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刷单,让你在家动动手指就能赚钱”“跟着老师炒股赚大钱”……在网上,用户经常能从各类软件推送中收到类似的消息,这些诱人的“馅饼”背后,却是危险的“陷阱”。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17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表示最常遭遇的新型网络诈骗手法是购物和网贷诈骗。16.2%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很多人受骗,69.2%的受访者表示有一些。73.2%的受访者期待公安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组织共同重视“反诈骗宣传”工作。
新型网络诈骗有哪些常见手法
就在前几周,在北京工作的90后张鹏(化名)就遇到一次新型网络诈骗,“骗子说我之前有一笔交易涉嫌洗钱,需要处理一下这笔交易,不然会影响我之后的征信。我跟骗子多聊了几句,就信了他的话,就被骗了”。
调查显示,受访者自己或周围人遇到过购物诈骗(55.7%)、网贷诈骗(44.1%)、仿冒身份欺诈(41.3%)、“兼职赚外快”诈骗(40.3%)等新型网络诈骗。其他还有:荐股类欺诈(36.9%)、航班取消改签诈骗(23.4%)、“克隆”好友诈骗(21.2%)、“虚拟金币”诈骗(17.6%)等,仅5.5%的受访者都没遇到过。
在武汉上班的90后向辉(化名)说,身边有人遇到过荐股类诈骗、“兼职赚外快”诈骗和“虚拟金币”诈骗。“还有人买卖游戏装备、参与刷单、买虚拟币,都蒙受了损失”。
调查中,16.2%的受访者表示周围有很多人受骗,69.2%的受访者表示有一些。
北京某高校学生李嘉(化名)身边有朋友被骗,有的犯罪分子通过盗取社交账号冒充他人借钱,有的商家刷单但发来空包裹进行购物诈骗,“只要发现周围有亲戚朋友不对劲,我都会马上跟他们沟通,帮助他们及时止损”。
“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反诈骗意识挺强的,觉得不贪小便宜,骗子就肯定骗不到我,但经过上次那件事之后,发现我还是太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特别是骗子用一些违法的事情来恐吓,就上当了。”张鹏说。
71.3%受访者期待反诈骗宣传形式多样化
调查中,73.2%的受访者期待公安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组织共同重视“反诈骗宣传”工作。
向辉认为继续加大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针对在不同年龄段和特定职业人群中发案率较高的诈骗类型,进行有重点地分类宣传。
张鹏认为,需要督促企业对个人隐私信息加强保护,如今随便注册一个软件就需要不少隐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骗子在一开始就能掌握你的关键信息,博取信任,就很容易实施犯罪活动。
打击网络诈骗,大家还有哪些期待?调查中,71.3%的受访者建议宣传的形式多样化,不局限于贴海报,发传单等,63.7%的受访者认为要督促企业对个人隐私信息加强保护,58.5%的受访者建议将反诈骗宣传的工作加入绩效考核,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41.0%的受访者认为各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犯罪分子的线下打击力度。
受访者中,00后占13.4%,90后占58.1%,80后占28.5%。所在地是一线城市的占30.1%,二线城市的占42.1%,三四线城市的占23.0%,县城或城镇的占3.7%,农村的占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