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
2023-03-03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孙红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为指导各地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3月2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组织召开全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对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开展临床救治培训,并对做好当前流感及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进行部署。
高层动向
2023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暨
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2023-03-02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2月20日,2023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暨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控烟履约领导小组组长、控烟行动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各部门2022年控烟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了2023年控烟履约工作要点、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要点和烟草流行监测统计调查制度,并对做好今年控烟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控烟工作是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控烟履约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会议充分肯定了各单位2022年控烟工作取得的成绩,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控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稳中求进,紧紧围绕年度工作任务,强化青少年控烟工作,提升戒烟服务水平,加大控烟宣传力度,创造性开展控烟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关于2022年第三季度政府网站和
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的通报
2023-03-02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一、检查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三、主要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继续按照每季度100%的比例对卫生健康部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二是提升网站服务水平。畅通互动交流渠道,完善网民留言的处理转办回应机制,做好网民意见建议受理反馈情况的公开工作,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是同步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2022年第三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的通报在委官方网站公布。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疾控动态
健康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工作会暨癌症防控信息化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03-02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月26日,健康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工作会暨癌症防控信息化专家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会议由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夏雅娟主持,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主任王文瑞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登记办公室张思维教授、郑荣寿教授、陈茹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王胜锋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宁主任,江苏省疾控中心慢病所周金意所长,浙江省肿瘤院杜灵彬主任,健康内蒙古行动推进办领导以及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专家组成员等国内、区内肿瘤防治及大数据整合领域顶级专家参加研讨会为内蒙古癌症防治工作建言献策。
自治区综合疾控中心主任王文瑞表示,癌症是严重危害我区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胃癌是我区常见的恶性肿瘤。癌症防治工作是健康内蒙古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综合疾控中心肩负着全区肿瘤防控职责,是健康内蒙古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工作组负责单位,承担着全区肿瘤随访登记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以及农村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国家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等癌症防控工作。
按照健康内蒙古行动推进办部署,遵照《健康内蒙古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依托这些国家重大专项,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大部分目标任务。我中心将继续与健康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专家组的各位专家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落实癌症防治行动下一阶段的内容。
随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王胜锋教授、自治区疾控中心慢病所副所长席云峰教授、慢病所科员乔丽颖分别就“围绕内蒙古肿瘤大数据开发现有研究”、“内蒙古肿瘤防治信息化建设情况”、“健康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工作”进行主题介绍,全体与会专家分别就内蒙古癌症防治行动下一步重点工作、内蒙古肿瘤防治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内蒙古与各省建立肿瘤登记数据交换机制、内蒙古肿瘤大数据开发等方面进行研讨。
科研动向
“肠道芯片”促进对微生物学理解
2023-03-03科技日报
器官芯片是人体器官的微型模型。它们含有微小的通道,细胞和组织培养物与精确控制的营养物质在其中相互作用。使用这些模型避免了耗时巨大和成本高昂的试验挑战以及动物试验背后的伦理问题。
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组进行建模尤其困难。但肠道芯片可以模拟其中的许多特性,如肠道的无氧环境、液体流动和收缩/放松的脉冲。与标准的实验室细胞培养相比,在这种环境中生长的肠道细胞更接近人类生物学。
研究人员表示,获得可以在实验室中更方便展开研究的有效人体器官模型,可以极大地加快科学发现和新药开发。该团队目前正在研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原因,及其对健康造成的重大影响。
2023-03-03环球时报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美洲、非洲和欧洲的卫生纸,同时比对佛罗里达州8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样本,检测出34种有毒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表示,一些造纸商在木材转化为纸浆的过程中会添加PFSA,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和人体中长期存在,并诱发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生育问题。环境科学家塔莎·斯托伯表示,已知的永久性有毒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卫生纸、洗护用品等常用家庭用品中,这“令人担忧”。
全程修复糖尿病创面,刘国辉团队开发神经-血管交互调控凝胶系统
2023-03-02生物世界
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后易形成迁延不愈的慢性创面(如糖尿病足溃疡),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治疗难题之一。我国每年的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FootUlcer,DFU)的发生率约为8.1%,DFU导致的截肢率约为19.03%,而DFU导致的死亡率则高达14.4%。DFU的治疗压力日益严峻,而目前DFU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提高DFU的疗效。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国辉教授团队在国际材料科学高水平期刊AdvancedMaterials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题为:AWhole-Course-RepairSystemBasedonNeurogenesis-AngiogenesisCrosstalkandMacrophageReprogrammingPromotesDiabeticWoundHea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设计出神经-血管交互调控凝胶系统全程修复糖尿病创面。
刘国辉教授团队既往发现糖尿病创面局部免疫微环境紊乱是DFU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而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失衡是该致病型微环境的主要。另外,刘教授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研发了多种免疫调控型水凝胶体系用于重塑糖尿病创面免疫微环境,加速创面愈合。
基于以上研究,刘国辉教授与重庆大学冯茜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Mohammad-AliShahbazi团队合作,率先提出基于血管-神经交互调控的全称修复策略,并通过调控巨噬细胞重编程,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
该凝胶系统可以高效强化神经-血管细胞间通讯,同时在伤口部位提供促愈型免疫微环境,以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神经修复和血管再生。在止血和炎症阶段,该凝胶系统通过Mg2+的持续释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募集到创面部位,随后工程化胞外囊泡G-sEVsDM可诱导募集的MSCs成神经分化;同时,G-sEVsDM可通过释放活性小分子DM将巨噬细胞从M1表型重编程为M2表型,提供促愈型免疫微环境。在增殖期,新分化的神经细胞与缓释的Mg2+可协同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创面部位的血液灌注,进而增强神经修复。最终,促愈型的神经修复-血管再生循环在创面处成功建立,全程高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刘国辉教授和米博斌医师为主要通讯作者,熊元博士后和林泽博士为第一作者。
K药治疗前列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项III期研究失败
2023-03-02医药魔方
默沙东宣布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两项III期研究(KEYNOTE-641和KEYNOTE-789)均未达到共同主要终点,前项研究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后项用于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
KEYNOTE-641研究(NCT03834493)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恩扎卢胺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在中期分析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帕博利珠单抗组没有显示出在共同主要终点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或总生存期(OS)上的改善,并且越过了预先指定的OS无效边界。根据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的建议,默沙东将终止此项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恩扎卢胺与ADT的组合疗法的首次失利。1月25日,该组合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III期KEYNOTE-991研究也未达到改善OS和rPFS的主要终点,因此默沙东决定终止KEYNOTE-991研究。
KEYNOTE-789研究(NCT03515837)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与铂类化疗治疗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些患者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组肿瘤突变并在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包括奥希替尼。
在研究的最终分析中,与培美曲塞与铂类化疗组相比,接受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与铂类化疗的患者的OS虽有所改善,但根据预先指定的统计值,这些改善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较早的中期分析中,帕博利珠单抗组相较于单独化疗组也未能在统计学意义上改善另一个共同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
在KEYNOTE-641和KEYNOTE-789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中观察到的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Autophagy: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自噬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被揭示
2023-03-02生物谷
创伤性脑损伤是一种后天获得性损伤形式,由外部物理冲击头部而导致脑损伤。脑外伤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对幸存者有许多短期和长期后果,许多人生活在严重的长期运动、认知和/或情感障碍中,生活质量下降。此外,脑外伤病史是导致晚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非遗传因素。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过度和长期的神经炎症会导致长期的组织损伤和不良的功能预后。然而,导致脑损伤后炎症反应加剧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以前的工作表明,在小鼠脑损伤后,神经元中的宏自噬/自噬通量受到抑制,并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者证明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浸润性巨噬细胞中自噬也被抑制,这加强了损伤诱导的神经炎性反应。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必需的自噬基因Becn1导致了脑外伤后神经炎症的总体增加。特别是,研究者观察到先天性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包括I型干扰素和炎症体途径。
最后,抑制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自噬导致了脑外伤后神经退行性变的增加和更差的长期认知结果。相反,通过雷帕霉素治疗增加自噬可以减少炎症,改善脑外伤后野生型小鼠的预后。
本研究目前的数据显示,使用具有良好特性的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治疗的脑损伤小鼠,在功能恢复和神经炎症方面有所改善。这与在其他损伤模型中激活自噬可以减轻炎症的研究是一致的。
因此,重新激活或增加自噬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干预途径,以解决几种细胞类型的多种脑损伤病理,强调了更好地了解其机制和功能的必要性。
NucleicAcidsRes:选择性剪接机制或有望补偿特殊基因功能的缺失
有望帮助开发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新型疗法
生物体在面对挑战时有一种坚持下去的本领,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ucleicAcidsResearch上题为“AlternativesplicingmediatesthecompensatoryupregulationofMBNL2uponMBNL1loss-of-func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选择性剪接机制(alternativesplicing)或有望补偿基因功能的缺失。
研究者表示,比如,当基因功能异常时,生物体就可能会通过激活具有类似功能的冗余基因(paralog,所谓的旁系同源基因)的表达来弥补缺失的功能。这种补偿的一个例子就是RNA结合蛋白的盲肌样(MBNL,muscleblind-like)家族的两个基因,其会在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失去功能,而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是导致成年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最常见的原因;MBNL1的缺失会增加同源MBNL2在蛋白质表达水平较低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使得MBNL2能在功能上补偿MBNL1的缺失。在动物模型中,一个同源物的缺失并不会导致或仅仅会导致轻微的功能性后果,而两个同源物的缺失则会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状况甚至死亡。
研究者LarissaNitschke说道,尽管基因功能缺失的补偿形式已经被科学家们广泛观察到了,但其发生背后的分子机制以及在预防或修饰疾病严重性上的角色,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MBNL1的缺失如何导致MBNL2蛋白的补偿性增加。MBNL蛋白会深度参与RNA的加工过程,包括选择性剪接,其是一种能促使细胞利用有限数量的基因制造多种不同蛋白质的过程。
选择性剪接机制或有望补偿特殊基因功能的缺失有望帮助开发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新型疗法。
为了制造蛋白质,DNA中的基因会被转录成为RNA,随后再被翻译成为蛋白质。在RNA翻译成蛋白质之前,其会被加工,而且碎片会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拼接;在几乎所有基因中,RNA都会以一种以上的方式进行剪接,这就是选择性剪接过程,其会允许一个基因制造出很多不同的蛋白质,这就好像通过将有限的珠子以独特的方式组装成为不同的手链。研究者表示,我们发现,MBNL1的缺失会导致携带两个新拼接片段的MBNL2的形成,这两个新的片段分别为外显子6和外显子9;这些外显子的加入会赋予MBNL2新的特性,从而就能使其补偿MBNL1功能的缺失;外显子6的加入会促使MBNL2更有效地被转运到细胞核中,并在那里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加入外显子9则能使得蛋白质不太容易被降解且更加稳定,这就能更加有效地补偿MBNL1的缺失的功能。
研究者Cooper说道,我们的研究发现为揭示这种疾病在其特征方面的高度变异性提供了一定的解释;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可能非常严重或者病情较轻,甚至在同一个家庭中亦是如此;这些进行补偿措施的能力的个体差异或许就能揭示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关于这种补偿机制的发现也支持了科学家们后期进一步研究,如果其类似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的剪接增强药物的话,或许这一机制还能被用于开发治疗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新型疗法。
综上,本文研究揭示了MBNL1的缺失上调同源物MBNL1的补偿性机制,同时还强调了这种补偿性机制在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潜在角色。
佛大学研究显示:睡个好觉,可降低死亡风险,尤其是男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睡眠过少或过多都会对心脏产生负面影响。据广泛报道,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睡眠障碍,导致人们在睡眠时暂停或停止呼吸,可能会导致多种心脏疾病,包括心房颤动和心脏病发作。
在即将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大会上,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将展示一项新的研究成果:Low-riskSleepPatterns,Mortality,andLifeExpectancyatAge30Years:AProspectiveStudyof172,321U.S.Adults。
该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对你的心脏和整体健康起到了支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于延长寿命。研究发现,拥有更多有益睡眠习惯的年轻人过早死亡的可能性逐渐降低。此外,数据表明,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中,约有8%可归因于不良的睡眠模式。
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医学博士FrankQian表示,我们发现了一个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一个人在睡眠质量方面的有利因素越多,他们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也会逐步降低。
在他们的分析中,包括了2013-2018年参加全国健康访问调查的172321人数据,平均年龄50岁,54%为女性。这项调查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和国家卫生统计中心每年进行,以帮助评估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包括关于睡眠和睡眠习惯的问题。
研究参与者中,大约66%为白人,14.5%为西班牙裔,12.6%黑人和5.5%亚洲人。研究人员将参与者的睡眠行为与国家死亡指数记录联系起来(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以检查个体组合睡眠因素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根据调查中收集的答案创建了低风险睡眠评分,并利用该评分评估了影响睡眠质量的不同因素。因素包括:
2)每周难以入睡的次数不超过2次;
3)每周睡眠困难不超过2次;
4)未使用任何睡眠药物;
5)每周至少有5天起床后感觉休息良好。
每个因素未达到记0分,达到记1分,最高5分,表示最高的睡眠质量。
在分析中,研究人员控制了其他可能增加死亡风险的因素,包括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吸烟和饮酒以及其他医疗条件。与只有0到1个有利睡眠因素的人相比,拥有所有5个有利睡眠因素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3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降低了21%,死于癌症的可能性降低了19%,死于心脏病或癌症以外其他原因的可能性降低了40%。
在报告具备全部5项睡眠质量指标(评分为5分)的男性和女性中,与不具备或仅具备一项睡眠有利因素的人相比,男性的预期寿命增加了4.7年,女性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4年。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为什么拥有所有五种低风险睡眠因素的男性与拥有相同睡眠质量的女性相比,寿命增长了一倍。
FrankQian表示,如果人们有所有这些理想的睡眠行为,他们更有可能活得更久,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改善整体睡眠,并且识别睡眠障碍尤为重要,我们也许能够预防一些过早死亡。
光遗传学之父Nature论文,解决心跳控制大脑的百年争议
你是否曾经因为焦虑而感到心跳加速?这种心动过速是焦虑的主要症状之一,它是如此强烈,以至于经历过的人有时会误以为这是心脏病发作。
之前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许多将信号从大脑传递到心脏的通路,也就是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功能,典型的例子就是焦虑和恐惧会令心跳加快。然而,在临床精神病学和基础神经科学领域,还有这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心率升高也会引发焦虑或恐惧反应,但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长达一个世纪,仍然缺少直接实验证据。
这一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未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一种适当的工具,能够在实现精确控制心率的同时,又不会引发副作用或引入干扰因素。
最近,这个百年争议终于得到了解决。
2023年3月1日,斯坦福大学的KarlDeisseroth教授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Cardiogeniccontrolofaffectivebehaviouralst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大脑检测心率的机制,并展示了这反过来是如何控制情绪行为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年仅23岁的张锋是这篇里程碑论文的第二作者,8年后,张锋因首次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而轰动科学界。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KarlDeisseroth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光学起搏器,该起搏器调控心率与关遗传学调控神经元类似。
具体来说,他们使用AAV9型(该血清型能够特异性靶向心脏组织)来递送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ChRmine的基因。通过眼眶后注射,AA9可使ChRmine在小鼠整个心脏的心肌细胞中特异性且均匀表达(通过小鼠心肌肌钙蛋白T启动子启动),而在其他心脏细胞类型或其他器官中则无脱靶表达。这样就能够通过光信号来控制心肌细胞,触发心肌细胞收缩、加速心跳。
研究团队使用这一非侵入性的光学起搏器对小鼠进行实验,利用光信号靶向控制心肌细胞,可以将小鼠的心率提高到每分钟900次(其基准心率为每分钟660次),在光信号停止后,其心率会立即恢复正常。
研究团队发现,光学诱导的心率升高增强了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和恐惧,但这种现象仅出现在有潜在风险的环境中,这表明中枢(大脑)和外周(身体)过程都可能参与情绪状态的发展。
为了研究这种效应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扫描了小鼠大脑的活动变化。他们发现,后岛叶皮层(posteriorinsularcortex)这一大脑中负责接收和处理身体信号的区域或介导了心率升高诱发的焦虑样和恐惧行为。此外,他们还发现,对后岛叶皮层的抑制能减少由光学诱导的心率升高所诱发的焦虑样行为。
舆情信息
国家卫健委:两种治疗药品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
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孙红丽)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消息,根据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上市申请的审批意见,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方案,经研究,将此2种药品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据悉,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用于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应在出现症状3天或以内尽快使用。
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用于治疗轻、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应在出现症状3天或以内尽快使用。
使用上述2种药品前应详细阅读国家药监局核准的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正确使用药品。医师开具药品前要熟知禁忌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并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避免有禁忌证的患者使用,避免与禁止联用的药品联用。
北京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2023-03-02人民网
优化诊疗秩序。加强就诊患者监测,建立应急报告与处置制度,做好信息公示;落实预约诊疗,畅通医患沟通,进一步优化了诊疗服务流程,确保入院患者有序就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患者需求,开展线上咨询、互联网诊疗服务与药物配送,有效分流了线下就诊患者。
提升救治水平。采取针对性诊疗措施,注重甄别、观察就诊患者,及时发现和收治重症患者,采取专家会诊、早期运用抗病毒药物等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建立了卫生健康委、医保局、药监局联系对接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监测,做好医疗物资供应保障。
强化儿科服务。合理调配儿科医务人员、诊室、住院病房、药品器材等医疗资源,做好门诊、急诊、住院的有效衔接。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统筹医疗资源,开设儿科门诊的延时门诊、夜间门诊,最大程度满足患儿的就诊需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内科高年资医师开展儿科专业培训,充实儿科医疗力量;开展儿科急救以及常见病诊治培训,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治能力。
北京市卫健委表示,下一步,本市将持续开展疾病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救治能力,加强药品监测和保供力度,全力做好季节性流感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冬春交际,流感病毒活跃,请市民朋友加强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外出回家后,及时更换衣服;居家时,每日通风2至3次,做好日常环境清洁与消毒;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合理用药,不盲目囤药;如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喘憋、剧烈头痛或者有明显胸痛等严重情况,及时就医。
北京连续五年未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乙肝母婴传播率低于1%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孙红丽)消除母婴传播是预防和减少儿童新发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重要战略行动。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印发《北京市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2018-2022年,北京市连续五年未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先天梅毒发病率低于4/10万,乙肝母婴传播率低于1%,有效减少疾病代际传递。
根据《方案》,2023年,实现国家消除母婴传播指标要求,向国家提交消除评估申请。主要指标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先天梅毒发病率下降至50/10万活产及以下;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1%及以下;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达到95%及以上;艾滋病、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治疗率达到95%及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率达到95%及以上,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到95%及以上。到2025年,完成国家消除评估,全市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各项工作措施持续稳定,维持消除水平。
另外,《方案》还要求,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防控政策措施,切实做好流动人口、青少年、育龄妇女、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减少新发感染。
引导新婚夫妇、备孕夫妻双方尽早接受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育龄妇女,及时提供干预措施,指导科学备孕。完善孕早期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检测服务流程,孕早期检测率保持85%以上。
下足功夫保障食品安全
2023-03-03人民网-人民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法治建设之快、政策措施之严、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差距。新征程上,我们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要部署,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须把握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序社会的辩证关系,在“产”“管”“治”上下功夫,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政府监管、社会共治,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监管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机统一。
在“产”的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食品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激励的市场作用带动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加强品牌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实施食品领域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基础上,探索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在“管”的方面,完善高水平监管体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突出体现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从维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长远目标考虑,严格执行法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统一的行政执法程序和标准,严格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解读,在全社会营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环境。
在“治”的方面,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涵养诚实守信文化。要加快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培育人人参与意识。食品安全事关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责。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导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新冠后耳朵闷堵?当心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2023-03-02新华社
据钟医生介绍,新冠后患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很多,几乎占到本院中耳炎专科门诊患者的半数。
“如果‘阳康’后觉得耳朵出现闷堵,像乘飞机起降时的不适感,一定积极就诊,因为这很可能是得了中耳炎。”在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钟贞这样提醒大家。
“有些人误以为耳朵闷堵是新冠后的小问题,又没影响生活,慢慢能自愈,就用网上的‘支招’,以很大力气捏鼻鼓气进行所谓‘吹张治疗’,这样容易造成更严重伤害,有的患者因拖延太久,造成听力下降等不可逆损伤。”钟医生说。
据钟医生介绍,新冠后患上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很多,几乎占到本院中耳炎专科门诊患者的半数。“中耳像一个中空的火柴盒,中耳有一个管道与咱们的鼻咽部相通,这个管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可以保持中耳内压力与大气压平衡,比如坐飞机,就是靠它来维持耳内压力的平衡。咽鼓管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将中耳内分泌物及时引流到鼻咽部,可以说是中耳的‘下水管’。”
说到新冠,钟医生说,新冠是呼吸道的一次比较严重的病毒感染,导致与鼻咽部相连的咽鼓管黏膜肿胀,造成中耳的这条“下水管”不通畅形成中耳积液,病人就会出现耳闷堵、听不清、耳痛等一系列症状。
那么如何判断新冠后是否得了分泌性中耳炎?钟医生说,听力检查和耳镜检查就可以确诊。如有必要,还会给患者做电子鼻咽镜检查,因为鼻咽部长东西也会阻塞咽鼓管,同时,儿童腺样体肥大也可导致中耳炎。另外,还可以做咽鼓管测压来评估咽鼓管的功能。
如果治疗及时,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钟医生说,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吹张治疗,还有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目的是让咽鼓管变得通畅、促进液体排出,如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可以加用抗生素。吹张治疗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一定是在鼻腔炎症已经控制、鼻腔内没有鼻涕等分泌物时才可以进行,同时不能用力过猛,否则鼻腔内的分泌物在吹张下可逆行进入中耳,导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更有甚者,可致鼓膜穿孔。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鼓膜穿刺、鼓膜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等手术治疗。
“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如果出现耳朵不适、听力下降,一定要及时就医。”钟贞医生说。
筑牢百姓健康的头道防线
讲述人:重庆市开州区临江镇中心卫生院医生吴成州
2023-03-03光明日报
三月春风暖,作为一名乡镇医生,我又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家庭医生签约和履约工作了。这些年,一个离临江镇有10多公里的小山村,总让我放心不下。
在乡镇医院工作以来,我总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还不够扎实,从重庆三峡医专毕业后,我又去了重庆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去年,全区实行“区聘乡用”医疗卫生人才改革,让一批区级医院的骨干医生下沉到乡镇医院服务指导一年。他们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诊断病情、开展临床手术和术后恢复。只有自己提高了,才能更好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这些年,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期待更多知名专家下沉到乡镇医院开展指导,我们也能获得更多技能培训的机会。
人社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
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实习记者孙明源)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她还介绍了个人养老金有关情况。
“我明确告诉大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王晓萍说。
王晓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实施、改革和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全国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0.5亿人。
奶粉新国标落地让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婴幼儿
2月22日,堪称“史上最严”的奶粉新国标正式实施。此后,只有通过新国标配方注册的奶粉产品,才能在中国境内出售。
新国标新在哪里?对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何说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针对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新国标的主要起草人和业内专家。
新国标是一个“质的飞跃”
相对于旧国标而言,业内普遍认为,新国标是一个“质的飞跃”。
新国标经历了两年的过渡期。2021年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21)、《食品国家安全标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GB10766-2021)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21)三大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奶粉新国标。
与此前的2010版婴幼儿配方食品系列标准相比,新国标对营养素的规定更为严格,将原有的《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10)分为《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与《幼儿配方食品》两个标准。
“新国标调整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蛋白质含量要求,并增加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要求;调整了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要求,与婴儿配方食品要求一致;增加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要求,并明确限制蔗糖在婴儿和较大婴儿配方食品中添加。”新国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说,“新国标把二段、三段奶粉的能量值、蛋白质等营养素指标都做了下调,使其更加接近母乳,也更加接近该阶段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要求,目的是不让婴儿的体重过度增长,而是更科学、更均衡地生长。”
婴配粉市场或迎来大洗牌
新国标落地后,超千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或将迎来行业大洗牌。
“新国标对奶粉的生产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会加大企业的调整难度。”韩军花举例说,有一些营养素的添加标准范围变窄了,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很容易超出标准范围,成为不合格产品。这实际上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缩小一些营养素的添加范围,新国标还提高了部分营养素的含量要求。韩军花称,新国标对奶粉中DHA的含量要求比原来更高,有很多企业提出,DHA添加增多可能会使奶粉产生腥味,这对企业的生产和工艺把控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爱东强调,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基于新国标但不限于新国标,在新国标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企业标准。
新国标体现合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
为何说国产奶粉更加适合中国宝宝?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赖建强介绍,新国标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成果,其营养值的设置是基于中国母乳的研究成果,更加贴近中国孩子的实际需求。
“新国标考虑了中国宝宝的营养需求、监管需求、行业生产现状,参考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体现了合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刘爱东强调。
在韩军花看来,在国内正规渠道购买到的婴幼儿奶粉,不管是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质量都很可靠,都经过了严苛的注册审批和监管,而在某些方面,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
“举例来说,美国孕妇的贫血率只有2%,而中国孕妇贫血率是13.6%。孕妇的贫血率会影响新生儿体内的铁储备,因此美国的新生儿拥有比较充足的铁储备,铁的需要量就相对较少。而中国新生儿可能拥有的铁储备相对较低,所以对铁的需要量相对较高。喝美国奶粉,更容易造成这些孩子贫血或缺铁,尤其是在半岁之后。”韩军花说。
我国将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2023-03-03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潘洁、谢希瑶)商务部部长王文涛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
“总体考虑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有的可能还要‘因圈施策’,不能一个标准、一个模子去套,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和特色化,优化社区消费空间布局,配强消费载体设施,提升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丰富多元消费业态。”王文涛说。
据介绍,近几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分两批在80个城市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居民点。目前已建设1402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3200多万人。
王文涛说,将在前期基础上进行总结,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力争到2025年让有条件的城市都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是发展“一店一早”。“一店”是便利店,满足步行15分钟能够买到日常生活基本所需;“一早”是早餐点。要推动更多连锁化、品牌化的便利店和早餐点进社区,同时引入一些特色的、传统的、创业的多元市场主体。
三是服务好“一老一小”。“老”就是老年康护,“小”是幼儿托管,建设完善一些服务设施,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
王文涛表示,要把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一刻钟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
长期戴耳机会带来“隐蔽性”损伤?专家提示遵循“60-60-60”原则
王宁表示,耳的结构精密、功能复杂,与其它原因造成的听力损失相比,长期戴耳机带来的损伤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
“此外,长期佩戴耳机还会让耳道皮肤敏感的使用者感到耳闷、耳堵等,甚至诱发湿疹或炎症。”王宁说。
王宁提醒,注意在嘈杂环境中不要佩戴耳机,因为在公交车、地铁等环境中,背景噪声大,这时如果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影响听力,还容易带来交通安全隐患。
在选择耳机时,最好选择耳罩式,对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小,耳机的音量应可自由灵活调控,一旦遇到声响过大等情况可及时调整。在使用耳机时,应注意耳机的定期清洁和消毒,预防因耳机污染而引起的耳道感染。
最后,当耳朵出现耳鸣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如果错过治疗的最佳窗口期或者治疗不当,听力损伤可能会终身伴随。
“限抗令”加码,河南取消医院门诊输液
2023-03-02界面新闻
3月1日起,河南省三级医院正式执行新增和修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其中,调整完善“住院诊查费”等92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容,取消“门诊输液费”等68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门诊输液费、小儿门诊输液费取消传递出的信号是从“口号限”到“利益机制限”,三级医院应该尽量减少过多门诊输液。”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主任金春林向界面新闻表示,“正所谓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主要仍是为了避免抗生素过度使用。”从利益动机上减少输液。
静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静脉输液的优势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却也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可能会发生输液反应、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体液平衡紊乱以及医源性感染等情况,加之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所以不良反应往往出现得更快、更严重。而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导致的栓塞、肉芽肿危害等则又是缓慢的、长期的发生过程,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2016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3.4%、口服给药占33.7%。
此外,过度输液还会导致患者严重的耐药性,抗菌药物的滥用增加了耐药细菌的产生,甚至可能最终演变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超级细菌”。
实际上,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已成多省的一项医改渐进举措。最初是限制基层医疗机构输液。
2012年,甘肃省卫生厅发文,规定全省范围内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未经审批不得开展静脉输液业务,条件较好等特殊情况需上报、审批;2016年5月,湖南省卫计委规定村卫生室只有具备观察面积、抢救药品、设备等5项条件才可以输液,达不到标准的禁止一切静脉给药服务;2017年7月,山东省卫计委发文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要经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
2018年8月,广西发布《关于规范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要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要求的,方能开展门诊静脉输液服务,同时应于2018年10月1日起逐步减少门诊静脉输液。
也有省份直接对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输液进行了限制,而河南省这次是首次有省份公开全面取消医院门诊输液治疗。
如2014年8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提出53种不需要静脉输液的常见病清单,并定期开展门、急诊静脉用药处方的专项点评,不定期开展医疗机构规范静脉输液管理工作督查检查;2017年7月,广东省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对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静脉输液管理作出工作部署,明确提出了53种疾病门、急诊原则上不需要输液。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全省二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要率先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也纳入医改;2017年8月,海南省卫计委确定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名单。
土耳其两省暴发禽流感已扑杀约650万只家禽
2023-03-03央视新闻客户端
报道称,在过去的18个月里,世界多国出现禽流感病例,土耳其也是其中之一,当局正在采取措施应对。禽肉及禽类产品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分析人士担忧,如果禽流感疫情得不到控制,恐影响家禽业稳定,加剧土耳其高通胀。
厄瓜多尔确诊18例钩端螺旋体病例
2日,为应对钩端螺旋体病,杜兰市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该市存在积水的地区开展了宣传和预防工作。同一天,瓜亚基尔市政府也对部分高风险区域进行了熏蒸干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介绍,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啮齿动物、狗、猪、牛等动物的尿液或接触已被感染动物尿液污染的水、土壤或食物而受到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结膜充血、黄疸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美环保局要求检测“毒列车”现场是否含二恶英专家忧污染范围更广
2023-03-03海外网
海外网3月3日电据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2日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列车脱轨引发多种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后,美国环境保护局当天要求涉事铁路公司对事故现场进行检测,已确认是否存在危险污染物二恶英。
美国环保局表示,他们已要求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从事故现场采取样本进行检测,以确认其中是否含有二恶英。如果检测到这一致癌物质,环保局将指示该公司与俄亥俄州进行协调并开展清理工作。环保局没有回应为什么委托涉事公司进行二恶英检测,而不是该机构自己采样的问题。
虽然美国环保局表示,对事故周围化学物质的监测表明,造成二恶英污染的“可能性很低”,但当地环保人士、专家和居民均表示担忧,尤其是考虑到事故中有氯乙烯被故意释放和燃烧。一些专家认为,二恶英可能会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上,最终沉降到地面。当地毒理学家莱斯特称,这可能意味着污染远远超出了脱轨地点附近的范围,并质疑事故后为何没有尽快进行检测。附近居民弗里斯特称,即便检测结果出来,她和家人还是不敢留在事故现场附近。
美媒介绍称,二恶英与癌症、生殖和发育问题以及免疫系统损伤均存在关联,这种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分解得很慢,也会在食物链中累积。
日本人摘口罩有多难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潘小多】日本政府日前发布了戴口罩新规,即3月13日起,不管在室内还是室外,佩戴口罩可遵循自愿原则,搭乘新干线、飞机、轮船和高速巴士等交通工具时可以不戴口罩。同时,政府建议大家在前往医院、老人院和搭乘拥挤的交通工具时戴好口罩。在口罩即将全面解禁的背景下,2月27日,曾名噪一时的实业家堀江贵文上了新闻。原因是他乘坐全日空国际航班返回日本时,被要求佩戴口罩,因此十分恼火,特意发了推特吐槽。没想到,除个别网民表示赞同外,大多数人都认为堀江不懂规矩。事实上,除了卫生安全方面的考虑,口罩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演化出很多特殊功能,比如在某些场合,口罩甚至有装饰和心理上的安抚作用,甚至有一些人被认为有“口罩依赖症”。因此有人说,口罩对于日本人,就像一件“特别的铠甲”。
即使是和服美女,也离不开口罩这个必需品。
奇怪的“警察”层出不穷
在疫情初起的2020年3月13日,日本政府发布第一次“紧急事态宣言”,首次提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细则,呼吁人们以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抗疫。随着疫情日趋严重,虽然没有法律层面的条款规定,但口罩在很多情况下不再是自选项,而是变成硬性要求。
民众既担心被攻击又不敢摘口罩
“反口罩警察”是针对“口罩警察”而言。从2022年开始,随着病毒毒性减弱,欧美各国纷纷解禁口罩,日本又出现了对佩戴口罩者出言不逊的“反口罩警察”。这类人并不多,有些只是像堀江贵文一样在自媒体上发发牢骚,但仍然让很多人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其实更多来自每个人自身。因为近期的多个调查都显示,口罩全面解禁是一回事,老百姓选择摘还是戴是另一回事。《读卖新闻》2月17日至2月19日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受访者表示“未来尽量继续戴口罩”的约为60%,远远超过“尽量不戴口罩”的34%。表示要继续戴口罩的男性占51%,女性则高达69%。正因为有这么强烈的继续佩戴口罩愿望,人们才会担心自己“不合时宜”,成为“反口罩警察”的攻击目标。
会选择“继续戴下去”
其实,在疫情之前,日本人就以爱戴口罩而闻名。这种戴口罩的习惯背后,是持续飙升的花粉症患病率。日本环境省于2022年发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日本的花粉症患者已高达42.5%。因此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街上行人大都会用口罩武装好自己。此外,在流感季节,大家也都习惯戴口罩进行防护。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商家进步的动力。日本口罩生产商开发出各种尺寸、造型、颜色的口罩,细节设计到极致,可以做到“显脸小”“衬气色”“不勒耳朵”“不蹭彩妆”“眼镜不易起雾”“呼吸舒适”。因此,口罩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修饰外表的作用。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在选择口罩时首选设计感,而非防护性。
经过3年之久的“口罩生活”,很多人已经不太适应以真面目见人。日本信息株式会社做了一项关于口罩优点的调查,有四成多的年轻女性认为口罩可爱、可以修饰脸型、遮住痘痘,有三成中老年女性认为口罩可以遮挡法令纹和暗斑,而男性中有三成左右认为戴口罩就可以不刮胡子出门,还能挡住口气。因此,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继续戴下去”。
看来,口罩的摘和戴对日本人来说真是一个难题,至少在3月13日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在日本街头。
赤藓糖醇“伤血管”?专家:没有因果性,没必要过分担心
2023-03-02环球网
在“控糖”潮流下,赤藓糖醇因为甜度高、“0热量”已成为诸多“零卡糖”“低糖食物”的主要代糖配料。然而,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月27日刊载一项研究警告,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新研究结果惊人,专家认为有待论证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研究人员对1157名有心脏病风险的人群和8名健康志愿者随访3年发现,当参与者食用含有大量赤藓糖醇人工甜味剂的加工食品时,数天内就观察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显著升高,且凝血风险水平增加,有糖尿病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增加1倍。
游离糖危害大,代糖成为新需求
权威医学期刊《自然》杂志曾公开指出,糖(添加糖和游离糖)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是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过多会引发肥胖,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等的风险,就像慢性自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控糖确实成为很多人追求健康的一种理念,代糖越来越受欢迎。”阮光锋介绍,甜味剂的甜度堪比、甚至超过糖,但热量更低,在膳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作为代糖,对肥胖、糖尿病等有控糖需求的人来说十分有益。并且,糖残留在口腔内部,会经微生物代谢后产酸,腐蚀牙釉质,导致龋齿。而甜味剂不能被口腔细菌代谢利用,可降低龋齿发生风险。
合理控糖,警惕“低卡”“零糖”陷阱
甜味剂目前已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膳食选择。《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喜好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高倍甜味剂和赤藓糖醇几乎不提供能量,属于非营养性甜味剂)。《成人糖尿病患者膳食指导》指出,糖尿病患者适当摄入非营养性甜味剂食品/饮料是安全的。不过,专家们提醒,甜味剂的作用不该过度夸大,它不能促进减肥、改善代谢。另外,消费者要警惕“零卡”带来的错觉,一些消费者可能因零糖、低卡(使用代糖)食品或饮料的热量相对较低,便忽视控制摄入量,最后反而吃得更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
最后,张海澄强调,馒头、米饭、面条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也会转化成大量的葡萄糖等,应控制摄入量。其实,无论普通健康人群,还是有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饮食绝不只控糖一项,而是要注意合理膳食、吃动平衡,这样才能让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长期保持健康和稳定。
长期不吃晚饭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这6种后果,吓人一跳!
2023-03-02科普中国
老话说得好:“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从一开始随便用零食垫一下,到总是忙工作忘了吃,一路“少”下去,就干脆不吃晚饭了。
晚饭,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吗?
01
不吃晚饭真的可以减肥?
“没吃晚饭,第二天早晨上称发现真的掉了体重。”
但很少人知道,偶尔节食一次减掉的多数是水分,它很容易反弹。
或许有人会追问:如果长期不吃晚饭,是不是就能防止反弹,达到减肥的目的?
事实证明,长期不吃晚饭不仅不会瘦,相反还会长胖。
日本曾对17573名男性和8860名女性大学生进行过一项观察研究发现,三年内不吃晚饭的人中,有10.8%的男性和17.1%的女性,体重增加≥10%。
实验结论显示,相比每天规律吃晚饭,偶尔不吃或不吃晚饭的学生有更高的体重增加概率。
明明不吃晚饭的摄入更少,为什么反而会变胖呢?
首先,节食引起的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让很多人对食物产生更多渴望。这直接导致下一顿饭时食欲增加,不知不觉就会吃得更多。
再加上很多人抱着自己已经为减肥做出了努力的“奖励心态”,就很容易在接下来的进食中暴饮暴食。
更重要的是,长期不吃晚饭,身体很容易迈入“低水平基础代谢”的陷阱。
要知道,人体有非常复杂且智能的自我调控识别系统,当身体长期处于能量不足状态时,就会开启自我调控。
一方面为了保持体力,会加强对早餐、午餐食物热量的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身体会自觉降低基础代谢率。
这样一来,摄入的食物虽少,但身体消耗的热量也在减少,并不能达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直瘦下去”的目标。
相反,此时身体会抓住一切机会将食物提供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一不小心就会使人变成“易胖体质”。
02
长期不吃晚饭
小心这几种疾病伤害身体
1.摄入不全面
研究表明,忍受饥饿感不仅不会对食物“无欲无求”,相反会激发对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渴望。
尽管它们会提供快速、短暂的能量爆发,但缺乏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水果、豆类、奶制品所提供的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等,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2.肠胃功能紊乱
正常进食后,我们的肠胃会加速蠕动,通过增加胃酸、胆汁的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但不吃晚饭直到第二天早上进食,意味着人体将在近15-18个小时处于空腹状态。
缺乏对胃酸、胆汁等消化液的规律刺激,久而久之就会诱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胆结石等疾病。
3.消化系统不规律
很多人低估了我们的胃和大脑之间,有难以想象的复杂联结。
不吃晚饭,大脑就会感知到饥饿,这种压力反应会刺激消化系统,继而让身体无法正确预测自己该何时排空、排空多少,于是就会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
4.女性患蛋白尿概率增加
日本国立大学对5439名女性和4674名男性进行过跟踪监测,结果显示长期不吃晚饭的女性,蛋白尿发生率达到14.0%。
通常情况下,蛋白尿指震荡尿液后出现持久难消的泡沫,这意味着肾脏可能出现问题。
5.精神压力加大
与此同时,它也会在体内产生压力反应,让人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者疲惫,因此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
韩国研究人员对4742名≥65岁的老年人进行过测试显示,与规律饮食者相比,不吃晚饭的老年人压力风险为1.2倍,抑郁风险为1.38倍,产生自杀念头的风险达到1.46倍。
而对于更多年轻人来说,不吃晚饭最明显的感觉莫过于:
饿着肚子真的睡不着,即使睡着了,睡眠质量也不佳,这对于原本就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6.加速衰老
长期不吃晚饭会使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使自由基的产生,结果就是加速衰老。
肉眼可见的状态是皮肤失去红润光泽,褶皱明显增多,想必这是很多人万万没想到的一种副作用。
03
晚饭到底该怎么吃?
也许很多人疑惑,不少减肥人士成功的秘诀就是因为“少吃”,为什么不吃晚饭就不行?
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少吃或不吃,而是在均衡饮食的前提下“健康地少吃”。
“少吃”不是简单粗暴地舍掉一顿晚饭,最佳方法是尽量全天分散摄入卡路里。
2.重视晚饭食谱
晚饭别太油腻,不吃高油高盐、高热量等刺激性食物,尽量吃得清淡、易消化,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而晚饭具体应该吃什么、吃多少,要结合白天吃了什么来制定。
如果早午饭缺少蔬菜的摄入,就可以在晚饭时补上。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细心地“查漏补缺”,晚饭吃得才营养健康。
3.切记别吃太饱
很多人平常的饮食习惯是明明吃饱了,习惯性还能再吃两口,这个习惯要在晚饭时杜绝。
为了不给肠胃增加负担,正常晚饭建议吃到七分饱,即胃没有胀起来,饥饿感也消失了的程度即可停止进食。
4.适当饭后运动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老话说的很有道理。但也请记住不能饭后立刻剧烈运动。可以选择20分钟左右的散步,或者简单地擦桌子扫地,这些都能起到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
而且还能把刚升上来的血糖降下去,一举多得。
归根到底,追求减肥和追求健康是一回事,不吃晚饭让身体忍受饥饿,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省钱。
想要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一定要保持均衡膳食,认真对待每一顿饭。
夯实民生之本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谈新举措新进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如何?社保基金运行怎样?养老金发放整体情况如何?针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逐一解答。
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
“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保持总体稳定。”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说,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来看,就业市场平稳有序,好于预期。
王晓萍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创新创业将提供强大动能,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调整优化,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针对就业总量压力,她指出,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创近年新高,压力依然比较大。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
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对此,人社部副部长俞家栋说,将坚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政策,实施政策服务落实专项行动,加快政策兑现,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稳定事业单位、基层项目招聘招募,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城乡基层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要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围绕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我们将建立台账式的管理机制,构建清单化的服务模式,健全兜底帮扶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王晓萍说,“我们有信心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持续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社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养老金发放的问题,涉及亿万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王晓萍说,我国社保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基金管理不断加强,2022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达13.7万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截至2022年末,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
“这些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金收入持续增加,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有较强的保发放能力。”王晓萍说。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王晓萍说,将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把民生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牢靠,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王晓萍说,要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针对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特点,分类施策、精准扩面。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政策,引导和促进更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稳妥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并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她说,要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的措施,积极稳妥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养老需求。
同时,要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大基金调剂力度,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一步筑牢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组织开展基金管理专项行动,强化投资监管;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两周内病例猛增流感监控欠账再暴露
2023-03-02八点健闻
不过,当急诊药房的药师听到有人询问“有没有奥司他韦”时,他头也没抬说,“赶紧去开吧,没几盒了。”这句话,他重复了两遍。
这只是当下全国甲流肆虐的一个切面,这两周来,更多城市正在或即将经历甲流高峰。
伴随着全面放开,今年冬春的流感高峰,稍稍推后出现,有别于往年。
面对大量人群甲流感染,抗病毒药物的紧缺,流感疫苗接种的挤兑,中国流感监控与预防的沉疴不得不再被提起。
两周内的猛增
仅仅两周,甲流快速席卷多地。
多地停课停学,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群体性感染。人们挤进了医院,打光了疫苗,抢空了药房。
“新冠后,儿科的接诊人数一直很少。”浙江某三甲医生说,“直到两天前,儿科的接诊人数突然增多,几乎都是来看甲流的。”
杭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副主任赵伟告诉八点健闻,医院半个月以来每天接诊上千例发热患儿,其中约700例属于甲流。
有媒体报道,2月份以来,浙大儿院湖滨、滨江两个院区接诊甲流患儿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是1月份的80倍。
在多地的社区中心,流感疫苗接种的人数都增多了,这不同往年。
很多社区的流感疫苗已经打完,“下周要进货,再来问问看吧。”
为缓解流感焦虑,人群再次开始囤药。一家药店的老板昨天刚进了一批货,二三十盒奥司他韦——当天到货,当天销售一空。
恐慌并非空穴来风。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向八点健闻表示,当下已进入流感流行季,流感开始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显示,截至2月19日,南、北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以H1N1为主、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南、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百分比略有上升。2023年第7周(2月13日-2月19日)共报告108起流感暴发疫情。
本周,地方疾控亦陆续公布流感流行情况。
2月2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称,目前北京市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周流感样病例数量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占比99%;2月28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发文称,省内多地出现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哨点医院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流行强度呈现上升态势。甲流近三年未在浙江省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一位中疾控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今日(3月2日)上午,国家流感中心将会发布最新流感周报,能看出流感样病例的数据确实开始升高。
上述中疾控人士亦表示,总体来说,近期的流感仍属于季节性流感,相比往年推迟了一些。
疫情后“报复性反弹”
新冠疫情三年后,被压制的甲流重新夺回了主权。此次来势汹汹,但相比以往又有所不同。
根据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显示,2019年~2022年,每年的冬春季都会连续出现两个流感小高峰;在去年年底的高峰过后,从上周开始,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流感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都出现了回升——这意味着,第二个甲流小高峰正在路上。
中疾控原公卫专家向八点健闻表示,自疫情以来,近三年流感流行模式,都出现了“高峰后移”的情况。
上述中疾控原公卫专家强调,这是一种“不寻常的流感流行模式”。由于应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公共卫生防护措施,导致人口流动性下降;加上新冠病毒依靠极强的感染性占据了主要的“生态位”,曾竞争性地压制了流感的传播……种种因素叠加干扰了流感的季节流行模式。
在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看来,“不寻常”还体现在感染人群范围的变化上。例如,由于近几年孕妇抗体水平的降低,出生婴儿母传抗体水平下降,会导致半岁之前的婴儿感染率的上升。
但是,流感年年都来,为何今年体感尤其强烈?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八点健闻,由于过去三年,人群普遍戴口罩,社交隔离,间断性居家隔离,导致正常状态下经常被空气中各种微生物攻击而处于警戒状态的粘膜免疫系统处于"关机″状态,可以形象的称之为“群体免疫抑制”,人群免疫力普遍下降。一名医生同样表示,虽然儿童和老人是流感的易感人群,但本次感染中成人的感染率或许不会少。“因为大家现在都没有免疫力。”
在“免疫欠债”的情况下,防控措施放开、人口流动性猛升,这使得被新冠病毒“压制”已久的流感病毒逐渐流行开来,甚至开始有超过新冠及其他流行病的趋势。
“这是这几年防控措施放开后的反弹,除了流感,还有一系列的传染病都可能出现这种反弹。”魏晟说。
新冠大流行后的甲流爆发,不只出现在中国。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2022年底,英美单周流感住院率即已超过新冠感染住院率。同样在新加坡,2022年9月1日~10月15日新冠感染死亡率显示,新冠XBB病死率为流感的21%~62%。
综合判断,常荣山认为,2023年流感威胁不小,需引起重视,公众应接种流感疫苗。“不然2023-2024年的季节性流感引起的公共卫生损失,程度将不会亚于上一个流行季同期的新冠。”
在常荣山看来,H1N1的“胜出”和流行只是一个开始。综合已知信息,他认为,虽然相比最近一次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大流行(2009年)而言,目前的感染率不算高;但受群体免疫力下降的影响,本次流感的死亡人数或许会超过2009年的29万人(据当时美国CDC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数据),达到30-60万。不排除,未来H1N1毒株将会占据全球流行株中的90%,“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己占到了七成以上。”
而更大的背景是:受访专家一致提及,本次的流感流行可能本身就属于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
“2022年以来,全球的流感发病率都在上升。这个上升的过程还在持续,暂时还看不出下降的趋势。”魏晟表示。常荣山同样认为本次流感疫情处于上升期,但他预判近期的总人数峰会出现在4月中旬之前,而后回落。
多名流行病学专家认为,在全球严格防控新冠病毒时,冬季流感的活动非常弱。放开后,全球人口流动剧烈,这为全球范围内流感的大流行创造了条件。
根据WHO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2月5日,甲型流感病毒占全球主导地位,在检测到的亚型流感病毒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比例略高。在这些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中,57.9%为H1N1毒株,42.1%为H3N2毒株。
总体而言,H1N1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流行毒株,这与中国本轮流行的情况一致。
流感监控的欠账
“这是一笔糊涂账。”多名受访专家这样评价我国的流感监测工作。
据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2010年~2022年,我国每年流感死亡人数从个位数到百位数不等,最高是2019年的269例。
虽然我国会定期公布流感发病数及死亡人数,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个数据并不足够全面准确。而且学者与官方对死亡数统计口径不同,结果更是差异巨大。
2019年,时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的冯录召曾向新华网表示,目前统计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不能完全反映流感的真实水平,获得诊断的流感患者要少于实际发病人数。同时,还涉及到流感致亡的死因归因问题。
“准确的结果需要加强对呼吸道疾病就诊病人的流感病毒检测,但当前各地检测能力和范围仍有待提高。”魏晟告诉八点健闻。
我国目前针对流感有两套监测系统,一是2003年SARS之后建立起来的全国传染病信息直报系统,二是2004年正式创建的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前者是全国通用,后者则覆盖至408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
一位中疾控内部人士向八点健闻透露,早在新冠之前,中疾控就开始对内建数据系统自查自清,发现很多严重问题。两套流感系统自上而下互相独立,数据不共通,互相打架,造成极大浪费。
魏晟也表示,我国现有的流感监测受监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的限制,对估计流感的疾病负担仍与国际前沿存在差距。
而对两套系统的一线使用者——医生而言,流感数据需要严格上报,落实起来比较麻烦。
“和新冠相比,流感只是季节性流行病,医生不是很当回事。上报没有意义,向疾控上报任何数据都很麻烦,增加无谓的工作量。”一位来自南方沿海省份的医院大夫告诉八点健闻。
上述中疾控专家指出,二十年来,国家投资近10亿打造传染病检测系统。但上报系统确实有很多短板,很难说能支撑起流感防控的任务。
漏报严重,很多医院的数据报送很主观、很随意,“医生很忙、或者觉得不像是流感,就不做检验核实,或者由于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检测出来也会有假阳性的结果,种种问题导致数据质量较低。”
监测系统的规模、准确性和灵敏度,决定着对某种传染病的认识,也极大影响着疫情预警与公卫政策的制定。这也导致虽然致死率差不多,但我国对流感的重视程度难以和新冠相提并论。
这样的认知层层传递下去,大多数民众也认为流感就是一场“感冒”而已。
接种疫苗、使用特效药,是抵抗流感病毒的公认武器。但“感冒”自然没必要接种疫苗。在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常年低迷。
据中检院的公开信息,2020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批签发量为0.58亿剂,总体接种率不足4.2%。部分欧美国家接种率可达60%以上。
“民众有疫苗犹豫,担心副作用等问题。同时,流感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在大部分城市都需要自费,国产流感疫苗价格在100元左右,进口流感疫苗价格则是200元左右,对老百姓是一个不小的费用。”
常荣山表示,流感疫苗季节性强,每年的接种必须在流行季节之前,保护期也只有半年左右。这些都影响了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最重要的影响是,公众对每年流感疫情的了解很少,每年公布的流感死亡数据语焉不详。”
一面是疾控中心的大力宣传,一面是民众低迷的接种意愿,疫苗的供给偏差由此产生。
宏观上看,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的确受到了影响。中疾控传染病管理处赵宏婷等于2022年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显示,2021—2022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由2020—2021年度的3.16%下降至2.47%,同比下降0.69%。此外,2021—2022年度,我国绝大多数人群接种率下降,下降较多的依次为医务人员等其他人群、学龄前儿童、老年人。
魏晟表示,业内专家一直呼吁,在强化新冠疫苗接种的同时,要同时加强流感疫苗接种。“能威胁老人健康的不仅仅是新冠,还有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做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人
2023-03-0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常被人们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大夫”。80多年来,白求恩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新时代,如何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近日,记者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采访时,医务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看到患者好起来,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我现在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恳请您帮我做手术,无论结果什么样我都接受。”
几年前,一名30多岁的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慕名找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院长苏冠方教授,要求做手术治疗。当时患者双眼均已无法视物,情况不容乐观,即使进行手术治疗也不一定能重见光明。
“说实话,患者病情非常复杂,预后难以评估,手术效果不佳会对患者心理和经济上造成负担。”苏冠方说,“幸运的是,这位患者非常信任我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苏冠方为患者精心设计了手术方案,为患者的双眼先后做了手术,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两台手术用时都比较长。其中一台手术耗时约6个小时,这对医生的技术和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尽管手术过程比较艰难,工作人员术后很疲惫,欣慰的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的一只眼睛视力达到了0.2,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意味着从此患者完全能够自理,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患者真是发自内心地高兴!”苏冠方说,“看到患者好起来,自己再辛苦也值得。”不久,吉林省许多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慕名而来,为他们进行手术治疗也成了苏冠方的日常。
正是由于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苏冠方也被许多患者视为最信赖和亲近的人,他们在网上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激——
“看病时已是中午,苏教授反复检查完后,中午饭也没吃,又带着做别的检查……医者仁心,好医生!感谢!”
“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苏冠方教授,是他给了我光明和生存的希望!”
“苏教授不仅医术高明,人品也十分高尚,我曾多次在没人的时候想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祝好人一生平安!”
一些患者回来复查或看望苏冠方时,每次一进门就说“苏医生,我又回来啦!”俨然把他当成了朋友。
“万家团圆的灯火里有我的一份努力”
“刘主任,您要走?能不能帮我们把手术做完再走?”
2017年冬日的一天,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斌从医院导管室出来,正准备赶飞机去外地出差,一位从内蒙古转来就诊的患者家属拦住了他。面对家属的请求,他一时犯了难——自己公务在身,患者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帮他进行手术,自己大概率只能赶当天最晚的航班,半夜才能到达出差地。可面对患者家属恳切的目光,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能帮就尽量帮,自己累点也无所谓。”刘斌说,经过周密的评估和准备,他和团队顺利为患者实施了手术。问题解决了,患者家属非常感动。当天坐上最晚的飞机时,刘斌心里感觉非常踏实。
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看着许多患者从疾病缠身、面容愁苦到恢复健康、满脸笑容,耳濡目染之下,刘斌对学医心生向往。“或许医学不过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种,但在我的心里,医学之神圣无可比拟,因为它关乎人、关乎性命。”刘斌说,从作为医学生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他便在心中担起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责。
从医30多年来,刘斌救治过成千上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没有明确节假日的特殊职业,“医生更需要奉献精神,只要有需要,医生要随时顶上,就像战场上需要战士。”
2022年1月29日,正值农历腊月廿七,从敦化市转来一位年仅45岁的危重症患者,“当时患者三支主要冠脉血管发生严重病变,同时血压很低,介入手术风险极高,手术过程中随时存在生命危险;但如果不紧急救助,患者随时可能因冠脉血管闭塞发生猝死。”刘斌说,情况危急,必须尽快手术。
经过术前全面评估,刘斌带领团队精诚协作,利用ECMO(体外循环肺膜)辅助,成功实施了这例高危复杂手术,把命悬一线的患者救回来了。“虽然大家挥汗如雨,但是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生命相比,紧张点、苦点累点不算事!我们时刻守护!”结束手术后,刘斌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感慨。
“这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除夕那天,她希望回家过年,经过评估符合出院条件,顺利出院,到现在她的身体状态都挺好。”刘斌说,“每当想起万家团圆的灯火里有我的一份努力,我都觉得很幸福。”
“一天不看患者,我的心就踏实不下来”
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张学文来说,走上从医之路有很大的偶然性。
“青年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人到中年》和《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张学文说,《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是一位眼科医生,她医术精湛,在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为患者治疗眼疾,使很多人重见光明,“我被这位医生的感人故事深深触动,从此立志走上学医之路;而《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忘我钻研的奋斗精神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
在漫漫求索而充实的学医路上,张学文遇到了两位影响了他一生的导师——何尔斯泰教授和孟宪民教授。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读的硕士,那时候没有电脑,大家的硕士论文都是手写。我的硕士生导师何尔斯泰教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她的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改了9遍。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一次重写,都能切实感受到论文水平在提高。”张学文说,“我的博士生导师孟宪民教授在医学界人称‘孟一刀’,他确实一刀就能开到腹膜,这样高超的技术背后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两位教授以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手术技能让张学文更深刻理解了“医生”二字背后蕴含的责任与付出,让他在工作后自觉以同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医30多年来,张学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
在张学文的行医生涯中,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必须要去医院一趟,出差回来的第一站也是医院,“这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一天不去看患者,我的心就踏实不下来,总想着这一天有什么事没做,看到患者没事了,我就放心了。”他说。
多年前,一次给患者做完胃手术,下班前张学文照例去病房查看患者,发现患者的胃管还有新鲜血液。回到家,张学文越想越不放心,于是骑着自行车又返回医院,“那是冬天的晚上,还下着雪,我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医院,看到患者的胃管没有再继续流血,我才放心。”
那晚回家的路上,张学文的心情轻松明快,用他自己的话说,像他这样把患者揣在心里的医生太多了,“我们都是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