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其理工类学生100人,男女各50人,文史类学生100人,男女各50人。共发放量表200份,有效收回196份,有效率为98%。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检索,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研究趋势和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论据材料。
2.2.2量表法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等人编制,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近一周的人际状况如实作答。问卷一共包括28个项目,将人际关系压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人接物方面的困扰,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内部一致性系数0.75,信度系数0.86,分半信度0.78,有较好的效度。
2.2.3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专业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度平均得分高于女生,即男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大于女生;文史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度平均得分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即文史类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大于理工类大学生。建议多鼓励文史类大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平均得分为8.17,标准差为2.25,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总体较好。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
就各个因子的得分来看,从表3中可以发现,男生在大部分的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略大于女大学生;在交谈与交际这两个因子上,文史类高于理工类,说明文史类大学生的言语交谈能力和交际水平强于理工类大学生。而在接人待物和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个因子上,文史类略低于理工类,说明理工类大学生的接人待物能力和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能力略胜于文史类大学生。
3.2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在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4所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在性别和专业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要显著的高于女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t值分别为5.32和4.81。另外,从人际关系困扰严重者检出率可以看出,男生人际困扰严重的人数要多于女生,理工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数要多于文史类的学生。
从各个因子的检验结果看,与异往的因子上,男女生表现出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女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明显要少于男生,但并不是说,男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比较严重,结合表3可以看出,男生的平均得分为2.22,并无明显困扰。男女生在其它因子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交谈这一因子上,不同专业之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即理工类大学生在交谈方面的困扰要远远多于文史类大的学生,分数为2.31,但并不能说明理工类大学生在交谈方面困扰严重,从得分来看,只能说明文史类类大学生大学生交谈能力很好,理工类学生交谈能力一般。
从各个因子看,就全部被试而言,人际关系的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总困扰度>交际>待人接物>交谈>与异往。
4结论
4.1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整体较好,但在性别和专业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女生明显好于男生,理工类大学生明显好于文史类大学生。
4.2人际关系的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总困扰度>交际>待人接物>交谈>与异往。
参考文献
[1]闵永胜,姚本先.大学生人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
关键词: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与测量
二、调查的实施情况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整体人际网络主观幸福感密度程度中心性
一、引言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具有其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人不能够脱离社会生存,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人与人之间随时进行着联系,比如物质的交换、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埃里克森将一个正常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无论是婴儿期、幼年期、还是成人早期,即使是成人晚期都存在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父母的、同辈群体的、配偶、朋友的,每个阶段因为其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其重要关系人也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每一年龄阶段都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其脑部及身体各部位,言语,动作的协调性,后天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就青少年而言,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又重要的影响[1]。而成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与融合同时存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模式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独特环境在大学生的人际网络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具有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的普遍性也具有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在对高校学生的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带给学生的苦恼,无论是与班级内同学还是宿舍室友或是校园的恋人,这都是人际关系的范畴,学生们经常会说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与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因而感到不快乐、痛苦、头痛、压抑或是紧张甚至是想要退学或是自杀,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的评价,这时我们多会使用“不幸福”来描述自己的现状。
但是人际关系的质量是怎样衡量的,是否与他人联系的范围广,或是经常与他人建立联系就代表人际关系的质量好?那么是否能够得出一个大学生的交友或是交际范围越广他的主观幸福感就高,还是只有少数几个的密友就可以很幸福?班级氛围,班级同学间的交往密切程度与主观幸福感间又是什么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究竟对主观幸福感的哪些因素产生直接的影响?什么类型的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将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探索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盛乐校区)、青年政治学院随即抽取了30个班级作为被试,其中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年级,蒙族、汉族、其他民族的学生,共发放了11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回收率为91%,其中汉族615人(59%),蒙古族384人(37%),其他民族39人(4%),男生345人(33%),女生693人(67%),大一434人(42%),大二310人(30%),大三294人(28%)。
2.研究工具
人际关系的测量工具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这是一份主观性的测量量表,而本研究使用的是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NetworkAnalysis)(简称SNA,有的文献称为“社会网”或“网络分析”)这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4]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客观的反应被试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是将被试限定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内(比如班级),在这个范围内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作出客观的选择,如“在班级里你经常和谁一起吃饭”,这样可以得出一个固定团体的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也可以得出在某一团体中的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根据罗家德与叶勇助编制的虚拟空间的整体社会网络问卷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成为“班级整体人际网络问卷”,共12题,由四个分网络组成,分别是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情感网络表示的是被试与所在班级的其他的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情况,咨询网络与情报网络代表的是被试与同班同学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情况,分为与学习有关的和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信任网络则反映的是与同班同学之间的信任状况,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0。
3.数据统计
三、结果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有数据统计得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情感、咨询、情报、信任网络中无显著性差异(t(0.05/2)=-0.742,t(0.05/2)=1.412,t(0.05/2)=-1.240,t(0.05/2)=0.877,P>0.05)。而在不同的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中得到同样的结果,(F0.05(2,1036)=1.969,F0.05(2,1036)=1.989,F0.05(2,1036)=0.833,F0.05(2,1036)=3.895,P>0.01)。
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得出,性别与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05/2)=1.271,P>0.05,F0.05(2,1036)=1.529,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2.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
1.被试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的差异性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得到过相似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信息交流的媒介平台较为广泛,教育的共同性很多,无论是不同性别还是不同民族所接触的文化大部分都是共通的,在这样的相同的大文化背景下绝对的特质性特征就相对减少了许多,所以使得在人际关系上或是主观幸福感的认同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1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这个结果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及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是相符合的,大学生多数为住校生,远离父母和儿时的朋友,其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的交往时其主要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对其情绪状态、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满意程度影响最为直接最主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它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不利影响[5],如果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彼此之间较为陌生那就意味着每天要面对一个没有情感交流、信任的甚至是言语交流的群体,作为社会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感到幸福感下降。
2.2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关系
2.3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程度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关系
五、结论
注: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所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度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社会网络与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张玉柱,项目申请人:姜南
参考文献:
[1]Rubin,K,Bukowski,W&Parkerj.GPeerinteractions,relationshipsandgroupsInWdamon&N.Eisenberg,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Emotion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NewYork:Wiley.1998,619.
[2]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第40卷第1期
[3]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杨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述评.《学术界》2009年第03期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28.
[6]MyersDG,DienerE.Whoishappy[J].PsychologicalScience,
1995,6(1):10-17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然而,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内向、认知偏差等原因,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自卑;自我中心;性格内向;认知偏差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为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多机会,然而处理不好,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场所,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同学和老师,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单纯。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同学和老师。其次,是交往目的的单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没有功利色彩,也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2、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年龄、学历,他们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长幼之别。人际交往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尽管因为身份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平等关系,但与单位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相比,师生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
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几个群体中
一是以学习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同班同学、培训班的同学等。二是以地域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因为具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惯等,同乡更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三是以兴趣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大学里不同的社团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需求。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之间往往也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四是以生活空间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室友,由于共同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2、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会体贴和关心别人。到了大学宿舍这个集体环境中,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总是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室友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遭到室友的排斥,甚至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引起争吵。没有人愿意跟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很难与别人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也很难交到朋友。
3、性格内向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两个维度,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比较敏感,对生活和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感知,却很少会表露出来,平时总是寡言少语。因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遇到较多的困难。与别人接触时显得腼腆、害羞,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
4、认知偏差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交际范围比较窄,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经验的有限而造成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首因效应。即是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基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对以后的认知与评价起指导性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对他人做出评价和判断。特别是第一印象不好时,这种效应表现更为明显。然而第一印象往往带有片面性、肤浅性,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二是刻板效应。它是指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比如很多人认为漂亮女生都很骄傲自负,家庭富裕的学生生活都很奢侈。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刻板效应能帮助我们快速推断对方的基本情况,但是事情总有例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措施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与人沟通,向别人倾诉。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通过人际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借此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尤其重要。此外,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也会对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而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烦恼,阻碍其身心、学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呢?
首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人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较。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抬起头,大胆地去跟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其次,学会关心他人,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友谊。
再次,要正确认识内向性格的优缺点,努力完善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对于性格内向者来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一些,减少内向性格给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1]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新特点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接触,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透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表达情感与需要,交流经验与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进步,这些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同时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通过比较总结,得出以下五方面新特点:
第三,突破了性别的局限。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单单局限于同性之间,他们开始逐步加强与异性间的交流。以往一提到异性间的交往,首先想到的是恋爱关系,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异性之间的友谊也越发普遍起来,异性之间的友谊更真诚,更加能体现出互助和友爱,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第四,交友的目的性加深。大学生交友本来就是存在目的性的,他们有的是希望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有的是为了交流情感,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求。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他们的目的多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上各种诱惑不断出现,利益问题、拜金问题不断出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传统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利益问题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发展,他们交友的目的不再单纯,功利性有所加深。他们开始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群,结交能够对自己人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人,有些女同学甚至为了生活得更好、社会地位更高,与社会上的一些人士保持不明智的关系。
第五,贫困学生的交往程度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多地交对自己有用的人,而忽略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贫困学生。这些贫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际交往同样存在着强烈的渴望,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其他同学交往意识的弱化,他们没有勇气去结交朋友,因而备受压抑,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成功与否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地采取合理的举措,帮助他们攻坚克难,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健康的交友理念。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交友理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学校及家长都有责任参与到这一行列中来,针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新特点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首先,必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积极的东西要继续传承,而对于功利性问题,要培养他们奉献的人生观,处理好交往过程中的利害关系,摆正交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正确认识自己,尊重对方,用平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大学生才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生活的技巧。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快速融入到大集体中,同时,也需要其他同学伸出友爱之手,更多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改变被动状态,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