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个暑假都忙到飞起,甚至为了工作都没带孩子出远门旅游。9月底又有一波分红险要下架,我们团队的小伙伴每天都铆足劲儿去拜访客户推介,趁着月末再冲一冲业绩。”9月26日,保险经纪人叶菁如此描述她的工作状态。
今年,叶菁所在的团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储蓄型保险和分红险产品销量一路走高,甚至还签了千万元保额的大单。
叶菁发现,好资产难寻,手头资产越多的客户,购买保险的意愿越高,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客户就会决定配置。
叶菁的一位老客户,在预定利率为3.0%的时候就入手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最近又主动联系她希望再配置一份储蓄型保险。在得知分红险预定利率目前已经降到2.5%,10月初即将全面下调至2.0%的情况下,这位老客户就果断购买了一份分红险。
在低利率时代叠加旺盛的个人养老需求之下,储蓄型保险凭借其长期锁息的确定性保障优势成为理财者眼中的“香饽饽”。
不过,在预定利率进入“2时代”,且消费需求被提前透支的情况下,保险产品未来还能持续吸引客户吗?
“披荆斩棘”卖保单
叶菁认为,这两年是做保险的最佳时期,只要愿意用心做,就特别容易出成绩,收入也非常可观。
叶菁回忆,8月底预定利率3.0%的保险产品“炒停售”那一波真得很疯狂。每天她的行程表都排得满满的,一天见两三个客户都算少的,最佳饱和工作量是一天见四五个客户。“有时候客户晚上八九点下班,再见面和他们推介,回到家基本上是凌晨左右。有的客户住得比较偏远,见面沟通跑一次,签单双录又要跑一次,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整个上海的路我基本上跑熟了。当然最后拿到的成绩也是蛮不错的,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叶菁说。
在叶菁看来,有时候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文案以及视频内容,可能会给人制造焦虑,但这实际上也是真心为客户着想。有时候客户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那么强,甚至有些滞后。所以保险经纪人有义务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告知他们,给他们更多元的选择。最终选择权还是在客户的手中。
随着近些年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投资市场持续波动,以及银行手工补息被叫停,寻找一个安全、稳健且收益较好的资产增值方式,对于投资者至关重要。
自2022年9月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政策的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行趋势加剧。这不仅涉及大型商业银行,也逐步扩展至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地方性中小银行。
在大型商业银行率先调整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也相继下调存款利率。随后,地方性中小银行纷纷跟进,调整幅度和大型商业银行保持一致或略有差异。
叶菁的客户大多是以往偏好在银行进行定存或者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低风险人群。他们最关心的是资金是否安全,产品最终是否会刚兑,利率是否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储蓄型保险,比如增额终身寿险就是在约定预定利率的情况下,每年的保额会按照比例增长。同时,保单的现金价值随之增加,在储蓄的同时会有一定的增值效果。因此,这类产品逐渐成为叶菁的客户心中的投资选择。
叶菁发现,在青睐储蓄型保险的人群中,年轻人的占比正在不断提升。除了因为银行存款、基金等投资方式的收益不断走低外,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叠加延迟退休等消息,让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养老。因此,他们对养老储蓄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分红险好卖吗?
实际上,今年以来,政策层面也在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分红险产品,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包括分红险)的发展。这为分红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花了大力气,但实际推介的情况却并不如叶菁的预期。
利率一降再降,未来储蓄型保险还卖得动吗?面对这个问题,叶菁保持乐观态度。
叶菁发现,最近自己签的单子不少是新单,说明市场还有很大的需求。在她看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以及居民对稳健理财和对未来养老的需求提升,主打长期锁息以及相对较高预定利率的储蓄型保险,对于客户而言仍是不错的选择。