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拉存款,可以送客户米油面各种礼品,但是保险销售就不能给客户送礼,一送就违规?甚至还有小可爱引用了阿Q调戏小尼姑时说的话:为什么和尚摸得,我却摸不得?可把我笑死了。
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同样是开展业务,银行送客户米油面等礼品没关系,但是保险就不行?
保险从业者,都学过《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从该图中就可以了解到,放银行的钱,和买保险的钱,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银行的钱有几部分作用:1、短期消费,随用随取。2、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放银行吃息;3、存在银行备用的钱,做其他用途。总体来说属于要花的钱,和生钱的钱和保本升值的钱。
但买保险的钱,却是专门用于解决人生大事的,比如医疗、意外、疾病等,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保命的钱。除了保障之外,它还可以解决教育、养老和传承,所以作用是保命的钱和保本升值的钱。
从业务性质来看,银行存款更简单直观。存款风险相对较小,收益也稳定,即使不懂金融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银行拉存款是为了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等业务,实现盈利和运转。
但保险则复杂得多,种类繁多,每种又有不同的条款、保障范围和理赔条件,它有一定的理解门槛,消费者在这方面是被引导的,是弱势的。
保险本质是提供风险保障,用送礼方式营销保险,客户会误以为保险也像其他商品一样用礼品来衡量其价值,就忽略了保险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从产品决策上来讲,消费者要把钱存入哪家银行,是区别不大的。因为各家银行利率都差不太多,撑死能有几个点的区别?
但保险产品,客户的决策过程较为复杂和谨慎。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就不能用礼品来扰乱视听,影响客户选择保险产品的那份理智。
错配了存款,顶多损失一丁点利息,代价很小,客户可以接受。但是错配了保险,损失可就大了,有可能会改变客户的一生。
设想一个场景吧,客户原本想给自己把健康险做齐,结果保险业务员拎着东西来家里好几趟,好说歹说让他配一款理财产品,吃人家嘴短,他就买了理财。
2年后他被查出来有某项疾病,这个时候所谓锁息、增值又带分红的理财险,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
可能有些人会杠我,说客户买什么保险都是自己当家的。这话没错,可给客户送礼品,有可能会干扰他的正常选择,从而造成不好的结果。
还是那句话,在保险专业这块,客户是弱势群体,多数时候他们能买到什么样的产品,完全取决于保险业务员的引导。
从监管的角度来说,银行你只要不私吞客户存款,不把客户储蓄偷摸的变成保险,服务态度好点,那你就是家好银行。哪有什么监管头?存款业务能有保险销售复杂?
但保险营销的监管,就必须是严的。健康告知要诚实回答,免赔责任要做到告知,保险配置不要超过客户经济能力,产品责任要讲解,为的就是确保客户做出明智的选择,不因错配保险而造成不好的结果。
在销售保险时,承诺或给予投被保人合同外的利益,就属于不良竞争,属于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别说监管不答应,问问身边的保险同业们,哪个不是提到送礼、返佣就恨得咬牙切齿?
最后从行业形象角度来看,银行作为深受国人认可、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心中形象较为稳定和可靠。送礼只是银行吸引存款的辅助手段,哪怕不送礼也会有客户存款,不会对银行整体形象产生太大影响。
但保险行业本身名气就因为人海战术搞得乌烟瘴气,就需要我们用专业来证名。若是默认通过送礼、返佣来营销保险,不仅这份工作越做越不好做,这种行为也会降低行业的整体形象。
20年前卖保险,拎着礼品到亲戚朋友家赖着不走,靠人情卖保单。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用送礼、返佣的方式来营销保险,谈何进步?谈何专业?谈什么美好的未来,所以这事时代也不允许。
也奉劝各位和我一起做保险的小可爱们,别再拿银行送米油面的事提意见了。银行是银行,保险是保险,肩上的担子及使命是不一样滴。
也不要抱有“为什么和尚摸得,我却摸不得”的侥幸想法,银行不是和尚,你也不是阿Q。合规就是老虎的屁股,真摸不得,别等见了血才知道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