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报我的题目是:中流击水当先锋,东方微白见曙光。
2020年年报我的题目是:柳暗花明再起航,医疗生态显神威。
一、保险业的大局观
2021年中国大陆寿险保费收入365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609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占比12.2%。非寿险保费,中国大陆为330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210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占比8.6%。
看了总保费,我们接着看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深度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
中国大陆保险深度2021年在世界上排名第41名,而在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北欧等高福利国家中,保险深度远超我们。这和我们家庭财富结构畸形有关,我们家庭财产主要是房子。但是也说明了一点:越有钱,越喜欢保险,而不是很多人假想的,有钱人不买保险,或者有钱人的保险配置在总资产中很低。
保险密度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的数额。它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
中国大陆保险密度2021年世界排名40,人均482美元,中国香港9556美元,中国台湾4804美元,很多人心中的天堂新加坡人均保费6742美元,是中国大陆的14倍。
分析全球保险行业的发展,得到一个基本的认知:保险的发展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大健康行业的政策、人口结构等有关,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人口老龄化越严重,医疗需求越急迫,保险在总资产的配置比例就会越大。
回到我们,我们的经济持续向前,人口老龄化严重,贫富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有理由相信,保险行业的总体增速要超过GDP增速。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了阶段性顶点,银行理财打破刚兑,股权市场极端非理性,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滑,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我认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恰恰迎来了需求的缓慢爆发中。
二、保险行业的产品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是第六天没有写投资分析,这对习惯日更的我不正常。昨天是因为战友来上海,出去嗨酒了,前面几天是因为每天晚上都有三四个人咨询我保险,五天合计做了20个客户的家庭保障方案。
可惜,到目前为止,成交量为0。这里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保险销售的难度,其一,保险是延迟性消费,人天性认为“不急”,其二,保险是长期性消费,客户需要谨慎考虑,其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不匹配。
我以前总结过什么样的人会买保险:有爱和责任,才会考虑到家人;有钱,才能买;有智慧,才会考虑未来的事情。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当前,认为保险是骗子,没有配置价值的人群比例大大降低,群众主要的矛盾是保险需求和保险消费能力的矛盾。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2022年上半年非上市寿险公司利润榜。61家公司,29家盈利,32家亏损,净利润44亿,为五年来新低,甚至低于2018年,其中中邮亏了17.8亿,百年亏了13亿。
泰康人寿盈利61.55亿,如果把泰康这个BUG剔除,那么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亏了17.25亿。
截至目前,尚未披露的公司,包括大家系和华夏人寿和天安人寿,还有中融人寿、珠江人寿、上海人寿、前海人寿等。在未披露的寿险公司中,可能会有亏损额度比中邮和百年高的机构,比如,亏损65亿的中融人寿,以及前海人寿等。
大家可以感受这个行业的残酷。
第二组是2022年上半年财险公司利润榜,7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56家盈利,20家亏损,净利润60亿,创近年新高,但是马太效应显著,中小公司处境更为艰难。比如,老三家的保费增速都在10%左右,车险增速也都超6.5%,全部超越行业。
据媒体报道,上半年财险业综合成本率为97.3%,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137家非上市保险公司,把泰康这个扮猪吃老虎的算上,合计盈利104亿。2022年中报,中国平安扣非净利润为604.29亿。这就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但是保险从产品的保障属性看,确实是同质化产品,那么价格战在所难免。如果读者自己买的保险多,可以看看上面这些小跟班们,大量的网红产品都是由这些保险公司提供的,基本上就是为亏着股东的钱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兄弟们,保险真不是骗子,他们自己每年亏几十亿,连续十几年了,难道还不能吸引你找我买点高性价比的保险吗?哈哈。
三、保险行业的销售
这是严重的无知,严重的误导,将会为以后的理赔埋下隐患。
甚至有客户在金管家上和公司员工咨询保险业务,客户反复告诉工作人员自己的高血压病史,员工一直说没事,把客户吓住了,也不敢买保险了,找我咨询的时候和聊天记录发给我看。
我理解保险销售的不容易,但是这种害人害己害公司的事情不能做。
一个老乡找我买养老年金,最后付款的时候说,大富翁,您再看一下,这可是我的养老钱,得200%可靠。我说,放心,我别的不会,但是,钱给你算的明明白白。
每个令人满意的保单背后的核心是:尊重,信任,耐心,专业和正直。
完整的保单过程包括:①梳理需求,这是最难的地方,70%的精力都耗在这里,主要信任建立和耐心交流。②寻找产品,这是专业和正直,一个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全部体现在这里。③合理安排资金,保证缴费期间资金流安全。④录到核保,这里体现的是尊重和细致。
最大的满足来自于客户的满意,最喜欢的是彼此成就,价值共振!
根据我的经验,健康类保险理赔时候出现纠纷,绝大部分是因为健康告知,剩下的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卖保险的人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买保险的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如果在一家保险公司,完全以业绩为导向,那么就很难相信这家公司的业务品质。
痛苦的转型,终于有所成果。截至2022年6月末,大专及以上学历代理人占比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代理人人均月收入7,957元,同比增长35.1%,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9%。这个业绩可以说除了友邦,远超同行。
代理人数量为519803,年初为600345,同比降低13.5%,尽管还在降低,但是速度大大放缓,我个人判断,最晚今年年底代理人团队数量可以企稳。
从业务机构看,长期保障性产品断崖式下跌,实在太恐怖了,我的天。
四、其他问题
1、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67.92亿元,同比增长10.1%;综合成本率97.3%。
2、寿险部分,折现率变动影响69.72亿,长期看,无风险收益率会持续下滑,但是中期看,放水已经没有大意义,这块后面会企稳。当时折现率变动影响的是准备金,最后会不会形成真的损失,还是未知数。
3、营运偏差及其他同比增长70.2%,主要受疫情影响实际赔付较低,以及继续率有所改善,营运经验优于假设,带来营运偏差增长。这一块偏差太大,不是常态。
5、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至97.3%,业务品质仍保持健康水平。其中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大幅优化,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证保险业务赔款支出上升,造成整体综合成本率呈现短期波动。
这块没有好说的,高品质业务。
6、投资方面,公司积极应对低利率、信用风险上行的挑战,继续增配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免税债券以及政策性金融债等长久期、低风险债券。同时,公司积极增加优质另类资产投资,尤其是具备稳定现金流的收租性资产。
7、不动产投资,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不动产投资余额为2,228.33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5.2%,其中物权1,158.57亿元,股权523.76亿元,债权546.00亿元。公司所持有的股权投资中,约60%以项目公司股权形式投向收租型物权资产。
8、截至2022年6月末,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内含价值为9,066.19亿元,较年初增长3.4%;年化内含价值营运回报率为13.2%。公司内含价值2022年6月30日为14412.61亿。
9、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母公司的可动用资金余额达467.90亿元,2022年中期股息为每股现金人民币0.92元,合计166亿,可动用资金约300亿,也没多少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