭击了Gregory了吗?不,导游向野马开了枪,虽然导游打偏了。所以是打偏了的子弹落到了Gregory的头上吗,不,也不是。
然后是撞到了河马的身上吗?也不是。
这……
珍爱生命,远离VC业……
JustKidding,不过作为压力极大的创业者以及投资人来说,保持锻炼可能会成为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之一。所以,不论你有多忙,一定要坚持运动,保证身体健康,否则,一切都是建立在脆弱根基上的流沙,一吹就散了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