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龚俊强、邱盛平和肖明志,三人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公司41.3%的股权。
二、公司主营业务
(一)安防行业是公司攻城略地的主战场
图表2:公司主营业务及主营产品发展历程
图表3:光学镜头ASP比较
安防行业一直是公司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2018年,公司实现总营收11.69亿元,其中安防类产品营收10亿元,占比达到85.76%。
(二)营收、利润稳健增长,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相对集中
上市以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保持了上涨的趋势,公司正常年份增速较为稳健,2014年受到安防行业模拟镜头向高清镜头大规模升级的带动,公司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爆发增长。公司盈利能力较为稳健,多年来保持毛利率和净利率稳中有升的态势。
图表6:光学镜头产业链上下游
在公司的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成本,近3年占成本比重均在80%以上,且有持续提高的趋势,远超人工及制造成本。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于公司上游原材料被日本企业垄断,而国产材料产能不足且品质难以满足高端镜头要求。
图表7:公司近3年成本结构(亿元,%)
图表8:公司2014-2018年前五大供应商(万元,%)
图表9:公司2014-2017年一季度原材料采购结构
图表10:2014-2018公司前五大客户(万元,%)
(三)公司技术实力超群
图表11:安防镜头企业竞争格局
图表12:2017年主流安防镜头企业市场份额(出货量)
至2019年一季度,除了继续巩固安防镜头产品优势以外,公司持续加强投影视讯、消费产品、车载产品等镜头的市场拓展,超短焦激光投影镜头已实现稳定交付,手机光学屏下指纹镜头也在本季度实现规模量产和交付。
总体上看,公司产品产销量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产销比一直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从2014-2017年没有太大变化。2017年开始非安防类镜头生产和销售量大幅减少,主要是公司产品结构调整,部分数量大、单价低的订单量减少所致,这部分收入却不减反增,平均销售价格大幅上升。2018年安防类镜头产销量大幅增长,公司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安防类镜头的销售均价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也导致公司在2018年营收增长25%,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扣非净利润仅小幅增长4.82%。
根据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介绍,公司的产品主要分自主产能及外协产能。当市场需求量非常庞大时,公司自身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也会对部分非关键的工序、零部件和少部分镜头产品进行委托加工和外协生产。按此推测,高端的产品基本上由公司自己生产,部分低端产品外协生产。也就是说,公司自己生产的产品售价更高,毛利率更高,外协生产的售价和毛利率应当明显偏低。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2015及2016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均保持在90%左右,2017和2018年的产销量总体上高于2015及2016年,可以判断,公司基本上满产满销,产能不足。2018年安防类镜头产销量一下子猛增,在募投项目未投产之前,依靠公司现有产能应当是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只能是依靠外协生产了,所以难免会拉低公司产品平均售价。
图表14:公司产能及产能利用率
图表15:公司自有生产及外协生产情况
三、募投项目及公司上市以来的运作
(一)募投项目
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公司募投项目主要是高端光电镜头产品智能制造基地扩建项目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建项目,供需投入36481万元,说白了,圈钱的目的就两个,一个是扩充产能,一个是盖楼。
图表16:公司募投项目
项目实施后,将新增年产各类高端光电镜头产品1740万台。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2018年公司生产安防镜头1396万台,非安防镜头279万台,合计1675万台,销售安防镜头1401万台,非安防镜头346万台,合计1747万台。如果募投项目全部投产,基本上相当于现有的产能扩充一倍,如果扣除外协生产的因素,则产能扩充幅度更大。
图表17:募投项目进展
(二)公司上市以来的动作
公司自2017年8月上市以来,总体表现低调,在对外投资方面表现得较为谨慎但又务实。公司上市以来主要有如下动作:
1、成立高清光电成像产品及激光设备智能制造项目
图表18:一期项目分析
图表19:二期项目分析
如果这个项目达到公司预计的效益,那么当二期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新增营业收入25.6亿元,新增净利润3.25亿元。要知道公司在2018年营业收入仅为11.69亿元,净利润0.72亿元,由此可见公司野心不小。
一期项目建设期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项目总投资0.6亿元,主要是筹建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武汉基地的业务。二期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项目总投资2亿元,主要是建设产品生产线,产品主要包括:
(1)新型激光显示产品,主要应用为大屏幕智能激光电视机和高清激光投影仪。
(2)红外热成像产品,可应用于军事夜视、森林防火、医疗检测等领域。
(3)AR/VR产品,主要是AR/VR的应用。
(4)智慧机器人产品,又分为安保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安保机器人面向室内和户外安保服务领域,联合开发iPartner系列保机器人产品,特种机器人面向建筑施工与安全领域,联合开发建筑作业机器人系列产品;以及智能泊车机器人、越野汽车自主驾驶系统、自主垃圾清运、载重货车的无人化改造等。
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新增营业收入3亿元,新增净利润3950万元,税收内部收益率25.3%,销售毛利率39.1%。
图表20:武汉项目分析
3、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合伙企业
图表21:合伙企业信息
2018年10月9日,公司公告已完成股权投资基金备案。根据公司2018年年度报告披露信息显示,基金已经投资了1个项目:
图表22:公司产业基金投资项目
深圳朗驰欣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领先的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专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控制、数字化智能服务装备、图象处理与智能视频分析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自主研发并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领先优势。
四、企业盈利和估值分析
在第三部分,我们已经分析了,如果募投项目投产,相当于现有产能至少翻倍,假定产销率依旧在90%以上(这个概论很高),那么相当于公司现有营收和盈利翻倍,参照公司近3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可以预计如果募投项目完全达产后净利润预计为1.5亿元左右。
再考虑公司所投资的三大项目,暂不考虑股权投资项目,仅就前两个项目而言,如果未来全部达产,按照公司预定的经济效益,那么每年新增营收为28.6亿元,新增净利润合计为3.645亿元。那么公司每年净利润总计将会达到5亿元左右,如果仅仅给予20倍PE,那也意味着公司会成为百亿市值企业。
目前公司市值仅为40亿左右,仅从募投项目的角度来说,这个市值已经是相对合理区间,如果跌至30-35亿附近,显然又会是一个绝佳的买点。从中期角度看,公司大概率成为百亿市值企业,股价有翻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