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1月5日
1.乡村教育最美“追梦人”——安定—刘海联盟团队
2.融爱坚守传真情——白蒲镇白蒲幼儿园融合教育团队
白蒲镇白蒲幼儿园融合教育团队现有59人,他们直面不解与质疑,积极寻求家长支持,努力争取社会资源,竭力为乡村特殊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担心语迟儿童SYY看不清自己发音的口型,张老师便张大口型、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教;自闭症幼儿LXY玩蹦蹦床后不愿意进教室,崔老师便扮演“空姐”让他愉快离开蹦蹦床;右脑瘫痪的XMY不会拿调羹吃饭,陈老师便手把手地教,等孩子吃饱,才匆忙扒拉几口凉饭剩汤……下班后,他们走进特殊儿童家庭,给无助的家长送去一缕温暖、一份希冀;夜深了,他们带着一天的疲惫,把年幼的孩子哄睡了,还忍着腰酸背痛,坚持仔细观看白天录下的视频,研究、记录、分析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白蒲幼儿融合教育团队先后让1名特殊儿童完全康复、11名特殊儿童获显著进步,以“融爱”的坚守,传递着人世间最无私的真情!
3.村民身边的“法律顾问”——长江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安法治文化宣传”团队
4.以真心换真情,以热血暖人心——长江镇“五星助梦”巾帼志愿服务队
长江镇“五星助梦”巾帼志愿服务队创建于2015年2月,现有巾帼志愿者35名。团队成立以来,每个星期都走进各个社区,到项目建设一线开展业务指导,进行帮办代办;走进各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审批方面的业务指导;深入群众当中开展社保民政法规业务宣传,传播生态理念;围绕脱贫攻坚,走访困难群众,开展结对帮扶;真情奉献爱心,到镇敬老院、镇中心幼儿园开展慰问活动。“五星助梦”志愿服务队成员祁伟了解到郭园社区王大爷因年龄原因,到服务中心办理独生子女证不方便,便带着“五星助梦”志愿服务队的小伙伴上门手把手教王大爷在网上申报办理独生子女证。四年来,像王大爷这样得到志愿者们无私帮助的人还有许多,真诚的服务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如皋市“优秀巾帼志愿服务队”、如皋市“五一”劳动奖状、如皋市“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5.情系留守儿童,爱筑心之港湾——如皋市“财政巾帼圆梦”爱心团队
如皋市“财政巾帼圆梦”爱心团队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志愿者41名。团队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扶贫济困、无偿献血等志愿活动。依托“财政爱心联盟”坚强后盾,以结对贫困留守儿童为重点,积极开展“共筑一个家,共圆一个梦”圆梦助学活动,形成以“邻里守望与爱同行”为主题,以“快乐圆梦”“七彩夏日”“放飞梦想”“感恩社会”为子项目的“1+4”服务体系,先后关爱帮助贫困留守儿童近100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家庭互助式关爱活动30多场次,捐款捐物10多万元。心灵上慰藉、感情上关爱,帮助多个情感闭锁、性格孤僻的儿童走出阴影、融入社会、快乐成长。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江苏省“十佳”巾帼志愿服务队、江苏省“我最喜爱的巾帼志愿服务团队”提名团队、南通市三八红旗手先进集体、如皋市“爱心护蕾”先进集体、如皋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
6.“爱心公证”护佑春蕾阳光绽放——如皋市公证处爱心团队
如皋市公证处以“爱心公证”彰显服务初心,连续3年组织10名公证工作人员,在江安镇葛市小学,为北元村15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设“法伴我行”公证春蕾班,并由其中8名女同志与春蕾班学子分别结对,定期轮流去儿童家里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和生活状况,与班主任沟通近期学习成绩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辅导,陪伴儿童读书、写作业,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遗憾,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婉约、耐心、细致”,在一次次暖心的家访、一本本承载爱心的书籍、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之中,树立起“贴心帮扶、爱心温润、知心促学”的关爱形象。此外,她们还发挥专长,通过定期为春蕾班开展公证法律知识讲座,为春蕾班的学子及家庭普及法律知识,协同家校关系、促进家庭和美,织就爱心传递之网,推动学校、社会、家庭共享法治成果。
8.银发生辉新时代——如皋市委老干部局“霞映皋城”志愿服务总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皋市委老干部局“霞映皋城”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于2019年5月,由25个志愿服务支队、375名离退休干部党员组成。广大老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心怀党恩、热心公益、奉献余热,广泛开展“五个助力”志愿服务:助力党的建设,新时代老干部宣讲团深入镇(区、街道)和部分市级机关部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多场次;助力脱贫攻坚,市农业农村局“田间地头”志愿服务支队组织老科技人员认真服务“三农”工作,原市农委副主任李明光同志退休后,自己开车走乡串户、不计报酬,一年当中有300多天奔波于农村第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市老干部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文艺志愿者深入镇村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新思想、放歌新时代;助力社会治理,如城退休干部单银凤同志牵头成立“社区鹊桥联谊中心”,无偿帮助大龄青年搭建相亲平台,已为3000余人进行登记服务;助力培育时代新人,市教育局、丁堰镇等老干部志愿服务支队组织离退休干部志愿者,积极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特殊群体关爱工作。老干部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出“最美夕阳红”,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别样风景线。
9.如心服务,情暖百姓——如皋农商银行“如心”志愿者团队
如皋农商银行“如心”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6年3月份,现有注册志愿者104人,由辖区内64家不同支行网点年轻员工组成,平均年龄26岁。他们在每周只有一个休息日的繁忙之余,以“同心同行共创共享”为愿景,自发参加公益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百姓。三年来团队先后深入乡村、社区、市场、学校、敬老院等开展金融公益活动200余场次。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5名,定期组织慰问,送去慰问金和爱心书包,组织在校大学生暑期或寒假社会实践;与社区2户孤寡老人进行结对,定期上门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打扫卫生,送慰问品,陪老人聊天。成立“金融知识宣讲”志愿者小分队,送金融知识到市场、工厂、田间、农户,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开展防金融诈骗、反假币宣讲、反洗钱、征信知识普及、阳光金融、防范非法集资等主题宣传。走进如皋中小学校30多次,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引导学生们了解金融知识、培养理财意识,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整个家庭”的良好效果。认准的事儿坚持做,坚持的事儿用心做,如皋农商银行“如心”志愿者团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把普惠金融服务送到雉水大地的百姓身边。
10.守护祖国未来,做有温度的检察人——如皋市人民检察院青春守护团队
11.江湖咫尺,情义天涯——如皋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江湖追梦令”爱心助学团队
12.用爱心播种希望——如皋市水务集团巾帼春蕾九华班“爱心妈妈”团队
如皋市水务集团巾帼春蕾九华班“爱心妈妈”团队成立于2017年4月,由20位女职工自发成立,与九华春蕾班的孩子们结成一对一帮扶,给孩子们带来家人般的呵护与温暖。两年多来,团队累计资助28位孩子14余万元和一些衣物、学习用品等。她们每学期给孩子们筹措助学金,精心挑选学习用品、书籍;逢年过节时,妈妈们还会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新鞋,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妥妥当当。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扩大知识面,爱心妈妈们还精心策划一次又一次丰富多彩的参观、游览、拓展活动等,让孩子们性格变得开朗,视野得到开阔,懂得付出与感恩。在关心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同时,爱心妈妈们还注重与孩子们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成长烦恼,鼓励他们好好做人、好好学习,与孩子们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爱心妈妈”与孩子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亲,谱写着一曲曲最美的“亲子赞歌”。
13.阳光医保暖人心——如皋医保“YB1+1”志愿服务团队
14.用真情和关怀为孩子们筑起爱的家园——石庄镇草张庄社区“寸草心”留守儿童之家
15.立志打通社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陈宽义
16.热爱公益的退休教师——郭齐赴
17.情系下一代,余晖谱新篇——高生平
高生平,男,中共党员,1942年5月出生,退休教师。年近80岁的高生平是一位从事40余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长,十年前,退休在家的高老发现社区留守儿童周末无人照看,着急又心痛的他联合社区其他“五老”,志愿担任叶庄社区校外辅导站教育辅导员,成了孩子们心中慈祥的高爷爷。十年来,每逢双休日、节假日,高老就在辅导站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开展免费课业辅导和课外教育。他深挖搬经本土特色,积极组织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自编自演“我智慧、我快乐”一课一主题故事会,参加“喜迎十九大,红心永向党”诗歌朗诵赛;在“强国富乡小康家”的“三史”教育中,孩子们“游焦港”话改革、颂党恩,感受家乡巨变,感悟国家情怀。2018年,在高老的号召下,叶庄社区校外辅导站开办了“雏鹰追梦”小记者站,孩子们“采访老党员”、参观中国红十四军纪念馆,在接受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中锻炼自我,增长才干。越办越好的校外辅导站,受到家长和社区干部的一致赞誉,高校长本人也先后获得如皋市、南通市优秀校外辅导员及江苏省校外辅导教育先进工作个人等荣誉称号。
18.助人为乐爱洒雉水——花花
花花,男,198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济南军区济南军械器材仓库工作,2014年从部队转业安置到如皋市国家税务局工作,现为如皋市税务局石庄分局一名普通科员。在部队,他从工资中拿出3000元,捐助给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到地方,他不改军人为民服务热情、不忘党员关心人民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从2005年起,他共出资10多万元,先后帮助聋哑学校、南通技师学院和如皋中学的12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2008年汶川地震,他不仅踊跃参加献血活动,还向灾区捐献了3.8万元。2018年5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如皋市慈善工作先进个人,助人为乐事迹在如皋电视台《民生零距离》栏目报道。2019年10月,他当选为如皋市民族团结促进会副会长,坚持以服务促团结、以服务促融合,提倡开展扶贫助困、文化讲堂、教育培训等服务,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19.勇救落水者的老党员——鞠生富
鞠生富,男,195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城北街道顾巷村人,苏州市姑苏区苏大北小区保安。201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他和往常一样正在上班,突然听到一名保洁师傅奔跑着在小区里大喊“有人落水了”,他立刻骑上自行车赶了过去。到小区荷花塘后,他注意到水面上漂浮着一件衣服,但看不到人影。见此情景,鞠生富断定肯定有人在水下,而且已经失去了意识,得赶紧把人救出来。当天正值霜降,鞠生富不顾河水冰冷刺骨,忘了自己身患关节炎,立刻脱下外套,毫不犹豫地扎进水里。幸亏荷塘水不太深,只是有很多淤泥,好不容易到达落水者身边后,他死死抱住落水者用力往岸上拉。到了岸边,围观群众和其他赶来的保安合力将落水者拖上了岸。随即,赶来的120救护车将落水者送去了医院,经过全力抢救,落水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事后,被救者及其家人表示十分感激,想要重谢他,他执意婉拒,“我是有45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件事应该做。”
20.扎根农村沃土,筑梦辖区平安的好民警——金彦学
金彦学,男,1982年9月出生,九华中心派出所副所长。2006年警校毕业后,他扎根农村基层一线13年,用心守护一方平安,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九华地处如皋南部,金彦学家住城区,每天上班要往返60余公里,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到家,第二天又早早地出发上班。他始终心系群众,亲民爱民,坚持上门入户,与群众打成一片,为民分忧愁,帮民办事,保民平安;他努力做到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当好社区“老娘舅”,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从警以来,他先后受到各级嘉奖十余次,被如皋市政府记个人三等功。
21.爱与生命同行——刘铭兰
刘铭兰,女,1965年3月出生,如皋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一名德技双馨的医务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爱心与敬业诠释着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作为妇产科医生,她经常抢救宫外孕、产后大出血等失血性休克患者,深知血源的宝贵,促使她23年坚持无偿献血。从一开始的每次200毫升到现在每次400毫升,累计献血量6000毫升,那红通通的献血本是她爱的见证。每年医院组织献血时,刘铭兰的名字总是最先出现在名单里,这让她有了一个外号——“献血达人”。有一次献血前,恰巧碰上老毛病“眩晕症”犯了,科里同事都劝她就别献了,可是刘铭兰却坚持,她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闹‘血荒’,血液对那些需要用血的人多重要啊,我希望用自己的血液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说什么我也不能落下。”
22.真情守护百姓“舌尖安全”——卢宇
卢宇,男,1981年10月出生,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副大队长。从警16年,他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不忘初心”的执着;一步一脚印,在踏实肯干中成长为侦查破案的“行家里手”;重新出发,他快速切换角色,以最佳的状态再次精准定位,力保百姓“舌尖安全”。他锲而不舍地暗访、排查,分析研判、追根溯源、缜密织网,一举端掉犯罪窝点,成功侦破如皋系列假酒案、8.06有毒有害食品案、10.12生产销售伪劣日化品案等一批有影响案件,3起案件被公安部挂牌督办,5起案件被省厅挂牌督办。工作以来,受到各级表彰11次,其中嘉奖7次,荣立2次个人三等功,被市公安局评为“2018年度最美警察”。
23.热心公益,青春无悔——刘志烔
24.一名退伍军人的大爱情怀——邵海建
邵海建,男,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苏双龙健制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邵海建在服役期间曾荣获过三等功和部队嘉奖。退伍后,他创办了江苏双龙健制衣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成功的邵海建牢记自己的军人情怀,10多年来不忘初心,坚持致富不忘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建立“如皋市政协委员慈善爱心基金”。他先后捐助云南禄丰县凌岗小学新建一座爱心图书馆;捐助河南省郸城县胡集乡郝市村新建农家书屋一个,精准扶贫农户208户。2017年来捐助云南禄丰县安乡岭岗村16名失学儿童,资助他们从小学到中学期间的全部学习费用,为他们搭建梦想的桥梁。邵海建还积极安置未找到工作的退役军人,安排退役军人60余名。他的公司还持续资助困难职工子女就学,8年来帮助60余名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近几年,邵海建对养老金偏低、常年卧病在床的老退休职工更是挂在心上,只要他听说,都会前去看望,送上慰问金。
25.谱写“热血人生”的献血达人——沙荣良
26.热心为民服务的好人——王长贵
王长贵,男,1965年10月出生,环卫工人。自1992年进入如皋环卫工作,至今已在平凡的清扫保洁岗位上奋战了27年。工作中的他总是满腔热情,每天凌晨4点钟准时从家出发,早早到达自己的责任区域。他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宗旨不断激励着自己,展示了环卫工人朴实无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风貌。先后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环卫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生活简朴的他却将平日里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用来帮助他人。2012年,新民镇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患了尿毒症,他获悉后毫不犹豫地掏出800元送到患者家中;2016年,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下原镇一位翟姓小孩的孩子患上白血病,得知其家庭十分困难,他立即找到栏目组帮忙转交500元;2017年,同事候明山儿子突然患上急性白血病,他二话不说捐出800元……多年来,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社会奉献着爱心,作为一名环卫工人,他是先进、是表率;作为一位市民,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为大爱如皋建设贡献力量。
27.相濡以沫照照顾病妻二十载的好丈夫——熊存海
28.一位暖心更贴心的爱心妈妈——薛年红
薛年红,女,1975年2月出生,丁堰镇凤山社区居民。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的薛年红,2017年偶然听闻姜峰的爱心事迹后深受感动。当时正值深秋,得知云南山区好多孩子缺少保暖的衣物,她便把当时店里正在出售的厚衣服整理贡献出来,通过爱心团队递交到孩子手里。这一年,她还多了一个孩子——一名云南的初二学生,幼时父亲过世,靠母亲一人打短工做苦力独撑家庭,还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家庭困难,生活拮据,薛年红知道后赞助了孩子的学杂费、生活费。正是得益于“薛妈妈”的全力支持,孩子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重点高中。去年年初,薛年红又一对一帮扶了一名正在读三年级的学生,除了资助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薛年红还经常跟孩子沟通谈心,像妈妈一样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封封孩子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是对“薛妈妈”最大的肯定。丁堰镇鞠庄社区的甜甜小姑娘,母亲去世,父亲失踪,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薛年红得知后经常把孩子接到家里,给孩子添衣买物,给她母亲般的关怀。就这样,薛年红成了3个孩子的“好妈妈”,爱心在心底,行动在路上。
29.走志愿服务之路,献心中无私大爱——薛雯晶
薛雯晶,女,198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拯救濒危亚洲象”连续月捐、“一校一梦想”“彩虹口袋”“贫困孤儿助养”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均有她活跃的身影。2019年初,她正式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志愿者。在收到捐献卡的当天,她便默默许下心愿:这是一个能挽救生命、服务医学发展的高尚事业,愿此举能让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诠释生命最珍贵的意义。此外,她还是一名坚定的沙漠锁边林公益项目志愿者,阻止土地沙漠化,俨然成为她教师之外的又一项事业。从2016年起,每年她都会从收入中省出一部分用于购置树苗,让它们在遥远的沙漠扎根成长,抵御风沙。2019年,在参与植树的第四个年头,她终于有机会跨过黄河、翻过贺兰山、穿过大戈壁,到达植树基地,在漫天的黄沙中,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用她的话说,公益不分先后,爱心不分大小,愿终其一生走志愿服务之路,献心中无私大爱。
30.特殊教育的守护者,特殊儿童的摆渡人——许小燕
许小燕,男,197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他默默坚守特教讲台25年,用专业情怀守护特教事业,用无私爱心滋养残疾儿童。课堂上,他耐心细致地教孩子认字识数、读书说话。几十次的反复强化,有的孩子还是不会认不会写;几十遍的示范演算,有的孩子还是瞪着茫然的大眼睛。他不急躁、不气馁,始终耐着性子,以滴水的精神,用水磨的工夫,终于等来了豁然开朗的表情和依稀可辨的稚音。生活中,他既是老师,又是保育。孩子卫生习惯差,自理能力弱,他就把吃饭、穿衣、如厕、出行等生活必备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不厌烦、不嫌弃。同事称他是“高级保姆”,孩子的衣食住行样样操心;家长夸他是孩子的“命中贵人”,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三世修来的福气”。“不让一个孩子成为生活的弃儿、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在他心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百,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就像一位殷勤的艄公,以专业情怀为篙,无私爱心作舟,成为特殊儿童的摆渡人。
31.甘做村民健康“守护神”的乡村医生——雍红
雍红,女,1974年7月出生,长江镇平南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23年来,她坚守一线,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她把乡邻当亲人,对病人的苦痛感同身受,用心守护村民健康。医者父母心,她总是能急病人之所急,细致诊查每一位病人,严格执行操作常规,谨慎用药,避免医疗事故。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后,她总是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工作过程中,雍红意识到医学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她便自费到南通大学临床学习,充实自我,提高医技。在承担好巡诊工作的同时,她还及时送发各种医卫宣传资料,让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各家各户,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32.无微不至照顾八旬伯父的孝贤媳妇——张爱琴
张爱琴,女,1972年1月出生,白蒲镇文著社区19组人。自1992年与刘建军结婚以来,不仅担负起照顾全家老小衣食起居的任务,还时刻挂怀着丈夫的伯伯——孤寡老人刘桂林。平时,她经常探望老人,照顾衣食,担心老人家不接受,总是“骗”老人衣服不值钱。逢年过节更是把老人接到家里,共享节日的温暖和喜庆。2017年,刘桂林老人被检查出罹患食道癌,张爱琴当即辞去工作,陪老人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细心照料,并安慰老人不要为住院费操心,只管安心养病。2019年2月,老人患上急性胆肠炎,需要做手术,张爱琴又陪着老人在林梓医院治疗,帮老人洗衣做饭,喂饭喂药;7月份,老人走路不慎摔倒,又是张爱琴带着老人去医院检查,仔细叮嘱老人平时走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横穿马路。邻居们都说,张爱琴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但从没听到她抱怨过。面对别人的夸赞,她总是腼腆一笑,“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