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那个Y小姐,摩羯座。而X先生是我的男朋友,白羊座。
X先生从去年开始创业,经历了2个项目和2种身份,一个项目死了,另一个还活着。而他从一个CEO变成了CTO。
开始太顺利,以为很容易
复盘第一次失败的创业时,X先生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开始一切太顺利了,很快找到了合伙人,我就以为创业很容易。”
他们怀着“先做一个产品demo,拿到投资大家再出来”的想法,从开始就挖了“兼职创业”这个坑。
兼职创业是很多人的选择,裸辞风险太大,很多人还没有这个决心和资本。兼职创业看似能以较低的成本验证项目可能性,实际暴露了一个问题——选择兼职创业的人很可能还不具备创业的能力。
一个现实是,绝大部分创业项目都会死。创业成功的一定是一批既优秀又幸运的人,而这些人即使没有创业,在工作岗位上也应该是独当一面的,这直接反映到经济收入上。
合伙创业蜜月期总是短暂,X先生很快就发现,技术合伙人没有太多精力投入项目中,直接影响项目进度,以及其他合伙人的状态。
而技术合伙人变本加厉,一次又一次跳票。
最后,他们“和平分手”了,这件事让X先生第一次重新思考了合伙创业这件事,以前以为找到朋友一起创业就万事大吉,却发现有些人不适合创业,他们根本没有做好allin的准备。与其勉强合作,不如早聚早散。
找人不难,找合适的人很难。
透过BP,重新审视创业项目
X先生突然意识到,面对一个未知的未来,很难让大家坚持。与其埋头开发产品,不如先与资本市场接触,看看反馈。
X先生第一次写BP,前前后后折腾了2周多。他拿着BP找了一些熟悉创业投资的朋友聊。大家说话都比较客气,并没有直接给出太多建议。
这时就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判断力。
没错!很多投资人就是不靠谱
准备好BP,X先生终于要开始找投资。
我呢,虽是一个在创业投资圈里工作的人,但对找投资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实操,能给的帮助有限。
那段日子X先生特别盲目,有活动就去参加,有投资人约见就赴约。
一次经历很狗血,一家投资机构在路演上看到X先生的项目,希望约聊,X先生在中关村,对方在北京东五环。东!五!环!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靠,那么偏远不会是骗子吧?后来我查了查机构背景,有过一些投资案例。
X先生觉得不能错过任何机会,满怀期待过去了。
当X先生顶着烈日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到达约定地点后,对方劈头盖脸问X先生是不是在做某某方向项目,X先生一脸懵逼说自己在做的其实是另一个方向,对方说那自己理解错了。
我不知道X先生当时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我真的呵呵了。
不要因为前置的懒惰——不去了解投资机构背景和偏好,造成见面的不愉快。更不要抱着侥幸的期待,觉得既然有人约那见见面也不吃亏,没准对方感兴趣就投资了呢。
tooyoungtoonative!
找投资是件精耕细作的事,而不是广撒网。
创业维艰,这点小事,聪明的你难道搞不定?那也许你暂时不应该出来创业。
融资重在节奏感
X先生的项目融资陆陆续续进行,逮到一个投资人聊一个。往往聊完了对方就没音,造成他情绪波动很大。
也有一些投资人反映,项目挺有意思,但还需要再看看。
其实就是委婉的拒绝。
这让X先生很难过。那种感觉就像你拿着自己特别珍视,看好的东西出来,遭到了别人的冷漠。
复盘融资经历时,我们才意识到——融资的节奏感至关重要。所谓节奏感,既是融资这件事在整个公司发展中的节奏把握,也是对每次融资进度的节奏把握。
试推是先推一小部分投资人练手,可以挑那些不是你最想拿到投资的机构。然后根据投资人的反馈,优化BP,提升和投资人沟通的技巧。
如果你在这方面很小白,没任何资源,团队中也没有对此了解的成员,那么建议你找有经验的FA(FinancialAdvisor财务顾问)。
为什么说没有节奏感的融资就是作死?
很简单——比如半年了,你还在偶尔见个投资人聊一聊的状态中,团队很可能会质疑项目而离开,投资人很可能觉得你大半年还没拿到钱,项目一定不行。
可惜当时我们不懂这些,X先生也没有拿到投资。
那时,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陷入持续低迷,X先生很清楚,再不做出点什么,这个项目就要黄了。
辞职创业也许一切会好起来
“该辞职创业了”,这个想法在X先生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我很赞同。倒不是因为我觉得,兼职创业时遇到的这些坑,全职就可以解决。兼职创业不过是一个放大镜,放大这些坑,背后的核心是,你是否真的具备创业的能力。如果不具备,全职也没用。
最怕陷入自我欺骗——“因为我现在是兼职创业才导致很多事情不顺利(融资,市场拓展,产品开发等),只要我辞职一切就会好起来。”
X先生辞职了,恰好资本寒冬来了。(完)
本文作者@猎桔自习室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