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仑饭店见到李芳芳的时候,她正忙于全国宣传。计划走四十多天,每天早起赶第一班飞机,睡下已经是两三点。“行李必须前一晚收拾好,因为早起唯一的能力就是把自己运送到飞机上。”李芳芳说。
李芳芳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尽管她不愿意透露具体情况,谈话间却屡屡提到严格的家庭教育。“我小时候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我老去书店玩,后来发现我的《十七岁不哭》摆进了书店,一时兴奋就说,这书是我写的,我给大家签字吧。店主的水笔漏水,两本书就弄脏了,我说家里还有样书,可以给你换两本。晚上回家拿着自己的书,被我爸看见,他说没想到你这么自恋,还去书店买自己的书。我说不是,因为弄脏了要给人家换。父亲一定要我当晚送去,他说这两本书对你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卖书人来说,都是成本。我很不情愿地送去,结果第二天瓢泼大雨,我看着窗外的雨,心想这样的天气我肯定不会送书,第三天我姑姑就来把我接到了美国。如果当晚没有去,也许一辈子无法完成自己的承诺。”
出版小说所得远远超出了付出
李芳芳出版小说《十七岁不哭》源自与父亲的一次“交易”。她从小来往于美国和中国两地念书,“家里人希望我得到中西方最好的教育,对此他们竭尽所能。”李芳芳说,尽管自己古文很好,作文还获过全国作文竞赛大奖,在美国还要被港台来的中文老师逼着写繁体字。有一次,父亲开出条件:“你要是能写本书,就不用写繁体字了,而且想去哪里玩儿都随你。”
究竟要不要在电视剧中涉及早恋情节,一度让电视剧中心的主任心存疑虑,李芳芳记得自己当年跟对方说:“您也有孩子,您可以决定自己的孩子看了这段情节是学会早恋,还是学会处理朦胧的感情。”最后,她把剧中心的叔叔给说服了。
赴美留学第一堂课是拉投资
因为迷恋那种“每天做个开颅手术、开胸手术,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人”的成就感,李芳芳很早便打算做一个外科大夫。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她却改变了主意。这是因为电视剧《十七岁不哭》最终对情节改动很大,李芳芳恍然大悟:“原来导演的权力这么大!”于是,她抱着玩票的心态报考了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并同时被录取。她征求家里意见时,父亲认为,医生压力太大,不如“每天走走红毯、接受接受采访”的导演来得轻松,也支持她转变择业方向。于是,李芳芳成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学生,还当上了班长。
“一年四万美元的学费不是个小数目,你不打工,岂不是要依赖家庭支付学费?”记者提出了心中的疑问。
“我自从16岁开始,就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你完全可以这样写。”李芳芳放下咖啡杯,解释道:“因为小说的版税、电视剧的收入足够支持我念书,而且我念电影学院第三年获得了最高奖学金,数目正好是一年的学费。”
“拉投资”是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给李芳芳上的第一堂课。“我记得大家给IBM之类的公司高管群发邮件,请大家来看新片会。我们请他们吃三明治,喝红酒,然后聊天。他们吃了喝了,也不好意思让我们空手而归,反正美国捐款是可以抵税的,走的时候就会在篮子里留下捐助,最少也是500美元,然后我们就把这笔钱平分,作为拍摄经费。这种事情,每年都得组织个两三次。”
寻找投资天天给老总发短信
在电影《80后》中,李芳芳试图用几个家境出现重大变故的年轻人串起电影情节,在摄影、美术上下足工夫,故事和表演也诚意十足,但还是有很多观众感觉被抛弃在故事之外,毕竟有几个“80后”能够成长在古香古色的花园小院中呢?
成本控制跟头越早跌越好
电影在杭州拍摄,李芳芳为了院墙外面的两三棵竹子,专门去山上运竹子下来,又或者是为了楼外楼的大西湖外景,付出了昂贵的拍摄代价。“剧组人问我,楼上两万,楼下包间两千,还有不要钱的请我们去拍,为何你非要贵的呢?这事儿有那么重要吗?”李芳芳说,“我觉得有,我需要大场面的外景,电影一共也就2000个镜头,如果每个镜头都打60%的折扣,全片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了。我要求自己每个镜头都要完成到95%以上。”为此,她没少和剧组的人争执,“有些跟头是越早跌越好,在如今这个商品社会中,你必须要为自己的经验不足埋单。”本报记者张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