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网购“消费预警”“剁手”前要睁大眼睛
当直播带货成为各路玩家争抢的“高地”,频繁翻车、假货不断、刷量造假、质量存疑、售后无门......似乎也将直播带货带入一个微妙的时刻。
今年的直播带货“火”出了新高度。双11更是商家“标配”,目前,商家、平台和直播带货达人们都已经进入“双11”最后冲刺阶段。然而,近乎疯狂的“角逐”背后,乱象更是不可避免。
预警二:摸清优惠“套路”,谨防“先涨后降”被“忽悠”
“双11”期间,价格优惠是刺激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电商也因此打出促销牌,秒杀、折扣、红包、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不停歇,卯足了劲刺激消费者下单。然而,部分商品已经偷偷换了“身价”,商家依旧玩起“先涨后降”的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销表面让利实则清库存,甚至出售质量较差的商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检(2006)623号)第四条:“《规定》第七条第(一)项所称的“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预警三:平台玩法“接踵而至”,预售“定金”要留神
今年“双11”预热期间,各家电商平台玩法全面升级。于此同时,阿里、京东、拼多多纷纷推出“百亿补贴”互相钳制,据网经社不完全统计,今年双十一电商推出的玩法有:百亿补贴、消费券、现金补贴、现金红包、优惠券叠加等,累计补贴近1000亿。可谓“薅羊毛”的新境界,可谓是让消费者剁手更顺利、更优惠。
【消费提醒】对此,蒙慧欣认为,在平台活动过程中,红包可谓是“应接不暇”,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甚至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消费。蒙慧欣提醒消费者,这些平台推出的系列玩法,其主要目的提高消费者活跃度,引流且激活用户,提高用户留存度,另一方面则是宣传推广,激发消费者者购物热情,但也因此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购物不知节制,在其活动结束,消费者反应过来之后退货退款也会成为售后难题。
此外,消费者一定要看清并区分“定金”和“订金”,了解预售规则及时支付尾款,定金一旦支付不可退,而订金原则上可退。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京师(泉州)律师事务所丁秋萍律师曾表示,根据《担保法》第8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如果商家和消费者约定的是定金,那么消费者后期取消订单时,商家对于消费者预付定金是可以不退款的,从法律上站得住脚。
但实际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对于定金规则并不知悉也不会打开协议进行阅读,且平台和商家往往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因此为了避免在促销活动中存在引诱消费者提前下单的情况,建议商家在涉及定金不退的条款后面补充,如果商家违约,需承担双倍返还定金。
预警四:社交拼购或藏“猫腻”,下单需谨慎
随着社交模式的发展,低价拼购的模式早已不在陌生,除拼多多等拼购电商外,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推出拼团平台,双11期间各家电商的拼团促销活动此起披伏但也良莠不齐。
预警五:特价限购、消费返现,与实际不符
在以往的电商大促期间,经常出现某些商家推出特价限购、消费返现等活动,但实际上,商品页面上显示特价商品限购100件,前100名下单的用户消费返现,但实际却是,消费者成功下单后,商家却以已达上限或库存不足等理由拒绝消费者下单,或者并非前100名用户,而无法兑换返现承诺。
预警六:警惕发货陷阱,避开物流高峰
预警七:“电商专供”小心被“套路”
电商专供的话题一直被大家热议和警醒。一箱同品牌的纸巾网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装网店价是实体店价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样的电视机价格相差千元,实则型号仅差一个数字?这背后是品牌“电商专供”在“捣鬼”。“双11”电商大促期间,品牌商品成为消费者购买的主力军,然而被打上“电商专供”标签的品牌商品消费者需谨慎下单。
据此前网经社研究表明,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应当区别予以认定。“电商专供”商品虽为统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这里的“货”不仅仅指商品质量,也包括商品售价中包括的服务价值。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网购商品享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因此在服务体系上应差距不大。
【消费提醒】对此,蒙慧欣提醒,在产品质量上“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预警八:了解退换货规则,注意售后时效
预警九:部分消费金融高利息无提示服务费没有发票
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纷纷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分期乐、惠分期之类的“赊账服务”,而不少平台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大部分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为一次性还款的免息服务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续费服务,并且多数标明具体的还款金额。
【消费提醒】蒙慧欣提醒,消费者需明白任何的“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诧然。此外,开通并使用多个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容易造成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的情况。
预警十:小心各类诈骗,不要被“钓”钱
在购物狂欢的同时,许多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双11”,通过假冒淘宝客服、快递物流、以“解决售后”“退货退款”为名实施诈骗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4)快递货到付款、丢失诈骗:一般为消费者下单后因信息泄露,假冒快递员送空包裹,谎称需货到付款,消费者被骗运费;
除此之外,双11期间,各家快递公司包裹量大,容易出现丢失损坏等情形。有的不法分子借此乱象,还可能冒充快递员或快递公司客服,以包裹丢失、损坏需要给当事人赔偿为由进行诈骗。
(5)“秒杀”诈骗:商家设置部分商品为“秒杀款”,实际由系统设置,消费者根本无法成功“秒杀”,甚至还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一年一度的“双11”电商年终大促已经开启,根据往年消费投诉情况显示,先涨后降、虚假宣传、定金不退、发货迟缓、退换货受限、信息泄露、快递延误是消费者主要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