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5日讯(记者郭子硕)11月以来,沪指持续震荡,多家公募基金集体自购股票策略基金。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这波自购的风潮也刮到了银行理财行业。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头部梯队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近日均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理财产品,也就是俗称产品自购。从自购产品种类来看,两家机构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含权类”理财产品。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自9月24日行情以来,权益市场情绪有明显修复的信号。理财公司自购理财产品,尤其是含权类产品,一方面有利于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对未来权益市场持续看好的信号。
头部理财公司发起自购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告诉财联社记者,把管理人、高管、投资经理的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做深度捆绑,叠加产品不赚钱就没有管理费,跟基金经理自购名下管理的产品是类似的举动。
业内:传递潜在低点的信号
对于理财公司“自购”的原因,在周毅钦看来,自购产品,实际上是理财公司在向投资者传递信息,当前时点是潜在低点。理财公司对未来投资回报有充分信心。
近几年,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并不稀奇。2022年,包括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在内的理财公司都曾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理财产品。上一年,包括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渤银理财在内的理财公司都曾发起自购动作。
其中,招银理财宣布以自有资金1000万元投资旗下股票型理财产品。同期,兴银理财也宣布,计划运用自有资金投资旗下一只红利策略产品,最高投资3000万元。同年11月,渤银理财宣布已投入自有资金3亿元用于申购本公司发行的理财有术系列理财产品。
行业层面上,市场的“含权类”理财产品还在增加。普益标准近日指出,9月底以来权益市场大涨。进入10月,含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基于对未来权益市场持续看好,不少机构正加大布局权益市场。
“理财公司勇于突破传统的行业模式,和客户的利益高度捆绑,探索理财转型后的新“打法”,在百万亿资管市场上和各类同业进行充分竞争,值得‘点赞’。”不过,周毅钦也指出,短期内这很难引发行业跟进。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已经具备一定的资管规模,特别是固收类产品打底,在机构管理费收入上已有一定安全垫。因此两家公司有条件、有充分的空间在理财行业传统的弱项权益类、混合类产品上做一些突破性的创举。
周茂华也补充,未来理财公司竞争力体现在其投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上,同时尽量降低产品净值波动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可持续、有吸引力的收益回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