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所、法庭、调查庭、律则﹐它的恐怖、刑求、残暴、控制﹐它的警察。它同
时形塑着思想与身体﹐因为它控制所要的思想产品。它是如此的箝制我们的思
想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它之外思考。这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摧毁它﹐如果我们还想
思考的话﹐我们必须越过它而思考﹐如同我们必须将性〈别〉﹐作为一种社会
「进步性的国族主义要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特别是新殖民结构中的经济
压迫…。反观台湾各种形式的国族主义﹐不但不反父权、不反种族歧视、不反
异性恋体制、不反阶级宰制﹐更不反新殖民帝国主义〈美、日〉﹐反而自己想
成为次帝国。」「在『独立建国』与『国家统一』已经上升到国家机器之间热
战的层次时﹐冷静地不被国族主义的作用者〈统治者〉所穿刺﹐卷入情绪的热
流当中﹐为它提供理论基础﹐甚至为其召唤民族情感﹐可能是边缘知识分子避
免耗损能量的路径﹔统独的国族主义论述空间之外﹐有待继续开发经营的论述
实在太多了﹐原住民、同性恋、女性、劳工-四大弱势族群-会是国族主义者必
「医学专家口中的『正确使用性器官』多半只是当下道德规范透过医学语
言来自我复诵而已。…医学专家用生理语言模糊了权力关系的事实。…我们的
性教育专家只想教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只想赶快传达道德教训
来压抑或升华青少年的性冲动﹐…性教育专家是不会开辟前卫开放的语言空
间﹐不想创造各种各样多元解放、肯定差异的语言空间﹐不敢鼓励青少年们主
动积极尝试并讨论情欲﹐以便理解并开拓自己的感觉和愉悦模式的。」〈何春
蕤〉
I.导言及概览
性别是什么?这真是大哉问!所以为大哉问的理由大致有二﹕
1)「性别」
的概念一直根深蒂固于人类文化认知架构中,从婚姻宗族法律制度、政治经济
资源的继承分配、到个人生活方式、科学人文艺术神话的表达,「性别」影响
个人命运之具体深刻,牵动人类集体生活的各层面向之长远广泛,让「性别是
什么?」的讨论一开始就遇到「该摆放在怎样的具体情境中,怎样的分析角度
下?」的难题;
2)但「性别是什么?」所以是大哉问,更因为对绝大部分的
人,在绝大部分的日常情况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成问题。我们从小到大遇到各
式表格﹐身份证、学生证、护照…等等,不是都会在其中「性别」一栏不假思
索地填上正确的答案?人分男女,男女有别,这是天生自然,不辩自明的生物
学事实,而自然界的事实还用得着再追问下去?再追问下去不就陷入「上帝为
何造男造女?」之类的神学或玄学的论辩?
本文所要反省的,正是这个「天生自然,不辩自明的生物学事实」。我们
想问的是﹕西方生命科学作为诠释身体的权威体制,是怎样在特定的历史情
境,价值体系下滋养出对某种知识-这里特别指有关性别差异的自然知识-的独
特癖好和凝视研究客体-这里特别指人体-的特殊目光?怎样定夺自然与文化、
事实与假说、正常与病态之间的界线?怎样选取身体的特定部位-肤色、骨架、
器官或内分泌-来作为性别〈或人种〉的分类的自然证据?当自然证据模糊、逾
越了既定的分类界线,又怎样强力介入,「矫治」自然,或干脆弃守这些证
据,另寻「更自然」、更巩固的基地?更重要的,当「自然的基地」随着时空
移转而数度迁移,身体和性别不断被继起的医学论述重塑,生命科学的知识体
制又为何能够持续独揽身体/性别政治场域的权威,让「性别是什么?」简缩
化约成一个不成问题的「自然事实」?
进入正文之前,也许还该问﹕在以「族群、认同、多元社会」为主题的研
讨会关心生命科学中的身体/性别政治又有何切题性?文首出自陈光兴、何春
蕤的引文是我的回答。当台湾社会选举、修宪、国家认同等宏观权力的话题持
续占领媒体显著篇幅,消费掉大部分公共领域的资源时,隐密无息渗透日常生
活的每个角落的微观权力运作却仍然安稳地在学院体制的庇护下,祭出「科学
真理」的招牌来逃避、抗拒外界的检视。身体/性别正是这样一个有意或无意
被台湾主流论坛排挤到边缘的权力场域,而在台湾长期享有专业和财势光环的
医疗体系目前仍是解严后撩起的文化批判火力鞭长莫及的死角。本文的写作便
是希望透过西方生命科学史上几个环绕着「性别差异的自然证据」发展出来的
对身体的认知模式和规范控制的方法,来具体呈现性别之所以为「自然生成,
不辩自明的生理事实」的后台支柱,正是价值规范操弄科学知识的权力黑箱。
的讯息很可能尽止于「替傅柯或西方女性主义的科学批判作文化买办」的层
次,但仍希望能唤起人文学者的警觉,不要轻易被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之间虚
拟的界线所震慑住,而无条件弃守一个迫切需要人文省思的战场。
一般人所熟悉性别二元分类体系大致可归纳成表格1。
I.1.正典思维与二元性别
「性意识」通常泛指与「性」有关的各种面向,包括亲密关系中的行为互
动,对感官酣畅的特殊品味及各种表现方式…等等。「性欲倾向」则较狭隘地
也是刻板分类的特色之一。
性别是什么?本文的扼要回答是﹕性别不是单一抽离的概念,性别是个如
表格1所图标的体系;性别得以呈现「天生自然,不辩自明」的面貌,则有赖潜
藏于体系深层,贯穿黏固各个类别的强力规范(表格1中以虚线示意)。主流社
会所能理解的女人或男人,除了出生时生理发育符合医学的检定,能够顺利取
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还要有适当的名字(这点在西方社会更为明
显),在家庭养成过程中学习合宜的穿著和举止言谈,成长后选择「正确」性
别的伴侣,善尽母职或父职的角色以避免教养出「人格偏差」的下一代,确保
表格1的性别观能够成功地复制传衍下去…。只要表格1中任何单一类别稍为移
位脱序,就足以撼动原本「天生自然,不辩自明」的稳固结构。在某些情况下-
无论是妖娆妩媚、扮装登台的「红顶艺人」,或者是动手术装上人工阴茎,但
因目前技术所限尚无法「站着尿尿」的变性人(郑美里1997:1
50),或是在牛肉
秀场群起叫嚣鼓噪,表现的比其它男性观众还要加倍兴奋激动的女同志(简家欣
19
9
7)-「性别是什么?」就不再是个轻松无害的问题。错置了的类别让这个问
题成为一种挑衅。错置了的类别无法再提供一条贯穿的虚线来黏紧不同的项
目。错置了的类别足以让表格1的体系分崩离析,足以撩拨刺痛主流社会的道德
神经,逼使后者动用不同程度的污名以示区隔,甚或诉诸宗教、家规、国法的
镇压才能再还予性别「自然天成,不辩自明」的清纯面貌。
性别不只是表格1中的一列范畴,性别的「自然天成」根本就和表格1整体
的和谐稳固互为充分及必要条件。就如傅柯所言﹕
「『性/性别』(sex)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解剖学观点下的身体组
件,生物性的功能,行为举止、感性和欢愉能够群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人造的
则,一种无所不在的意义来使用﹕性别于是能够发挥其同时作为一个独一无二
的意符(auniquesignifier)和一个普遍无界的意指(auniversalsignified)的功
性别得以不受争议地被建造起来,照Butler对傅柯进一步的诠释,实则满
足了三方面的意图﹕a)是为了方便对性意识的"社会规范及控制,b)能够将五花
八门、互不关联的各种性功能统合起来,并且将它们之间原本的不一致性掩盖
起来,然后c)在论述中「性别」便以「成因」(acause)的姿态出现﹐被视为是
一种「内在本质」,而正是透过这种「内在本质」才能制造出与性感觉、性愉
悦、性欲求互相呼应的举止习惯﹐而这些举止习惯也只能在这种「内在本质」
的框架下才能被理解(Butler1990:
4)。
表格1中的虚线身负「黏胶」重任,必须将五花八门,互不关联的范畴捆札
成一束看似稳固的体系,而且任务完成后随即隐身幕后,不在表格1的台面上留
下痕迹。这些虚线捆扎兼潜匿的功夫愈高明,性别愈是予人自然清纯的印象。
对这些藏镜人般的虚线,旅美的法国女作家(MoniqueWittig)有个贴切的称呼﹕
正典思维(thestraightmind)﹕
「正典思维关乎『女人』、『男人』、『性』、『差异』以及带有这些戳
印的一系列概念,包括『文化』、『历史』及『真实』。即使大家都已经知道
所谓『生物本性』这文件子事并不存在,任何事都是后天文化『制约』而成
的,在那样的『文化』中,却仍能存在一个『自然』的核心,它拒绝接受检
视,是一种完全可以不被分析的社会关系,一种在自然,以及文化中天经地义
的关系,那就是异性恋关系。…正典思维把天经地义当作知识,当作不辩自明
的原则,当作先于科学的认定。然后发展出一套可同时解析历史、社会真相、
生命科学界的正典心态,可能远比Wittig引文中所针对的人文社会科学更
加原始蛮横,因为这个学科里的主流观点到现在还不愿严肃面对所谓「生物本
性」里不可避免的文化建构面向。
I.2.矛盾断裂的自然证据
强势族群排挤非我族类最精巧手段之一,便是将彼此之间的差异归根于天
生自然,且发展出精密复杂的生物学理论来寻求或证实这种「自然差异」,这
些带有科学权威光环的说词也就直接或间接地被用来合理化现存的压迫体制。
法国大革命时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并没有将「人」再作种族和性别
的细分,因此激发当时许多弱势族群,特别是女性及黑奴,热切期待一个不分
种族、性别、阶级、全面性的民主自由的时代的来到。高举人的自然权是革命
共和的基本理念。不同于国家政权所制定的法律,自然权是不可变动的,是基
于上帝的恩赐或宇宙的定律。在自然权的论证框架下,除非是基于先天自然的
差异,否则天赋人人平等的权利,没有例外。就如当时力倡两性平权法国的哲
学家兼政治家Condorcet侯爵(MarquisdeCondorcet1743-17
4)所说的﹕如果要
将女人排除于公共事务之外,那就得先拿出证据来证明男女之间存在着天生差
讽刺的是,此后约10年之久巧妙挪用Condorcet侯爵这番话的,竟是彻底背
离他平权理念的性别和人种研究。寻找性别/人种的「自然差异」是19世纪不
同专业的生命科学家共同的兴趣,这类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纳粹德国的人种净化
政策而达到最残酷狠毒的高潮。战后人种差异的研究沉寂下来,至今仍被主流
学界视为是「政治不正确」的禁区。
可是性别差异的研究却有不同的命运。女权运动自60年代之后逐渐取得主
流社会的部分资源,但也激起保守势力不同形式的反挫。当今西方生命科学界
对于寻找性别差异的自然证据,不仅看不出有任何「政治不正确」的犹豫,反
而因为研究领域的拓展、方法技术的精进,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再加上主流
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于争议性很大的研究结果就直接用耸动的标题加以报导,
不小心仔细阅读的话,还让人以为这些「自然证据」已经是公认的科学真理
了。近20年西方女性主义生物学者对本身专业里的父权心态的严厉批判已经累
积了相当的成果,非专业人士也因此有机会就近检视这套负责生产、控制我们
最切「身」的知识的机制。本文将从西方科学史挑出几个片来揭露所谓的性别
差异的「自然证据」本身根本就不够「自然」,而是与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等
一样都是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更精确地说,「自然」、「身体」一旦
进入文化/认知/语言体系里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研究的客体,成为各式各
样论述的一部分,就不可能只是一团被动的,等待精神、理性来形塑的纯粹物
质。就如傅柯,Butler等人一再强调的﹕独立于论述之外的,未被论述「污
染」过的,先于论述的身体(prediscursivebody)根本不存在
所以当生命科学-作为既有文化认知体系内的一种知识生产机制-将性别化
约成身体某些部位,且将这些部位视为性别的生物本质时,这些生物本质或许
能在很狭窄的专业框架里得以安稳地保有「自然」的地位,一旦摆入较宽阔的
日常生活情境里,「自然证据」就显得牵强、矛盾、不连贯。这些原本拿来证
明性别差异的「自然证据」-无论是器官、内分泌、或是骨盘、头颅,一旦摆入
「性别」真正的意义空间里-指整个表格1的体系而不只是局限于单一范畴﹐反
而处处撕扯表格1的中黏缝,暴露隐身幕后的规范虚线-正典思维,暴露「性
别」竟是个黏搭拼凑起来的体系,若无强力的正典思维,随时有倒塌之虞!
第II章里首先列出当今医学所认可的数种性别的生理指针(表格2)。无法
依照这些指针被安放归类的阴阳人的存在,正是揭发表格1中的性别分界看似明
朗清楚,实则模糊断裂的「自然证据」!对一些严格区分男女的场合,例如奥
运会,阴阳人的存在制造了棘手的问题。随着医学论述里性别生理指针的几番
更迭,自古希腊到现在,奥运会的性别测试方法也更换数次。就算是同样在表
格2的框架下,还是有「到底那一种指针重要?」的争议。每一更换测试标准,
就意谓着重新「宣判」某些选手的性别。性别测试的原意本在于排除自然基础
上的「不平等」来确保竞技的公平。但对于奥运会处心积虑「改进」测试方
法,我们要问﹕就算略去少数的阴阳人不谈,众多「合格」的女选手彼此间又
共享多少「平等」的自然基础?身材体形、肌肉弹性、甚至营养品的摄取(而
滋补营养品和禁药之间的界线又为何?)算不算「自然基础」?
如果说II.1.节中奥运会的性别筛选标准的几度更迭是对刻板二元性别观的
嘲讽,那么II.2.节检视阴阳儿矫治案例的目的就在举发正典思维残暴血腥的一
面。这些内幕隐情让人不得不追问﹕医疗系统动用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团队
会诊,不同阶段的生殖器切割或重造手术,伴随阴阳儿终生的荷尔蒙治疗…这
些庞大的资源真的是对阴阳儿及其父母的仁心仁术?还是用来铲除不能见容于
主流体制的酷儿-只因为他(她)们的身体暴露表格1的破绽-的手段?是阴阳儿
「暧昧难堪」的性别需要紧急处置?还是为正典思维执行「性别警察」任务的
医疗系统更迫切需要多元文化的监督批判?
第III章试图借着已被考古挖掘出几个性别化身体(thesexedbody)的历史片
断,来具体说明「自然」、「身体」、「性别」等并没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
义,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下有截然不同的被理解的方式,不同的认知模型彼
此之间并不一定有学理上的连贯性。这种「身体的自然知识」的断裂并不是如
天真的科学进步论所认为的,是因为科学愈来愈进步,后期的知识修正了前期
的缘故。不同医学论述里的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就如同不同力学模型里对
某些物理量-例如质量-的定义,是根本不能比较孰优孰劣,是来自截然不同宇
宙观的产物,是「不可共量」的(incommensurable)。
III.1.节讨论的「单性模型」-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主导西方对「身体/性
别」认知的医学论述-正是跟现今熟悉的,18世纪中期后才逐渐"成形的二元性别
观截然不同,不可共量的-这里要特别强调,「单性模型」流行时期人体解剖已
是医学研究的例行公事,图1-4中的生殖器官图形并不是古人间接想象出来的,
而是解剖人体后直接看到的。整体理论框架形塑、指导「观看」的角度和整理
筛选零散无章的视觉数据成为一个整体的图像。即使再「原始」的观测数据也
免不了理论的「污染」。这点只是再度呼应前面一再强调的﹕纯粹物质性的,
先于论述的身体/性别根本不存在。
一旦整体的身体/性别观镶入「二性模型」的框架,观看的目光就开始专
注在二性差异上。III.2.-III.4.节追踪19世纪到1930年代生命科学寻找性别差
异的「生物本质」的曲折故事。物质性的身体虽然难免于论述的「污染」,但
是也不是任由正典思维强力吞纳整合而不露破绽的。从外生殖器官、头颅、骨
盘、到腺体、荷尔蒙,性别的「生物基地」的几番更迭的幕前剧本诠释是﹕科
学家由错误尝试中渐渐累积更精确的生理知识。而幕后精彩配戏的还有﹕不同
专业之间的角力,学科典范陷入危机以及脱困转型之策略,正典思维对科学活
动的主导牵制…等等。当「自然证据」脱逸了预定的轨道时-如发现性荷尔蒙竟
是「酷儿」荷尔蒙时,正典思维又如何能将这些证据重新收编安置于医学论述
里其它不张挂着「性别差异」招牌的角落,以防止这些「作怪的」证据拖垮整
个表格1的体系?在III.4.节中透过荷兰女科学家NellyOudshoorn对性荷尔蒙研
究史的考古挖掘我们得以见识内中玄机。为了下文讨论的方便,这里先归纳出
现今医学分辨性别的几个重要考虑因素﹕
II.当代医疗目光凝视下的性别
「正常」「异常」的划分是医学-性事体制下知识权力的操作,以科学语言
的姿态为主流社会所接纳后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就被巧妙地遮掩起来。详见正
文。
男性/女性荷尔蒙的称呼其实很不恰当,因为人体同时需要这二群荷尔蒙
来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关于用二种性别来为荷尔蒙命名的历史背景,详
见3.3/3.4。
AGS(adrenogenitalsyndrome)是一种遗传病症。患者体内缺乏一种能将先
驱分子(precursormolecule)17-hydroxy-progesterone转换成cortisone的酵
素。体内过多的这种先驱分子就转换成男性荷尔蒙。因为这些过量的男性荷尔
蒙产生于内部性器官已经分化,而外生殖器尚未成形之时,所以即使有XX染色
体,幼儿的阴蒂过大的像阴茎,而阴唇密合形成内部空空的阴囊(Fausto-
Sterling1985:
8
中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三个村落常见幼时有女性外生殖器官的小孩在进
入青春期时突然发育出阴茎及睪丸,称之为12岁阴茎现象。原因是带XY染色体
的胚胎在发育时无法合成一种叫DHT的荷尔蒙,所以发育出女性或者仿真两可的
外生殖器。至于发育内部生殖器官所需要的荷尔蒙-睪丸激素(testosterone)和
M.I.S.(MuellerianInhibitingSubstance)-则可以自行合成。青春期时睪丸激
素比DHT扮演更决定性的角色,所以男性外生殖器官此时才开始发育(Fausto-
II.1.奥运会的性别筛选
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只准许男性选手参加竞技,为了防止女性混入其
中,比赛时要求参赛者一律裸体竞技。女性被允许参加现代奥运会后,问题的
焦点变成﹕如何防止男性鱼目混珠参加女子项目而轻易取走奖牌。1968年前参
加奥运的女选手必须提出性别证明,1968年开始由一群国际人士组成,具有公
信力的医疗团队在比赛当地为女选手进行体检,女选手必须裸体在一组妇科医
生前接受审查。
但是对「性别」的疑虑并未完全去除,外科手术及荷尔蒙药物仍可使「男色体作为性别判断的标准。只要从女选手身上细胞测出任何Y染色体的迹象,这
名选手就被判定是「非女性」,失去参加女子竞赛项目的资格。奥运会以外的
体育组织也纷纷采用类似的检验机制。例如国际业余选手联盟
(IAAF,InternationalAmateurAthleticFederation)1966年起采用体格检查,
女选手EvaKlobukowska通过1964年的体检且在当年的女子项目中赢得数面
奖牌,但是在1967年的欧洲田径赛(EuropeanTrackandField)却无法通过性染色
体检验的口,很可能是她的某些细胞带有XO配对,某些细胞带有XX/YY配对。
Klobukowska除了失去参加女子项目的资格,她1966年取得的奥运奖牌也被宣布MariaJoseMartinezPatino在参加1985年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大学运动会以前
从未动念怀疑过自己的性别,尽管在解剖学层面上她有女性生殖器官,但是那
年的染色体测试却显示她带有Y染色体。Patino不仅因此丧失比赛资格,失去奖
同篇报导还指出IAAF已经在1991年决定放弃测试染色体,恢复采用早先的
直接检查外生殖器官的方法来判定性别。IAAF委员会的一名妇科专家解释说﹕
某些情况下X或Y染色体无法促使人体分泌相对应的女性或男性荷尔蒙,以致于
外观上发育出来生理性征、及对运动选手关系重大的身材尺寸和肌肉结构,无
法经由染色体来判定。国际运动组织的筛选策略转向也使得Patino经过三年的
如果循着这位妇科专家的理路,是不是身材尺寸和肌肉结构才更是攸关比
赛成绩的「自然因素」?为了确保竞技的公平奥运会是否也该引进能够精确量
测「身材尺寸」和「肌肉结构」的方法,而不只是在性别筛选的标准上争议不
休?在生化制药推陈出新,滋补营养品与禁药的界线日渐模糊,服用药物来增
长体力的选手仍可轻易的透过目前的性别测试的当前,仅仅在表格2中不同的生
理指针间打转的性别测试,又保证了多少公平竞争的「自然基础」?
II.2.阴阳人矫治案例
想要探讨当今医学界对阴阳人身体的学理观点及矫治方式首先遇到难题就
(etiology)、诊断和外科手术的过程(Kessler1990:
4)。至于医学专家在面对大
自然的「错失」时,是怎样地说服自己他们所附属的知识体制比大自然更能掌
握「自然天成」的标准,而着手进行矫治,扛起判定「正确性别」的大任?又
怎样与父母沟通,与渐渐长大的阴阳儿解释谈他(她)们的性别和身体?阴阳
人自身的感受又如何?…这些饶富身体/性别政治玄机的问题却一概不得主流
医学期刊的青睬。性别研究学者Kessler原本最希望直接进入医学专家们之
间、专家和阴阳儿的父母之间互动商讨的情境以取得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在无
法获得医疗体系的配合的限制下,她退而求其次访谈了经手阴阳儿案例的医
师。Kessler依据访谈整理出来的报告提供一个珍贵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当
代医疗体制如何运作知识上的权力和体制内的资源来修补制造出符合主流社会
刻板印象的「性别」。
II.2.A.指派性别的学理典范--JohnMoney学派
当前西方医学界面对对阴阳儿案例时主要考量的三个因素﹕
1)80年代外科
技术和内分泌学上的进步已经可以造出外观上几可乱真的人工阴道,而外观及
功能皆正常的人工阴茎则还有技术上"的困难。
2)当代美国女权运动的风潮使得
「女性」的定义不再局限为生殖功能,连带的使得生殖腺体(卵巢/睪丸)存
在与否不再是专家们「指派」阴阳儿性别时的唯一考量。
3)当代心理学理论也
开始注意到「性别认同」(这里指的是个人对自己性别归属的认定)与「性别
角色」(这里指的是社会文化对「合宜」的男女角色的期待)的区分。这些新
的「性别认同」学说带给阴阳儿案例的启示是﹕性别(gender)要趁早决定下来
才能让「性别认同」顺利发展。
受访的专家所依据的性别理论主要来自JohnMoney和他的研究伙伴的著作。
虽然性别的议题在心理学界一直是激烈争辩的领域,但是主流医学界却独尊
Money的学说为金科玉律。Money认为性别认同在幼儿约18个月大以前是可以更
改的,只是要满足下列条件﹕医学专家必须确定父母对小孩的性别不再存疑;
一旦性别决定下来后,必须尽快改造或修补生殖器与其配合;在青春期必须有
说辞来告知他/她们自己的处境。Money等人认为,只要上述条件能够配合,阴
阳儿就能发展出与他/她们「被指派的性别」(genderassignment)互相协调的
性别认同,而不受染色体性别的影响,日后也不会对指派给他/她们的性别有
异议而要求重新更换性别(Kessler1990:8-
9)。
II.2.B.诊断过程的阳具中心和强制异性恋心态
医学上所谓的阴阳儿问题其实包涵了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以下讨论将只
专注于虽然生理性别暧昧不明,但是并不因此造成生理功能的障碍的案例﹐例
如光是有暧昧的外阴部本身并不危害健康。换句话说,这些案例中的阴阳儿即
使不接受任何医疗处理,也能健康的存活。但是专家会辩驳说
(Kessler1990:passim)﹕儿童没有明确的性别在成长过程会遭遇极大的社会压
力和他人异样的眼光,即使生理健康人格发展也会出问题。况且父母的处境更
是急迫难堪﹕怎么给小孩取名字(西方语系里这个难题更加尖锐)?怎么应付
亲友的询问?用这样的使命感说服自己拿起手术刀为阴阳儿解决难题的医
学专家们,在断定性别时又凭何根据?从Kessler的访谈报告中可归纳如下几个
重点﹕
a)「阉割」记忆的议题化vs.阴道经验的空白
才进行阴茎减除手术,则幼儿会有被阉割的创痛记忆(traumaticmemories)
(Money19
7
4)。阴道整形手术通常依手术复杂程度不同,可在一岁到前青春期间
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完整的阴道通路通常得等身体发育成熟后才能进行。幼儿
早期的「阉割」记忆可能带来的创痛是专家们喜欢臆测探讨的问题;对照之
留下的创痛记忆的讨论却乏人问津。
b)阴茎尺寸外观的重要性胜过性染色体和生殖腺体
Money学派认为小阴茎(micropenis)对年轻男孩的士气打击可能比对成年人
派仍然进一步建议宁可多将有小阴茎的婴儿重新指派(reassign)为女性,来避
免儿童期的小阴茎以及青春期之后还是过小的阴茎可能引发的问题。换句话
说,Money学派在断定性别时对阴茎外形及尺寸是否正常的看重,要胜过性染色
以阴茎的外观来断定性别,男性的定义于是等同「拥有好的阴茎」,女性
的定义等同「缺少好的阴茎」,这样的筛选注定多数生殖器外观暧昧的阴阳儿
会被判为女性。带有XX染色体的婴儿很快就被判定为女性。如果阴阳儿带有至
少一条Y染色体,则得再看小阴茎对男性荷尔蒙的反应。如果没有明显反应,小
阴茎改善无望,那么尽管是带有XY染色体,睪丸发育正常且能分泌适量男性荷
蒙的婴儿还是会被判为女性。阴阳儿一旦被宣判为女性,原本小的畸形的
阴茎就突然成了大的畸形的阴蒂,必须接受截除手术。如果原本没有阴道,等
到身体发育成熟时还得挖出一条人工阴道,再配合注射女性荷尔蒙。
c)「幸福美景」的允诺-异性恋插入式性交
专家说服父母为婴儿施行性器改造的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许诺小孩成年后说﹕「快乐是最重要的因素。解剖部位就是快乐的一部分
(Anatomyispartofhappiness.)。」Money解释他所以会强调阴茎的尺寸,正是指派作业中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造了一个「无法进行(异性)生殖器性交的
人」。专家精益求精,研发使用先进技术让「好的」阴茎的塑造在美观上
和功能上都能符合主流社会里对「男性气概」的期许。至于怎样才算「好的」
阴道?除了要求阴道要能容纳得了阴茎以外,专家对这个女性生殖器的尺寸、
形状等条件一点也没有兴趣!
d)消除潜在酷儿的可能性
除了生殖器外观、异性性交能力之外,幼儿成长中的行为举止是否能与社
会所期待性别角色的配合也是考虑的重点。有一个案例是同时带有正常女性生
殖腺体和完整健全的阴茎的XX婴儿。医生应该根据阴茎的完美而断定性别为
男,还是截除阴茎改造出女性外生殖器?Money倾向于保留阴茎,理由是﹕这种
XX婴儿早在母体内就因为过量的男性荷尔蒙而使得脑部构造男性化了
(masculinizationofbrainstructures)。就算当作女婴来教养,这种脑部结构
Kessler犀利地点出这番说词背后尖锐的身体/性别政治意涵,Money的逻
辑其实是﹕男人婆的情况更加糟糕,宁可拿掉体内的女性器官,植入人造睪
丸,让阴阳儿终生接受荷尔蒙治疗,也要极力避免男人婆的存在!
II.2.C.手术之后?-抗拒矫治的酷儿
而手术之后呢?专家的美意真的让阴阳儿从此带着自己「真正的」性别过
着快乐幸福的生活?「正常的性功能」允诺是否兑现?朱元鸿以被断定为女孩
的阴阳儿为例﹕
「…截断阴茎,以建造阴道作为代替,一样无法使小孩长大为『女人』后
享有性快感,而是为『她』的-预先假定的-男性伴侣提供性快感。改造手术,
就如『是个女孩!』的宣告,预设并且指令了一个异性恋的未来。这个判决假
定了父母有权为子女确保异性恋的取向。这项手术不仅对身体而是明显的暴力
操弄,因为治疗目的而强加的性限制以及欺瞒缄默,也是情绪上的暴力。」
幼年时身体任由医生宰割,青春期之后荷尔蒙治疗的梦魇终生挥之不去,
即使有了「真正的」性别还是得不到外界的认可…,这些才是主流医学期刊不
刊登的后续真相。阴阳人BirgitReiter,AGGPG
(AGgegenGewaltinderPaediatrieundGynaekologie)的发言人,估计60%的阴阳
人试图自杀,约20%已经自杀成功。30%的人没有亲密关系,60%的人自我认定
为-参照被指派的性别而言的-同性恋者。(与医生父母的期望有多大的差距
啊!)目前已有少数的阴阳人敢站出来组织互助团体(AGGPG之外还有1993年成
立的IntersexSocietyofNorthAmerica(ISNA)﹐目前约有150名会员),进入公
共领域里将自己的身体政治议题化,寻求集体力量来抗拒刻板的二元性别范畴
和控诉医界对她/他们身体的暴力操弄。
Money学派的性别观虽然强调幼儿性别的可塑性,但是整体省察他们的论
点,特别是对阴阳儿处置的建议,不难发现他们的性别观点正是牢牢地镶嵌在
刻板的二元性别范畴的框架内,只是满足于用生理解剖、外科整形的术语来填
充表格一"中的各项类别﹐进而使用前卫的科技清除阴阳儿的存在所带来的难堪
和不安,强行「帮助」那些界限模糊的「异类」取得在表格一的范畴中的安身
之处,却不再追问反省是怎样的意识形态的强力驱使在区隔这些分类。
所以这些专家们一方面强调性别的可塑性,而他们所谓的「可塑性」却是
非男即女,只能二者明确果断地选择其一,不容混淆。一方面专家们在抚慰焦
急困惑的父母时会再三强调养成环境对小孩性别认同、性别角色的重要(既然
靠整形手术可以造出性别,小孩「原本」「真正」的性别就不堪追究了!),
另一方面Money学派却再三叮咛会诊的医师愈早动手术愈好。动手术前最重要的
考量之一是阴茎的正常外观。
从多面向的社会性别简化到外生殖器,从外生殖器再简化到阴茎外观,这
一套生物化约论(biologicalreductionism)的逻辑模糊掉阴阳儿处置案例背后
的身体/性别政治的尖锐性(既然连生理性别都是可以塑造的,那么以生理性
别来规范行为又有什么正当性?譬如说为什么只有异性之间的婚姻才是「自然
正常」的?),强化了医疗体系对身体/性别定义权和诠释权的垄断(专家不
仅指导我们什么才是「健康美好的性」﹐还能发现、塑造、或指派我们「真
正」的性别!)。刻板的性别二元分类能取得「不辩自明、自然正常」的合法
地位,正是知识权力和主流价值体系联手共谋的结果。
III.性别化身体的历史性(Historicityofthesexedbody)
III.1.性别化身体的不可共量性-单性模型vs.二性模型
后,指出我们今天熟悉的生物学「事实」﹕人体可依生殖器官的不同划分成男
女二种截然不同(incommensurable)的生理性别,并非自古皆然的共识,而是
迟到18世纪末才逐渐成形的医学论述。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晚期,西方性医
学论述的主要框架是「单性模型」(或称单体模型)(one-sexorone-
fleshmodel)﹕只就身体而言,男女并非二种本质截然不同的生理类别,而是同
一种本质内阶级高低的差别,好比在同一条纵轴上高低上下的连续分布。男体
结构被视为解剖形态学上的标准型,其它生理结构则是偏离这个标准型的渐次
变化。这段时期的医学论述其实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男人的身体。女人的
身体视为男性身体的向内翻转,阴道是与阴茎向内翻转,体内的一双卵巢对应
体外的一对睪丸(图1-
4)。这段漫长期间卵巢-自十九世纪起逐渐成为女性象征
的器官-没有自己的称呼,而是被称作睪丸(希腊文﹕orcheis或didymoi);16
世纪前,阴道被视为对应阴茎的体内管子和胎儿出母体的路径,无论在希腊
文、拉丁文、或欧洲各地方言里都找不到专属的名词(Laqueur1990:4-
5)。
单性模型的奠基可回溯到亚里斯多德(384-322B.C.)的自然哲学。亚里斯
多德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基本要素为4种质性(qualities),或称为4种原动力(希
腊文dunameis)﹕冷、热、干、湿。这4种质性本身并不单独以物质形式存在,
但是它们的互相组配构成地球上物质界的4种基本元素﹕火(热且干)、空气
(湿且热)、水(冷且湿)、土(冷且干)解剖学家Galen(ca.130-200A.D.)承继亚里斯多德的物质理论运用到人体上,认
为人体是由4种体液组成﹕血(湿且热)、黏液(冷且湿)、黄汁(干且热)、
黑汁(冷且干)。4种质性彼此之间有高低优劣的次序﹕热/干的物质优于冷/
湿的物质。女人之所以不如男人,是因为她们的热量较少。女体与男体的差别
就在于女体缺乏足够的热量将反转入内的生殖器向外挺出
(Schiebinger1989:161-1
6
3)。
亚里斯多德/Galen的单性模型认为身体分泌的液体例如精液、经血、乳汁
等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月经并不是女体才有的生理特征,男人也有类似的经
验,只是他们的「经血」可能是从鼻子或其它部位流出来。当时的医疗观认为
体液、受孕、性快感和人体的热度是密切相连的﹕过冷的男人除了可能生理、
心理失调外,也比较容易有「月经」似的出血;热度不平衡的女人也可能在大
量流鼻血后得以重新调节体温,因此改善原本性冷感、精神失常的症状
(Laqueur1990:35ff)。
间政经资源、社会地位、行为举止的差距小于以后的世代,而是那段期间内对
性别差异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社会性属(gender)的差别上,身体器官的特征并不
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亚里斯多德的学说里也是强调二种性别﹕男性主动,女性
被动,在生续(generation)过程中女性提供材料,而由男性来形塑
(GenerationofAnimals2.4.738b20-
2
3)。亚里斯多德并不觉得需要像19世纪的
学者一样,得先列举月经或新陈代谢等生理现象为理由后,才知道怎样将女人
适当地摆置在宇宙的秩序中。对亚氏而言,主动/被动、形塑/材料这些我们
今天认为应该归属为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范畴的「性别差异」才是铁证般的
「自然本质」;生殖器官的特征,月经现象等倒似乎是某种偶然,并不比宇宙
秩序、社会分工的差异来得更「自然」,更显明,后者也不需要前者为其正当
III.2.头颅骨架里的人间秩序
自14世纪初以降,解剖女体逐渐普遍起来,尽管如此,早期的解剖学家并
不热衷于在人体上分辨寻找性别差异。有解剖学之父之称的AndreasVesalius
(1514-15
4)虽然不接受体液理论,但是也强调二性身体的相似处胜过差异性。
在他看来,生理性别只适用到外表皮层,性别差异只局限于身体外观和生殖器
官,至于其它器官则没有性别之分。他在1543年发表的解剖学图解集Epitome中
(Vesalius15
4
3)只用一幅骨架图来说明人体的结构,不认为人体骨架还需要区
进入18世纪后以单性模型及体液理论为基本架构,强调二性身体的相同胜
过二性差异的医学论述逐渐受到批评和挑战,取而代之的新医学典范愈来愈突
显性别差异的重要。解剖学家开始调整目光,积极找寻身体上的性别差异,并
且认为生理性别的印记不仅局限于生殖器官,还应该遍布身体的每一部位,只
是或明显或模糊程度各异。首当其冲被「性别化」(sexualized)的部位是骨
架。专家的理由是﹕如果能在人体最坚硬的部位也能找到性别的记号,那么性
别差异就不只是-如亚里斯多德和Galen所臆测的-起源于人体不同热度,也不
是-如Vesalius所言-只出现在生殖器官上。性别差异就极可能渗入「与骨架相
连或依骨架成形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血管、每一个器官里面」
(Schiebinger1989:1
1)。
首批女性骨架绘图在1730到1790之间出现于欧洲。由法国女解剖学家
MarieThirouxd’Arconville在1759年所主导绘制,在当时流传一时(尤其是在
英国)的一幅女性骨架图就特别在头颅、骨盘上夸张比例来突显性别差异。
1829年英国爱丁堡的医师JohnBarclay搜集了流传欧洲的多幅骨架图佳作来比较BernardAlbius的绘图(图5)(出自Albinus1747,plate
1)。最能代表女性骨架
的则是上面提及的Thirouxd’Arconville的作品(图6)。Barclay另外找出二种
动物的骨架,分别用来突显男性和女性骨架的特征。他选择马的强壮和敏捷来
衬托男性骨架,而选来匹配女性骨架的正是颈项长细、动物界中骨盘占全部体
形比例最高的鸵鸟!
头颅和骨盘所以特别获得解剖学者的青睬,反应了身体作为权力角逐场域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呈现的一个特殊面貌﹕在以分辨性别(和"种族)差异为
职志的19世纪欧洲科学目光的凝视下,头颅大小成了聪明才智的指针,而骨盘
尺寸则是「女性化」程度的量测。表格3是依照这二个身体部位排列出来的性别
/种族层级次序。女性较大的骨盘其实并没有为她争取到能够与头颅较大的男
性互相抗衡的地位,聪明的头骨学家很快就找到理由自圆其说﹕「欧洲女人的
骨盘当然要够大才能在她的产道里容纳下欧洲男性的大头颅。…毕竟文明的种
人种之间和性别之间的「自然差异」的研究,不仅是当时不同专业的生命
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议题,而且不是二个互不相干的领域。专家喜欢拿认真差异
来解释性别差异,或拿性别差异来解释人种差异。比如说,十九世纪的人种学
家认为﹕(白种)女人的脑容量较少,脑部结构有缺陷,下额突出,这些特征
说明她们比(白种)男人更接近「低等」人种;(白种)女人天生容易冲动、
情绪多变、喜欢模仿,不像(白种)男人有原创力,能够抽象思考;(白种)
女人和黑人则都有较娇小狭窄,像儿童般的头颅,不像(白种)男人有丰饱圆
融的头部。除此之外,当时德国著名的人种学家CarlVogt还会补充说﹕许多
「低等」人种的成熟男性有摇摆晃荡的腹部,这就类似生过很多小孩的女人
(Vogt1864:
1)。处心积虑寻求及「验证」女人与其它弱势族群如黑人、小孩、
疯人的相同特征,用来说明她(他)们与最优等的人种-白种男人-之间无法跨
越的先天差异,这类的研究动机和态度,是那段时期生命科学界内屡见不鲜的
III.3.性别基地的失守与再觅﹕器官、腺体、荷尔蒙
为了呼应当时逐渐被理想化了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18世纪的解剖学家也
开始在他们的图作中「补缀」自然,就像肖像画家修饰瑕疵来呈现俊美的脸庞注意力从骨头移转到细胞上,试图以生理学上的「事实」来解释女人被动的天
性。生物医学不仅直接介入有关女性权利和能力的政治社会争论,而且还扮演有可以想得到的身体部位都被生命科学家「性别化」了﹕骨头、血液、血管、
细胞、毛发和脑部(Schiebinger1989:189,Oudshoorn1994:
7)。可能只剩眼睛得
以幸免于性别分类(Honegger1991:176,Oudshoorn1994:
7)。主流生物医学论述
从过去强调性别之间的相同处明显地转向为突显性别差异,ThomasLaqueur称这
晚近成形的身体观为「二性模型」(two-sexmodel)。男女两性的身体被看作互
相对立的系统,器官、功能、感受等都是截然不同的(incommensurable)
(Laqueur1990:viii,Oudshoorn1994:
7)。
随着强调性别差异的潮流,女体成了傅柯所谓的医学研究的最佳对象
(themedicalobjectparexcellence)(Focault1976,Oudshoorn1994:
7),科学家
开始找寻辨明女性专属的生理特质。这段期间的医疗文献流露出一股将女性特
质彻底自然化(naturalization)的倾向,想用一个特定的器官来界定「什么是
女人」。19世纪中业以前,医学界看重的是子宫,就如哥德的诗句﹕Der
HauptpunktderganzenweiblichenExistenzistdieGebaermutter(动物生殖功能的中心,于是卵巢取代子宫成为探索女性特质的最重要的据点
(Oudshoorn1994:
8)。
被誉为生理学之父的Virchow(1817-18
5)在1848年就说道﹕「女人之所以Oudshoorn1994:
8)。卵巢被当时的教科书誉为「男体所没有的危机器官」。注
意力转向卵巢为十九世纪末才刚崛起的妇科(gynecology)的提供新的学科典83,Oudshoorn1994:
1
大为流行,光是1870到1890二十年间估计就有数千名妇女为了治疗月经失调或
各种精神衰弱症而切除卵巢(Oudshoorn1994:
甫入20世纪,女性特质的探索据点从特定的器官转移到一组化学物质﹕性
荷尔蒙。从学术大环境来看,当时的生理学正经历一场典范转型,根据英国学
者EdwardSchaefer的区分,「旧生理学」以神经系统受到刺激来解释有机体的
发展,而「新生理学」则在神经调节外还重视化学调节
(Medvei1983:339,Oudshoorn1994:
6)。「荷尔蒙」一词最早由伦敦大学生理学
教授ErnestH.Starling提出,用来指那些透过血液替不同器官彼此传递讯息的
「化学使者」(chemicalmessengers)(Oudshoorn1994:
6)。而从性腺体
(gonads)产生的化学使者则称为性荷尔蒙(sexhormone)。所以睪丸分泌的是男
性荷尔蒙,卵巢分泌的是女性荷尔蒙。
1910年代,性生理发展的议题引发各派的争辩,特别是生理学家和基因学
家各据一方,见解迥异。生理学家认为性别特征的决定受到环境和胚胎发育时
的生理条件的影响,基因学家认为在受孕时性染色体就将性别固定下来了。性
荷尔蒙的提出搭建了衔接二种模型的重要环节。1916年法国-加拿大动物学家
FrankR.Lillie用阴阳牛的例子来说明性荷尔蒙在性别发展上扮演的角色不亚于
性染色体。Freemartin是指与雄犊孪生的「雌」犊,这种牛只通常同时拥有雌
性与雄性的外生殖器官。Lillie称Freemartin为「自然界的实验」,认为这种
牛以基因来看是雌性,但是「在雄犊体内一种源于血液的强力化学物质改变了
Freemartin的基因原本设定的性别」。Lillie进一步推测﹕「基因的意图必须高度兴趣在1910年代催生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性内分泌学
(sexendocrinology),以及伴随而来新的性别观﹕性荷尔蒙才是传递男性特质科书SexandInternalSecretions的导言部分,Lillie回顾性荷尔蒙的发展﹕
「本世纪实验生物学界最有趣和最有前途研究路线之一就是性别生物学
(biologyofsex)。研究显示性别特征原则上是受制于某种简单的控制机制,这
种机制运作于整个生命过程中,决定个人内在的男性或女性特征是否发展。…
本书主要处理一种专属于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控制性别特征的方法,这
种控制是经由在血液中循环的荷尔蒙来传递讯息。其中又以睪丸的内分泌,或
称男性荷尔蒙,和卵巢皮层的内分泌,或称女性荷尔蒙,最为重要,极可能也
出现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内。」(Lillie1939:5-6,引自Oudshoorn1994:
性内分泌学的崛起也引发当时生命科学内各行专业的重组和分化。Lillie
推测freemartin阴阳性别的成因的说法,标示出在性别研究路上二门新兴学科-
(sexdetermination),也就是「导致某一组性别特征-而不是另一组性别特征-
得以发展的内在条件的成立」;性内分泌学则看重性别的差异化
(sexualdifferentiation),也就是「性别特征在个人生命历程中的发展」
让生理学界(physiology)对性腺体、性荷尔蒙的研究踟躇不前,反应远不如妇
科专家来得热切。进入20世纪后,生理学界再也挡不住性腺体的魅力,开始将
卵巢、睪丸带进实验室里研究。1910左右生理学界已经接纳性腺体的研究为普
通生物学的一支。从此生理学和妇"科之间的界线起了巨大的变化。生理学家靠
着实验室里对性荷尔蒙的知识就能切入女性疾病的领域,突破了过去由妇科独
揽对女性疾病发言权的局面。版图重画后的生理学对卵巢、睪丸的兴趣着重于
它们在身体发展上扮演的角色。相对来说,女性荷尔蒙在治疗上的丰富潜能则
特别吸引妇科专家,卵巢功能的研究提供更多对妇科疾病的了解,也提供更精一步将女性月经周期「疾病化」,前经期症候群(premenstrualsyndrome)、停
经期(menopause)症状…等等不仅是一般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女性素
(estrogen)和妊娠素(progesterone)等女性荷尔蒙更是自60年代以降到现在一
直是欧美社会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III.4.收编作怪的「酷儿」荷尔蒙
单﹕只存在二种性荷尔蒙,男女性别各有自己专属性荷尔蒙;性荷尔蒙的起源
和功能都是男女有别。虽然代表生理性别的身体部位从性腺体移转到性荷尔
蒙,但是背后预设的僵硬的性别二元观并没有因为学科内容的典范转向而受到
这个时期主流文化的性别观承袭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二性教条(the
DoctrineoftheTwoSexes),也就是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女性活动是男性活
动的对立,简言之,男女是互相对立的类别(oppositecategories),既不各自
独立,也非彼此互补。世纪交替之际,女性解放运动逐渐萌芽,保守的性内分
泌学家感受到这股威胁,进一步将原本的二性对立观推展成二性敌对论
(sexantagonism)。第一位研究女性月经周期与动物发情周期之间关联的英国生
理学家WalterHeape也站在抗拒女权运动的行列中。WalterHeape在他1913年的
人类学研究SexAntagonism中宣称女性的生物命运恰好是男性生物命运的相反。
他一面反驳二性平权的主张,一面强调生物规律将女性的命运限制在母职上。
WalterHeape的论点获得英国进化论生物学家J.ArthurThomson的附合,
Thomson认为好的生物学应该强调女人有用的地方正在于她与男人不同之处
1910年代维也纳妇科专家EugenSteinach更进一步用性别敌对论来解释性荷
尔蒙。政治主张方面,Steinach与Heape一样都拥护男女有别的传统,强调女人
合宜的社会角色是由生物法则来决定,而且正与男性社会角色相反。学术观点
方面,Steinach将有机体理解为由彼此互相冲突的各种驱力所组成的系统,男
性腺体和女性腺体所分泌出来的荷尔蒙就是彼此敌对的。也就是说,男女性荷
尔蒙一方面促进同性性征的成长,另一方面也会压抑异性性征的发育一连串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想必是很难堪的打击。先是1921年维也纳妇科专家实验所(Pharmaco-TherapeuticLaboratoryoftheUniversityof
Amsterdam)ErnstLaqueur领导的研究小组,即所谓的阿姆斯特丹学派,在
「健康正常」男性的睪丸和尿液里都发现有女性荷尔蒙。真正震撼学术界的则
是德国妇科专家BernhardZondek1934年发表在著名期刊Nature上的研究成果﹕
从种马的尿液里分离出大量的女性荷尔蒙(Zondek19
3
4)。同样地,陆陆续续的
于是男性荷尔蒙不再是男性的特属品,女性荷尔蒙也不再是女人的专利,
原本最被看好,最有资格成为自然界替「男女有别」背书的性荷尔蒙,居然是
模糊了二元性别界线的「酷儿荷尔蒙」!积极为深植意识里的二元性别观寻求
「出乎意料的观测」、「吊诡的发现」等词汇来表达他们的困惑。有些研究人
员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惊讶到必须再三强调他们使用的尿液、血液的确是来自
「健康正常的男人和女人」。另外有些科学家则采用自圆其说的策略来冷却新
研究结果的爆发力(即使到今天,任何模糊叛离表格二的性别界线的暗示不也
仍然继续触痛主流正典社会强大的不安?),他们会下结论说﹕作实验的对象
虽然外表看来正常,但毕竟是「潜伏的阴阳人」
才让科学界侧底放弃以二元性别的框架来认知人体内的化学使者。这场争辩大
致沿着二条主轴进行﹕性荷尔蒙的起源和功用。以起源来看,前述的实验虽然
在人体发现「异性荷尔蒙」(heterosexualhormone为当时期刊上的用语,指在
男体内的女性荷尔蒙或在女体内的男性荷尔蒙),但并未证明这些「异性荷尔
蒙」本来就是人体的一部分。想要保住荷尔蒙「性别化」的学者于是猜测这些
「异性荷尔蒙」可能来自饮食,或者假设性荷尔蒙也可由肾上腺产生,藉此规
避掉「一种性别的生殖腺体也可制造另一种性别的性荷尔蒙」的尴尬话题著改善。1930年代之前,只能靠比较粗糙的生物分析(biologicalassays)技术
来辨识性荷尔蒙。之后一方面有愈来愈多生化学家投入这个领域,一方面由于
有机化学在类固醇及脂类化合物研究上的突破,性荷尔蒙的分子结构也就愈来
愈清楚。1931起三年之间,英国和德国的化学家确定了男性及女性荷尔蒙都属
于同一组化学物质﹕类固醇。二种性荷尔蒙的基本分子结构很接近,差别只出
在一组氢氧根(onehydroxylgroup)上。这些进展支持了生化学家对「异性荷尔
腺体能够制造二种不同的性荷尔蒙。1937年后的共识则修改为生殖腺体和肾上
腺都能分泌二种性荷尔蒙。
另一方面,从关于性荷尔蒙的功用的争论,也可看出性别二元观的意识形
态影响科学家学术判断的痕迹。阿姆斯特丹学派先是表示「异性荷尔蒙」在人
体比例极少,没有显著的作用。1934在一篇论文里这个学派承认,他们早在
1928年时就发现女性荷尔蒙可以使已经阉割了的老鼠的精囊恢复成长,而当时
他们只把这个现象当作「误差」而忽略掉了。1930年代末期,实验显示二种荷
尔蒙共同合作,一起参与男性第二生殖器官,如精囊、前列腺等的发育。雌鼠
身上子宫、阴道的发育也有赖二种荷尔蒙的合力运作。ErnstLaqueur1935年驳
斥性别敌对论的观点说﹕「我们的化学知识让早先男女本质敌对的夸大预设看
起来非常不可能」。综合言之,1935年后,学术界已经放弃把性荷尔蒙-无论在
诠释性荷尔蒙。取而代之的是将性荷尔蒙视为可以共同存在男女体内,互相合
作运作的化学物质。
从「性别敌对」,「潜伏的阴阳人」到生化学家的「互相转换说」「互相
合作」,科学正史或者会天真乐观地诠释为人类从错误中学习,知识逐渐累积
进步的另一例证。即便是科学进步论的信徒,还是可以循着相同的理路继续追
问﹕那么我们当下又处在怎样的「错误」阶段,离「真相」还有多远?值得为
服膺医学权威而长年牺牲身体多元探索的权利,并且耐心等待专家逐渐修正他
们钦定的知识?若是「错误」的源头是科学家身为为历史文化产物不可避免的
意识形态,科学界又曾下过多少痛定思过的功夫来发展不轻易受正典思维摆"布
的另类学科典范?若以检视微观权力的角度切入,「性」荷尔蒙研究的曲
折故事记录了正典思维意图将新发现的「自然」导入二元性别架构,终因破绽
矛盾而放弃的一段科学外史。科学家放弃字面上的二元分类原则,改以「生化
转换」的框架来安置作怪的「酷儿」荷尔蒙。遮掩、消音掉这段尴尬的历史
后,医疗体系得以若无其事地在其它领域-如阴阳儿矫治-继续为正典思维执行
「性别警察」「情欲警察」的任务。
IV.结语
20世纪末期,学院和媒体持续大量生产、流传、消费有关性别的信息和商
品。不仅「性」荷尔蒙的尴尬故事被科学正史刻意忽略,荷尔蒙的性别迷思更
是变本加厉的进占大众的想象空间,如下的说词时常还是出自专家的口中﹕由
于男性激素作祟,所以男人难改攻击侵犯的本性;停经后的女性因为女性激素
分泌减少,只能算是半个女人(Fausto-sterling1985:90-1
5
60/70年代当医学界热衷将月经周期、停经期疾病化时,美国有科学家公开
怀疑女性官员处理政治危机的能力。70/80年代EdwardWilson所创的社会生物学
派(sociobiology)认为基因欲望复制自己的进化本能决定了男性多偶,女性单诺贝尔奖的JamesWatson公开表示未来一定可以找到同性恋基因,不愿生下同性
恋小孩的妇女有权堕胎(Time03.03.1997,喀沙19
7)。1997年底几位台湾著名泌
尿科、妇产科医师在记者会上谴责女性主义者的性解放言论要为愈来愈多的青
少女堕胎负责(中国时报30.12.97.前后)。1997年9月代理孕母引发争议时有医
师投书报刊表示「…以代理孕母的开放而言,恐怕不能以法律或宗教的观点来
解决医学上的难题。必须用医学的方式解决医学的问题…」(中国时报
23.09.
7)…。
本文不敢奢望借着文中所列举的几个历史片断就能在大部分读者心目中一物学教科书简化压缩成平面表格的「性别」它应有的历史纵深。至少在今后众情况下,仍能警觉到性别的「自然天成」是铲除了多少异类,遮掩了多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