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险消费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不要受高息理财诱惑,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同时,不要轻易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件给他人,或交由他人代为办理退保手续,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继续行骗——
“高收益陷阱”套路深
记者调查发现,“退保理财”诱骗套路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非法集资人员谎称自己为保险公司客服,并表示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以“客户售后服务”“保单收益升级补偿”“赠送礼品”等名义推荐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第二步,强调退保转购可获贴息、领取旅游券等福利,百般诱导保险消费者办理退保,转购所谓的“理财产品”。
不难看出,非法集资人员承诺的“高收益”是骗局得以成行的主要诱因。“以人身险产品为例,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给出的预定利率为3.5%,而非法集资人员向消费者推销的违规非保险金融产品,动辄给出10%甚至12%的年化收益率,并以‘保本高收益’引诱消费者退保转购这些产品,从而致使很多人上当受骗。”一位资深保险从业人员对记者说。
事实上,客户投保信息被非法买卖一直是保险行业的顽疾。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数据所蕴含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保险客户的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买卖也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据透露,包括客户的车险、寿险、年金险等投保资料,被非法廉价出售时,1万条信息约500元。这也暴露出目前险企在信息管理、内控风险制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风险防范不可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保险公司本身有足够动力去维护客户的信息安全,在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特别对于续期保险,一旦客户信息被竞争对手知悉,很可能出现客户被撬走。除了险企需要强化内部风险体系,外部监管也要跟上,内外联合才能更好消除行业隐患风险。
5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保险分红”骗局的风险提示》,强调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谨慎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退保”或“被理财”。
同月,江苏保监局也针对“退保理财”骗局发出消费提示,从三个方面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退保理财”骗局:
首先,要正确认识保险功能,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建议保险消费者谨慎退保,以免失去保险保障。
其次,不要受高息理财诱惑。以高收益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保险消费者要拒绝相信高息“理财”和以保险公司名义承诺的高额回报;拒绝被赠送礼品、“先返息”等诱饵打动;拒绝与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以及销售人员以个人名义出具收据等。
第三,不要轻易出示保单和身份证件给他人。保单属于有价单证,个人身份证是个人身份证明,请务必妥善保管,切勿轻易对他人出示或交给他人代为办理退保手续,谨防不法分子借机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继续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